200年,曹操见没鼻子的俘虏淳于琼宁死不降,本想释放他,许攸却说道:“他一照镜子就会恨你!”曹操听后,立即下令:处死淳于琼!
淳于琼,字仲简,河南禹州人。188年,汉灵帝为防止大将军何进兵权过大,就建立了西园八校尉。
八名校尉分别是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荣、冯芳、夏牟、淳于琼。
后来大名鼎鼎的袁绍,在当时任中军校尉,曹操任典军校尉,而淳于琼,则任右校尉,也就是说在汉灵帝时期,淳于琼与袁绍、曹操,都是平级的同事关系。
189年,汉灵帝去世后,天下大乱,有着四世三公背景的袁绍,势力迅速崛起。此时的淳于琼便投奔了他,开始为自己昔日的老同事效力。
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就向袁绍建议:将军世代公卿,辅佐朝廷,如今天子四处流离,宗庙都被破坏,您兵强马壮,正应大展才华,迎皇帝到自己的大营,如此,则可挟天子令诸侯,将来必成大业。
沮授当时提出挟天子令诸侯的观点后,袁绍犹豫不决,而淳于琼立即提出反对意见。
他的理由是:如今汉室衰退,群雄并起,眼下形势就如同秦朝失去帝位,先得到的人就是天子,如果把汉献帝迎来,什么事情都要向他汇报,他同意了还好说,他若不同意,我们岂不要承担违抗皇命的罪名。
当时袁绍的势力很强大,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挟天子令诸侯这种形式,因此,他同意了淳于琼的观点。
历史总是有相似与相反之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他名义上的皇帝韩林儿,在安丰被困时,就提出救皇帝、迎天子的策略。
然而,他的大谋士刘伯温坚决反对,理由与淳于琼的观点基本类似:我们要自己发展壮大,头上不需要一个皇帝。
可是,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执意救出了韩林儿,结果不久,朱元璋就后悔了,因为朱元璋的头上有个皇帝,他就不能称帝。
因此1366年,韩林儿的船只行至瓜步时,莫名其妙地沉了,韩林儿也莫名其妙的死了,一年多后,朱元璋登基称帝。
而当时沮授和淳于琼的策略,到底谁正确呢?这个要看袁绍的头上,到底需不需要一位皇帝。
或许袁绍自认为势力强大,头上不需要一个皇帝,因此,他选择了淳于琼的策略。
袁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有了机会。
199年,曹操与袁绍一场你死我活的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战事初期,袁绍兵多、粮多,曹操兵少、粮少。
因此,曹操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当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家里的人犯了法,被袁绍破口大骂。
许攸一怒之下背弃袁绍,投奔了曹操。
许攸投奔曹操后,立即提出了一个扭转战局的计策:以轻骑兵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只要把他的粮草烧尽,则袁绍的兵马,必将不战自乱。
当时驻守乌巢的将领,正是淳于琼,曹操为了偷袭成功,亲率五千精锐,选择夜晚突袭。
行军途中,曹操的五千精锐,全部换了袁军的服装,并且每人还背了一捆柴草。
当路上有人询问时,曹操就答道:袁将军怕曹操偷袭粮草重地,派我们去加强防守。
如此,曹操兵马很顺利的进入了乌巢,然后就发起突袭,四面放火。
淳于琼见大营被偷袭,并没有慌乱,而是立即组织兵马,与曹操兵马展开激烈的战斗。
袁绍看到乌巢方向火光冲天,只派了少量兵力去救援,而把重兵派去突袭曹操的大营,结果,由于袁绍错误的指挥,乌巢没有救下,而偷袭曹操大营的重兵,也中了埋伏。
淳于琼率领他的兵马,誓死与曹军战斗,但终因兵疲力竭,成了俘虏。
曹操胜利后,下令将俘虏的鼻子都割掉,连同牛、马的舌头也割掉,送到袁绍大营,以起到威慑作用。
因为当时的情况很乱,曹操并没有看见淳于琼,所以,淳于琼的鼻子也被割了下来。
当曹操见到被割了鼻子的淳于琼后,不禁吃了一惊,念着往昔同是西园八校尉的情谊,曹操想让淳于琼到自己帐下效力。
可淳于琼忠于袁绍,宁死不降,曹操见他不降,并不想杀他,而是想放了他。
结果许攸却说道:将来他一照镜子,看到被割的鼻子,就会想起你来,这终究是祸患。
曹操听了许攸的话,为避免后患,无奈将淳于琼处死。
淳于琼虽然宁死不降曹操,可同为袁绍手下的另外两员大将张郃、高览,却投降了曹操。
尤其是张郃,还成长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
那么,您如何看待淳于琼宁死不降曹操一事呢?您觉得淳于琼的选择,值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