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榜册封的这些神仙中,黄天化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他既不是能力最强的,也不是背景最为深厚的,更不是资历最深的,可却被封神榜第一位册封。他的神职是管领三山五岳正神炳灵公,排在各部众神之首,就连他的父亲黄飞虎都不如他,也因此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从小说中黄天化的来历背景来看,是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的。他是武成王黄飞虎的长子,在神仙中资历却不高,只是阐教的三代弟子。从他修行和参与封神大战的资历看,明显是阐教为了对付截教专门培养的速成版人才,并没有太深的积淀。在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眼中,黄天化这种速成版的人才都是炮灰一类的存在,随时都可以被牺牲的。他的父亲黄飞虎虽然是商朝的顾命大臣,但在商纣王和苏妲己的逼迫下叛出朝歌,失去了黄家在商朝的根基。在功绩方面,黄天化虽然颇多战功,但比起同时代的杨戬和哪吒也有差距,算不上出类拔萃。
因此从各方面看来,黄天化在封神的排名中只是中上,与第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是在《封神演义》的最后,封神榜上第一位被封神的却成了黄天化,这让很多读者难以理解。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猜测,主观臆断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充满了各种阴谋论的逻辑。
实际上从黄天化被封为炳灵公的故事设置来看,就知道这些阴谋论的推测完全是无稽之谈。从炳灵公故事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这个神仙的来历非常不一般,他的民间地位决定了他在封神榜中的排名。他身上藏着两个重要的元素,都是有着皇帝的身份,排在封神第一是必须的结果。
黄天化身上的第一个元素是泰山山神之子炳灵公,这也是他在封神榜上的官职。比较奇葩的是,作为被封为泰山山神的黄飞虎,地位却在儿子黄天化之下,这就引发了各种争论。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小说之中无论如何也无法自圆其说的,各种阴谋论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但从泰山山神文化的角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炳灵公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对应关系,其对应的人物便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封建时代皇帝是以天子自居的,李隆基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炳灵公必须排在封神第一位,也只能是第一位。
在炳灵公文化兴起之前,泰山山神早已是中国古代神祇之中非常出名的存在。他被认为是天庭和人间的媒介,是奉命向天庭和天帝禀报人间情况的大神。所以古代的皇帝都把封禅泰山作为头等大事,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历朝历代都有皇帝安排封禅泰山。泰山山神在汉末三国时期又逐渐被赋予了万鬼之主的地位,传说中的是幽冥界、地府和十八层地狱都是在泰山山神的管辖之下。在当时炳灵公还只是泰山山神属下的诸神之一,远远没有到后来封神第一的地步。所以在唐宋之前,炳灵公只是泰山山神的儿子,地位并不是很高。
从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之后,泰山山神的文化广泛发展,并形成了给泰山山神加尊号的传统。到了宋代以后这种传统越发的流行,凡是封禅泰山的皇帝都要给泰山山神加尊号。于是泰山山神便成为了“东岳大帝”,宋真宗时被尊为“天齐大仁圣帝“,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也将其尊为“天齐大仁圣帝”。于是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建东岳庙的传统,在很多古典小说中提到的岳庙指的便是东岳庙,而不是岳飞庙。这一点在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和清朝古典小说《说岳全传》中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唐宋皇帝在给泰山山神加尊号的时候,也会给其他的泰山诸神加尊号,而炳灵公作为山神之子便成为首选人物。实际上在泰山山神成为“天齐王”之前,炳灵公还不叫这个名字,他叫做泰山郎。李隆基封禅泰山之时将泰山山神尊为“天齐王”,于是泰山郎的名字就变了,民间称其为泰山三郎。这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也不是李隆基加封的,但却与李隆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当皇帝之前被叫为李三郎,所以唐朝百姓都以三郎为最宠爱的儿子。因此泰山山神被尊为天齐王后,泰山三郎便被民间叫出了名。
实际上早在三国时期泰山山神有儿子的传说就流传很广了,说法有的是五子,有的是七子。但由于李隆基是三郎的缘故,泰山三郎被老百姓特别看重,还杜撰出不少关于他的神话故事,也开始有了李隆基是泰山三郎转世的民间传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治病的故事又与泰山山神扯上关系,于是泰山三郎有了正式的称呼。据说当时李嗣源得了重病,久治不愈,于是请了道人给李嗣源治病。李嗣源病好后,道人提出要求,说泰山府君托他给儿子谋个爵位。于是泰山三郎被封为威雄大将军,这是他的第一个正式神职。
宋真宗时期搞天书活动,对封禅泰山非常积极。他除了给泰山山神加了两次尊号外,还把泰山三郎升了一级,将其封为炳灵公。这个名字也非常随意,炳通丙,就是老三的意思。于是民间称泰山三郎为炳灵公或者炳灵太子,并在泰山下修庙祭祀。从此时开始,炳灵公这个称呼被固化下来,他也成为泰山诸神中最为重要的神祇之一。由于有着转世为李隆基的民间神话,炳灵公的发展得比泰山山神还快。他很快就超越其父,成为道教众神之一。现在道教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和庙会上,炳灵公都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除此之外,黄天化身上第二个元素也指向皇帝,但不是中国的皇帝。黄天化在故事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就是杀死佳梦关魔家四将,为武王伐纣打开通路。魔家四将是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后来被姜子牙封为四大天王。这四位对应的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有意思的是,这四位天王都是佛教二十诸天之一,是守护四大部洲的护法大神。而这四位的顶头上司便是帝释天,居住于世界中央须弥山的天帝。他即是忉利天之主,也是欲界世界之主。
在佛教的神话中帝释天的地位非常高,是仅次于大梵天的护法神,在二十诸天中排名第二。大梵天是色界之主,帝释天是欲界之主,两人是佛祖释加牟尼讲经说法时的左膀右臂。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帝释天是管理世界的天帝,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简称因陀罗,意思是“天界诸神的主宰者”。可以说从这个神话体系看,帝释天的地位与中国皇帝的天子之说,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黄天化击杀四大天王,被认为是上天早已注定的命运。这就将黄天化身上加上了帝释天的元素,同样是诸神中的至尊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