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文官,他做了什么被司马迁冠上“酷吏”之名?

一个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文官,他做了什么被司马迁冠上“酷吏”之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36 更新时间:2023/12/31 7:49:58

一个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文官,他做了什么被司马迁冠上“酷吏”之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官吏,他们有的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有的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而除了清官、贪官、忠臣、奸臣这样的称呼外,还有着一种难以形容和评判的官员,他们就是“酷吏”。

顾名思义,酷吏便是用残酷方式来履行职责的官吏。要说历史上的酷吏,比较著名的恐怕就是创造“请君入瓮”典故的周兴和来俊臣了。除了他们,汉初也有一位在朝执法不畏宗室权贵,戍边威震匈奴之胆的酷吏,那就是被称"苍鹰"的郅都

郅都虽然名气不大,争议却颇大。有人将与廉颇等名将并列,“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司马迁素来反对用严厉手法来治理国家,因而他虽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却被司马迁排在历代酷吏之首。

那么,就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为何会被窦太后所杀呢?

郅都,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杨县(即今的山西省洪洞县东南部一带)。汉文帝时,他担任郎官,也就是君王的侍从官。汉文帝去世后,景帝继位,郅都被封为中郎将,职位提升的郅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据《史记》记载:"敢直谏,面折大臣於朝。"他敢于直言进谏,凡是他觉得不妥的,他便会在朝堂之上当面说服别的大臣。

一次,郅都跟着汉景帝前往皇家打猎的地点“上林”,景帝的爱妾贾姬上厕所时,突然有一头野猪闯了进去。汉景帝眼神示意郅都前去救援,但郅都却不为所动。情急之下,汉景帝自己带着兵器想去救贾姬,但郅都拦住他说:"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意思是说,陛下死了一个姬妾,但还会有别的姬妾入宫。像贾姬这样的女人天下并不少,陛下纵然可以看轻自己的性命,可如此一来,江山社稷怎么办?太后怎么办?

郅都的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十分过分的,但在那个时代,帝王的性命在人们眼中确实比再多的姬妾都重要。后来,野猪退走,贾姬也平安无事。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后,赐郅都百金。从此,景帝也更加重用他了。

当时,济南郡有着一个姓“间”的宗族,他们有三百多家人,奸诈狡猾,在当地横行霸道。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即使是朝廷下派的郡守也对他们毫无办法,于是汉景帝便将以严厉著称的郅都派到济南郡担任太守。

郅都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恶名”",他“至则族灭间氏首恶,馀皆股栗”。对于地方上的大族,官员一般是采取温和的方式来打压和限制,而郅都则没有什么顾忌,直接率兵将间氏最为恶名昭著的一户灭口,其他族人都惊惧不已,从此不敢为恶。

托郅都简单粗暴治理方式的福,在他治理期间,“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在济南郡的一年多时间,郅都推行严法,郡中百姓路不拾遗,周边郡县见到郅都则像见到上级长官一样十分敬畏,可见其威信和影响。

《史记》评价郅都道:"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他精力旺盛,公正廉洁,有人私自寄来信件,他从不打开看,有人送来礼物,他也绝不接受,有人请求办事,他也不予理睬。这样的行为哪怕是放在今天,都是是清官的模范。

公元前150年,郅都回到中央,被景帝封为中尉,掌管京城的治安工作,他“行法不避贵戚”,被王公贵族们称为“苍鹰”。两年后,汉景帝的庶长子,临江王刘荣犯法,被押送到中尉府审问,在郅都严厉的审讯后,他自杀在狱中。

刘荣的祖母窦太后听说孙儿的死讯,立刻要求罢免郅都。

为了保护这一直臣,景帝将他封为雁门太守,驻守边疆。众所周知,随着中原王朝的发展,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也逐渐壮大。在汉朝建立之初,匈奴的冒顿单于还曾经将汉高祖刘邦围困于白登山。

此后,汉朝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避免与匈奴交战,于是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只能够被迫防守、遣使和亲。在汉武帝主动出击之前,汉朝是深受匈奴的困扰的,所以景帝将郅都派往雁门,除了避免盛怒之下的窦太后加害,也有借助他的勇猛和能力抵抗匈奴的意思。

郅都的极端与残酷手段,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匈奴都有所耳闻,对其闻风丧胆。据史书记载:

"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不过,匈奴人畏惧郅都,窦太后却不,他派人逮捕郅都,准备处死。

汉景帝求情道:“都忠臣”。可窦太后却沉浸在失去孙儿的悲伤中,反问道:“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最终,郅都还是被处死,“苍鹰”被折断了翅膀。他虽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但在皇权面前,终究不过是个小人物。

标签: 汉朝郅都

更多文章

  • “免死诏书”成“催命诏书”!看汉武帝如何一箭三雕扭转局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汉武帝

    “免死诏书”成“催命诏书”!看汉武帝如何一箭三雕扭转局势!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汉武帝时,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

  • 苏武回到汉朝之后为什么会差点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苏武,汉朝

    苏武回国之后都发生了什么?自己差点被杀,儿子被人处决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时期武帝不断的征讨匈奴,双方也多次派遣使者互相侦察,但是有一次匈奴扣留了汉朝使者,武帝勃然大怒以扣押匈奴使者相抵。当时匈奴生怕触动大汉天威,于是就把汉朝使者送回去了,武帝一高兴就派遣苏武等人

  • 清朝最美格格是是谁?完颜立童记命运坎坷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完颜立童记

    清朝最美格格是是谁?完颜立童记命运坎坷的一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完颜立童记这个名字,但是很多人可能都见过她的照片,他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格格,之所以照片流传甚广,就是因为她被称为是清朝最美格格。我们知道,清朝选妃是从八旗子弟当中挑选,相貌上不是很注重,所以生出来的后

  • 如果明朝太子朱标不死,能不能压制住众多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标,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确实是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这才有了后面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暴君形象。凡事都有两面性,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给后来的朱允炆登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代价。观景假设太子朱标没有早逝,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结局呢? 朱标的太子地位名正言顺,

  • 刘伯温与朱元璋讨论大明国运,字字珠玑,句句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刘伯温

    刘伯温与朱元璋讨论大明国运,字字珠玑,句句应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元璋从民间底层一步步走上九五之尊之位,开创帝国,这其中他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心血,带领军队战胜了一路以来的艰难险阻,当上皇帝后,又让人们见识到他不俗的政治才能,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改善民生,增强中央统治,社会安定,是他开了一个

  • 耿弇:排在第四的云台二十八位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耿弇,汉朝

    云台二十八位大将,排在第四的——耿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耿弇是东汉的建威大将,也是云台二十位大将的其中一位。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耿弇这个名字,耿弇当时在东汉时期那也是赫赫有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耿弇这位大将的故事。耿弇他是耿况的儿子,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很勤奋好学,各种兵

  • 日本人为何崇拜“兰陵王”?一首曲子在中国失传却在日本流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北朝,高长恭

    日本人为何崇拜“兰陵王”?一首曲子在中国失传却在日本流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兰陵王是古代出名的美男子,除了战功显赫之外,他还有一个神秘之处。他出征的时候,经常带着一个神秘的面具。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不多,但是日本人却十分的崇拜他,还把他当成战神一样拜祭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 金兀术为金朝建立了哪些不世功勋?金兀术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金朝,金兀术

    金兀术为金朝建立了哪些不世功勋?金兀术是个怎么样的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看华夏宋朝故事的时候,世人真的很难不去关注宋朝和金国之间的那一场场争斗,特别是当中还有很多忠良将士们的牺牲,更给这一段往昔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而小编想要说的是,其实不只是宋朝有非常出色的人物,金朝同样

  • 仲壬历史上商朝的第三位君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仲壬,商朝

    历史上商朝的第三位君王仲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仲壬公元前一六四零年生人。出生地不详。死于一五八零年是商朝的第三人君王。商汤王的三子。都说一个王朝的承前启后是一个王朝的重要转折,也是一个帝王的考验,对他们来说关乎一生的成败甚至是万事后代的

  • 武丁当皇帝的时候,为什么三年一句话都没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丁,商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武丁开创了商朝盛世,可是当皇帝的时候,三年却不曾说过一句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丁是商王小乙之子,他是上古的一位有名的帝王,在位达59年之久,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臣能将同时实施了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措施,同时讨伐那些不听号令和侵犯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