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原来所有案件的源头都在皇帝

乾隆晚期清朝贪腐弊案为何屡禁不止原来所有案件的源头都在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01 更新时间:2024/2/14 6:41:54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福份的皇帝,他一生掌权六十多年掌管着统一富强的大清朝享受这历代帝王无法享受到了富足和和平。然而在乾隆的晚年,他的大清王朝开始腐化,贪腐弊案屡禁不止最终让贪官慢慢掏空大清王朝,那么为什么乾隆后期的贪腐弊案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原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皇帝。

从客观来说乾隆皇帝早期对于反腐斗争是非常重视,乾隆前期他在父亲雍正反腐的基础上更加强力度反腐,因此在乾隆前期尽管清朝还存在腐败官员,但也都是凤毛麟角而且很快便被乾隆查获。然而到了乾隆晚年,经过励精图治的乾隆王朝国力达到顶峰志得意满的乾隆开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终导致整个大清王朝的腐化。那么乾隆是怎样带动整个大清朝的腐化了呢?

首先是卖官鬻爵,应该来说卖官鬻爵在整个清朝都是存在了,不仅存在与乾隆时期,在康熙雍正时期也存在。雍正的宠臣李卫也是捐官出身。然而到了乾隆后期,卖官鬻爵开始成为腐败的根源,那些捐钱所得的官员开始无休止地搜刮百姓最终导致整个清朝吏治开始腐化。

卖官鬻爵虽然导致腐败但这只是最表层的腐败,最深层的腐败在于皇帝本身。乾隆早年对于纳贡送礼这样的事情多有抵触,认为只要心意到就行了。然而到了晚年却热衷于精致器物,对于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物质享受达到极点,在晚年如国泰、李侍、王亶望等都是进贡的能手。而这些进贡能手都无一意外地卷入贪腐弊案,最终王亶望被抄家问斩、国泰被杀而李侍尧被撤职。李侍尧因有大功又进贡为优,而且在抄家的时候发现李侍尧家中除了给皇帝的贡品就是皇帝退还给他的贡品,乾隆见他办贡用心便赦免了他。

为皇帝办贡历朝历代都有但每次进贡对于普通老百姓都是噩梦,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在用品的质量考究无不达到极致,办贡的官员都无不打着为皇帝办贡的旗号借机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乾隆皇帝不仅要官员纳贡,还经常借机向官员索要贡品。乾隆在位六十年,多次下江南而每次下江南都是几乎空手而去满载而归。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第四次东巡山东刚一起程蒙古阿尔善亲王罗卜藏多尔济就进贡“金六十锭”,净重五百九十二两让乾隆一路赏赐之用,到了河南河南巡抚徐绩给皇帝数车衣料,更为厉害的是就连远在南方的湖北巡抚陈辉祖也在宝家营进攻:“洋磁小刀三十六把、海龙帽檐五十付、象牙火镰包三十六个。”因此山东一行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山东之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乾隆六下江南。

收受贡品固然是皇帝的一种权力,但是这毕竟会让皇帝留下贪财好物穷奢极欲的恶名。因此乾隆需要一个人来帮忙行驶权力并承担骂名,于是他开始信任和珅。令人讽刺的是乾隆皇帝的三个最得力的办贡能手国泰、李侍尧、王亶望无一不是被和珅给扳倒了,最后这个反贪能手成为了他们的总代理成为内务府总管。

和珅得势后更加助长了乾隆的腐败,和珅作为中国第一贪官也是一个理财能手,他提出的议罪银制度,最终将内务府转亏为盈。但这所谓的议罪银制度本事就是以权谋私的做法。国家法令权力本来属于国家并不属于皇帝个人,但是和珅的议罪银制度就是公然将国家法律作为出售,而且出售后的钱并不属于国家而属于皇帝个人,这和贪官收钱办事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国家机器成为个人发财的工具,而最终受益者便是乾隆。

最为可怕的所以的议罪银制度其实并不是议罪制度,最后演变成为一种行贿手段。根据清朝历史的记载,所谓的议罪中的“罪行”往往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很多都是官员“自首”了,目的无非就是想送钱给皇帝,比如说奏折中有错别字自行交上十万两银子,奏折中字迹不清楚自行交上二十万两,其实都是变相向皇帝行贿,而有些从来不会犯错的官员怎么办,这时候和珅就出马调查他的得失,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主动犯错交钱。因此所谓的议罪银议罪是手段交钱才是目的。

除了议罪银外,乾隆皇帝还利用和珅通过经营商业房地产等大肆敛财,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他的房产无数,基本上垄断了京城的金融,这不仅在于和珅善于经营,也在于这些房产当铺钱庄的幕后老板可能涉及到乾隆。乾隆的内务府的收入主要来自贡品和皇家庄园的经营,但贡品不稳定而皇家庄园经营盈利有限甚至于亏本。乾隆为了长期保持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就必须要有一个巨额稳定的收入,而商业收入便是最直接的手段,但是乾隆作为一国之君与民争利总是不合适,还好他有个代理人,这也是和珅抄家的时候有那么多不动产业的原因,这些产业的幕后老板其实就是乾隆,是乾隆内务府的灰色收入。

由此可见乾隆朝晚期的腐败其根本根源在于乾隆本身的腐败,乾隆晚年为了自己的享受不断地索取才最终导致地方的腐败,而后期利用和珅作为代理人才最终建立起一个从头到脚都腐败的大帝国。

标签: 乾隆

更多文章

  • 刘备和诸葛亮最大的千古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蜀国,是刘备一手创建,刘备依靠的就是“刘关张三结义”及赵云等的兄弟伙核心集团,再加上所谓“仁义布四海”策略收买人心,最终吸引的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大批天下奇才人物加盟而建立的。该国的建立--以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并夺取汉中为标志。刘备一生与曹操交战无数次,仅有此次大胜曹操,并强有力地从曹操手

  • 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死后为何有人升官,却有人灭族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武王

    战国时期的秦武王,曾经因为举鼎绝膑而被活活砸死,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两个宠臣任鄙和孟贲却遭受了不同的待遇,一个被升官,另一个则被灭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两个人的待遇竟如此不同?秦国在经历过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当君位传到秦武王的时候,秦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时期,随即秦武王便有了

  • 《封神演义》背后比干之死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比干

    近期,王丽坤、罗晋、邓伦等主演的《封神演义》正在热播,许多观众吐槽说与原著相比差别太大。《封神演义》这部神话小说应当是除《西游记》以外最广为人知、被翻拍次数最多的作品了。自90年代以来,这部神话小说屡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1990年的傅艺伟版《封神榜》最为经典,也最为出名,2001年TVB出品的温

  • 刘邦起义成功的原因原来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秦始皇在位的晚年,因为北征匈奴,建筑长城等,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上修筑官室和骊山陵等大工程,从民间征调了大量的劳役。原本大家是利用农闲时间奉献劳役,但是征召太多,超过了农闲所能负担的,全国上下就是在农忙的时候也要被征去做劳役,农民们没法正常干活,生产受到重大影响,自然就怨声载道,诅咒这些劳民伤

  • 清文宗妃子:禧妃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禧妃,清朝

    禧妃(1842年~1877年)察哈喇氏,满洲正黄旗瑞溥管领下厨役常顺之女,清文宗妃,自禧贵人累进禧妃。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日生。原为长春宫中宫女,号海棠春。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诏封禧贵人。咸丰十一年七月,穆宗继位。十月初十日,尊为禧嫔。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尊为禧妃。光绪三年五月十

  • 刘备一生错过哪些人才?其中一位能力甚至和诸葛亮不相上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三国

    刘备错过了哪些人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十分长于用人,广纳天下贤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孔明。他的一生辛苦劳累,享受过半时辉煌,但霸业终未成。他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开疆辟土,少不得人马。他虽收纳天下许多

  • 日本人说了什么,被溥仪怒怼回去?终于硬气一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溥仪,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日本人说错了什么,被溥仪怒怼,终于硬气一回。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从1932年3月,溥仪被日本任命为“伪满洲执政”,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溥仪这个“一把手”,很少有自己说话算数的时候。当上执政后只有一次,日本人的要求溥仪死活不从,算是硬气了一回。估计一生在日本面前

  • 溥仪退位后,紫禁城离的那些太监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溥仪,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溥仪退位后,紫禁城里的太监去哪里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作为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和官方宣称的活神仙,两岁零十个月的溥仪哭喊着被人从家里拎到了紫禁城,他将延续超过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而在几年后的1912年,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溥仪的养母隆裕皇后签署了退位诏

  • 清朝灭亡后,溥仪还有多少家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溥仪,清朝

    你们知道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还有多少钱?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朝代被推翻之后,前朝皇帝的命运往往非常凄惨,或是被杀,或是被囚,或是选择自尽。不过,有一个皇帝却是例外,他就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走到了历

  • 慈禧为什么敢对11国宣战?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慈禧,清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慈禧为啥敢对11国宣战?她的权力欲,导致中华民族的耻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17年前的8月中旬,八个国家组成联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古老的北京城,大清朝的国都再次沦陷。在这场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被迫乔装打扮,仓皇逃离北京。之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