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太极为什么会选不满6周岁的顺治继承皇位?

皇太极为什么会选不满6周岁的顺治继承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82 更新时间:2024/2/13 14:17:14

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太极突然去世,其长子已34岁,却为何由不满6周岁的顺治继位?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1643年八月九日夜,在毫无征兆下,大清国皇帝皇太极突然去世于清宁宫的南炕上。根据去世时症状,从现代医学看,皇太极应是死于中风,这也与朝鲜医生为皇太极的诊断是一致的。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的汉子,只是中年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致战马只能驮他行走几十里就再也走不动了。大家都知道,肥胖是中风的重要诱因,所以,皇太极的突然去世在偶然中也是必然的。

只是,皇太极走得太突然,身后事并没有安排,这使得由谁继位成为一个难题。按照皇太极的阿玛努尔哈赤定下的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不光是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弟弟、甚至侄子都有继位权,具体继位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这种贵族共和制,显然是部落联盟时代的遗风。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自然不愿意受贝勒们的掣肘,实际上,伴随着后金的封建化进程,这套贵族共和的制度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后来,皇太极就找机会削弱为首的三大贝勒:阿敏的镶蓝旗被划给了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收为己有,代善也被削掉了大贝勒的名号,至此,皇太极实现了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既然走向了封建帝制,那就是家天下了,皇帝的继位人选也就不应再由推选产生,而应由皇帝的儿子继位,虽然皇太极在世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他就是按照家天下的计划,在一步步的推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诞下皇八子后,欣喜若狂的皇太极大赦天下,这明摆着是要立这孩子为皇储。可惜的是,这孩子命薄,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不管怎么样,由自己的儿子继位而不是由贵族推选,这毫无疑问是皇太极的想法,也是他最终要做到的。

只不过,皇太极虽然在推进家天下,但毕竟没有就皇储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也没有就皇储立下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皇位继承人仍是贵族推选,不仅皇太极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也有资格继位,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皇太极统治时代,他屡立战功,因此被封为睿亲王。而多尔衮还是正白旗旗主,他的胞弟豫亲王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再加上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这白旗三王成为了一股非常大的势力,对权力的渴望,让拥戴三王之中威望最高的多尔衮继位,成为他们最迫切的政治诉求。

直隶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此时,皇太极共有八个儿子在世,皇长子豪格已是34周岁,而年龄第二大的皇四子叶布舒只有16周岁,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常年南征北战,被封为肃亲王,也有一定威望,所以,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人就密谋拥立豪格为帝。前面所说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其得益于皇太极,自然也站在豪格这边。

八月十四日,大清国的贵族们聚集在崇政殿,推举皇位继位人选。两黄旗为保胜算,已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三王,虽未带兵,但毕竟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的场面倒是见得多了,也就无所畏惧。双方就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争得面红耳赤,会议也陷入了僵局。大家其实也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整个大清就会有分裂乃至内战的可能。也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另有流行说法,此乃多尔衮提议,考虑到福临说郑亲王有拥戴之功,故本文不采用此说法)

这个提议的妙处在于,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愿望;而福临还不到六周岁,由多尔衮辅政,则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是对多尔衮的制衡,也可打消两黄旗的顾虑。可以看出,只要立幼子继位,就可实现双方的平衡。但这里还有个问题,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尚有六岁的高塞、十岁的韬塞等幼子,却为何偏偏是不到六岁的福临呢?

这里就牵扯到血统和出身的问题。皇太极对清朝的一大贡献,就是征服了漠南蒙古,而安抚漠南蒙古,满蒙一家亲,是皇太极此后的国策,以至于他的五大福晋,全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正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脉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脉,无疑是对之前国策的延续,是对漠南蒙古最好的笼络。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眼光,算是嫡子,由他继位其实也符合汉臣的伦理观。(野史认为多尔衮与庄妃有私情,因此选择福临,本文基于正史写作,故不采用此说)

所以,由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政治势力接受,又能笼络各个民族,福临的胜出,其实是一种必然。八月二十六日,福临登基,是为顺治皇帝,以后的历史会说明,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标签: 皇太极清朝

更多文章

  • 皇太极为什么一直那么看重多尔衮?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太极,清朝

    皇太极为何一直都器重多尔衮,难道是想在百年之后传位给他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公元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后金创业人老汉努尔哈赤病逝。因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再加之此时的后金汗国仍然保持着“家族议会制”的满族传统,所以新汗要在众贝勒推举之下产生。最终皇太极在诸位大

  • 咸丰皇帝有17个嫔妃,为什么生的3个孩子都夭折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咸丰,清朝

    皇室七代生育力都很强,为何他有17个嫔妃,只生3个孩子都早夭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古代皇位以子承父位为主,只有皇帝子女少或者没儿子才会在皇族中挑选皇位继承人。比如宋朝赵构就因儿子早逝,才从赵匡胤后裔中找皇子继位。在清朝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清朝皇位传到同治时,因为同治皇帝死

  •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为什么一个子嗣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仁宗,宋朝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呢?真相令人心寒,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位马上皇帝,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是位很有能力的皇帝,不过大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同样是位了不起的皇帝。他在位四十二年,在位期间

  • 历史上的宋仁宗是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有多仁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仁宗,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位宋朝皇帝很仁慈,怕手下挨罚,忍着不敢要水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一生,他曾说过这一辈子只佩服三个皇帝:一是康熙,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相信大家对于前两位皇帝的事迹都或多或少的有了解,那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第三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宋

  • 林则徐是怎么死的?他的死因为什么那么多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林则徐,清朝

    林则徐死因的为什么争议很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850年,在广西道上,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赴任,日夜兼程前往广东,不幸突然死亡,林则徐的死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发布《御祭文》盛赞了林则徐的一生,不少当时的名人也纷纷写诗怀念,“痛惜林文忠,将星陨闽

  •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给英国女王信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林则徐,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给英国女王写一封信 真的可笑吗,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清朝是一个让人怒其不争的存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辉煌胜利,即使是康熙打败沙俄的雅克萨之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让沙俄占到了便宜,根本没有打痛对方,以至于为沙俄后

  • 鸦片战争中,作为主战派的林则徐为什么会被革职查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林则徐,清朝

    鸦片战争中 主战派林则徐与主和派琦善都被革职查办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1840年6月,随着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领舰船47艘、陆军4000人抵达广东珠江口外,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被打回了原形;清军连连败退,几乎没有打

  • 忽必烈本想放了文天祥,为什么后来又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天祥,宋朝

    忽必烈本想放了文天祥,为何最后又反悔而杀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278年(景炎三年),在广东潮州坚持抗元的文天祥,正和士兵们在一个名叫五坡岭的地方吃饭,元军大将张弘范率军突然“从天而降”,士兵们丢下吃的,飞快地钻进草丛中躲藏起来。打算逃走

  • 文天祥被俘后,部下王炎午不去救他为什么还劝他早点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天祥,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文天祥被俘后,他的部下王炎午不去救他,反而劝他早点自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众所周知,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1278年,文天祥在与元朝军队作战时,兵败被俘。忽必烈知道文天祥的名字,对文天祥威武不屈的爱国情怀十分敬重,多次派人前来劝说文天祥归降元

  • 张千载为什么要陪着文天祥去当俘虏坐牢房? 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天祥,宋朝

    还不知道张千载何许人也,为什么要陪着文天祥当俘虏坐牢房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文天祥丹心照汗青,深受历代世人钦佩。张千载离乡背井,数年一直跟随照料当了俘虏的他,知晓者可能寥若晨星吧?笔者在此聊聊文天祥和张千载。(一)文天祥临危受命去和谈被拘押,押送大都途中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