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雍正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17 更新时间:2024/1/14 16:55:03

近来,电视荧屏上“四爷”(雍正)的身影无处不在,引发诸多关注和热议。作为既有争议又有魄力的皇帝,雍正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谜团。有人说,雍正多疑、暴躁,也有人说他勤政、朴素。请问,雍正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网络配图

——解放牛网网友 若曦

答:雍正在位13年,锐意拓新,革旧除弊,从多方面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但是,其厉行威猛治国的方针,导致朝野怨怼积累,有关他的各种传言也不绝于耳。

一、“雍正夺嫡”与“秘密建储”。“雍正夺嫡”,是与

“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乾隆身世”并列的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康熙两立两废皇太子,储位虚悬,给诸皇子提供了机会。但机会最初并不属于雍正,其母乌雅氏早年没有正式封号,雍正出生后即为贵妃佟佳氏领养,但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卑情绪。

不过,在诸皇子的争位活动中,康熙逐渐对雍正另眼相看,赞曰“诚孝”,并令其代替祭祀、处理政务和宫中事务。康熙晚年更常由雍正陪同散心解闷,并钟爱其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这样的雍正仍难说拥有上位的最好条件。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雍正从未得到过军事上的重用。康熙似乎更中意皇十四子允禵的军事才能。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轻装赴京,恭请训旨”,停留5个月之久。

虽然在《清实录》中已看不到这5个月的情况,但人们纷纷揣测,西线战事中功成名就的允禵将被册立为皇太子。然而,最终雍正继位,于是各种指斥其以阴谋手段矫诏夺嫡、谋父篡位的谣言沸沸扬扬地传播开来。

在恐怖、紧张、凶险的特殊政治背景之下,雍正吸取储位之争骨肉相残的教训,决定创设秘密建储制。将立储之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宫中最高之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同时,为确保日后不发生意外争议,又另书传位密旨一件,随带左右。乾隆据此平稳传承皇位,之后秘密建储被正式确立为清代独特的皇位传承制度。

网络配图

制度性的秘密建储,明确了皇权与储权新的分配模式,即一切大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取消储权,择优立储。

秘密建储后,储权不复存在,既成功解决了“国本”问题,又杜绝了皇储激烈矛盾及围绕第二个政治中心的争斗。而不以嫡长为序,择优秘密建储,既使诸皇子努力上,又没有了拼死相争的明确敌手,有利于皇子间关系的张弛相宜。

二、严猛治国与思想控制。野史中广为流传的“吕四娘行刺雍正”等故事,反映了人们对雍正一朝充满阴谋暴力、杀人惨剧的负面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原因,除了雍正即位前后阴森血腥的传闻及政敌负面渲染和诅咒外,更主要在于雍正对思想的严密控制及严苛治国。

雍正拿不出确凿证据证明即位的合法性,无法彻底消除朝野上下对其统治的反感乃至反抗,因而只有采取高压、严猛的做法。“忠我则臣,背我则敌”,惟有治之以法而已。这样的理念,不仅仅用于夺位争权的对手上,还推及到各个方面。特别是,严格整顿吏治,查补亏空。因贪污而亏空者“即行正法”,所有亏空,三年之内必须如数补齐。同时,“赶尽杀绝”,不只在犯官官衙而且在其原籍同时抄家,宗亲戚友一并连带。

此外,雍正还取消了士绅优免特权,实行士民一体当差,加强对士绅的控制和治理。而自曾静吕留良案后,雍正更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如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说成“思念明代不念本朝”,最终作者照大不敬律斩决。

三、雍正的信仰与至高皇权。在争储斗争达到白热化之际,雍正摆出一副“炉中若无真种子,总遇神仙也枉然”的姿态,抛开一切,潜心礼佛参禅。收到的成效是:在康熙等人眼中,他冰清玉洁,无意逐鹿。而在雍正内心深处,则逐步完成了一个神秘的思想觉悟过程,即对自己、对手和形势进行透彻认识、分析,知己知彼,从而形成通盘计划。

网络配图

雍正即位后十年不言佛事。他的思路是,自己已参悟了正果,证实了自身,验明了结果。佛就是他,他就是佛,用再谈佛事?雍正常对大小官员说:“为人只要清晨出门时抬头望天,至晚归寝时以手扪心,自得为人之道矣。”这里的天,就是雍正。他要求大小官员做每一件事都要抬头看天、扪心自问,其实就是在极具威慑力地强调臣子要忠于皇帝本人。

同时,雍正通过推广奏折制度、创立军机处制等,让皇权的集中和加强达到了极致。“皇帝—宰相制”是秦汉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弊端是:君相权限缺乏明确界定,皇帝既可以随意侵犯相权,奸相权相也不时窃弄皇权,造成政治不稳定。雍正推广奏折制、创设军机处,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皇权至上的另一面是皇帝勤政。现在影视剧中把雍正描绘成一个“情圣”,这与事实不符。雍正“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天下政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亲笔撰写的朱批谕旨动辄万言。然而,长期的劳累、压力,蚕食着他的健康。就算权力高度集中、政敌先后消灭,但雍正总是轻松不下来。

标签: 雍正

更多文章

  • 助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姚广孝

    姚广孝是谁?姚广孝怎么死的?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

  • 西晋名将:帮西晋司马炎统一中国的三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炎

    西晋统一中国的三大名将都出生世家大族,羊祜先祖从汉,魏起就是名门士族,世代皆为二千石高官. 王濬和杜预也都出身官宦家庭,名门贵胄.有趣的是,史书中说三人都是美姿貌.仪容不凡, 须眉秀美 。西晋这个短命王朝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和秦,隋不同,虽然秦,隋也都是国祚短促,但都在中国历史上有开创性的功绩,客观上

  • 康熙皇帝到底是千古明君 还是浑噩一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以康乾盛世出名,总体算一名比较优秀的帝王,但近来有些砖家大肆吹捧,号为千古一帝,言语之下称秦皇汉武唐宗明成都不算什么。康熙为中华千古第一大帝,对这一说法我颇不忿,以为有失公正,过分拔高太多,故列出康熙执政七大过失:第一,擒杀鳌拜,鳌拜三代重臣,忠心耿耿,

  • 秦国丞相李斯:狭隘人生观最终害人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斯

    上蔡是楚国的一个小地方。李斯当年,就是这个小地方的小官员。年轻的李斯,地位虽然卑微,心中常有大志。据说,是两只老鼠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上厕所,他看到厕所中的老鼠,肮脏恐慌,见人就逃。上完厕所,他去了粮仓。那里也躺着一只肥胖光鲜的老鼠,吃着大米,住着粮仓,见人来了也不害怕,照样悠哉闲适。李斯见状

  • 刘备的陵墓在哪?刘备陵墓真的暗藏诅咒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的陵墓

    关于刘备的陵墓所在之地,可谓是众说纷纭,官方的说法是指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正殿西侧的惠陵。但是,在民间,却有很多的历史及考古爱好者有不同的看法。考古学家认为,刘备的确葬在了成都的惠陵,因为,刘备最宠爱的妃子甘夫人就葬在了这里,刘备死后必然会有与夫人合葬的遗愿。而在众多的民间说法中,均表示:当年刘备在攻

  • 尉缭竟是秦国总参谋长 制定统一六国的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尉缭

    他就是军事家尉缭。"尉"是国尉,即秦国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缭"是他的名。因此,史书将他的官和他的名合起来,称他为"尉缭"。尉缭本来是魏国大梁人,是在秦王嬴政撤销逐客令之后不久来到秦国的,年轻时习演兵法,受商鞅的思想影响较大。公元前237年,尉缭因在魏国未能受重用,来到秦国,经李斯推荐面见嬴政,游说

  • 揭秘:康熙皇帝为何起名叫作“玄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顺治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网络配图他为顺治皇帝亲政

  • 揭秘吕不韦政治非常成功的特殊武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姬

    赵姬在历史中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而且还是一个妓女,但只因为她结识了一个男人,便出乎意料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实现了自己的报负。她结识的这个男人就是吕不韦。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赵姬只是它在历史中一个的代号),却能够当上皇后、皇太后,其非凡的经历,用今天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衡量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一个人的

  • 他是英勇善战的大英雄 为何只称王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项羽

    不能否认,在英雄辈出的秦末战争中,项羽是英雄中的英雄。他英勇善战,以一敌十而无丝毫怯懦,冲锋陷阵比任何一个将士都勇敢。他坦率直爽,从不掩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很多时候还果敢决绝,破釜沉舟时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视死如归。然而,项羽的性格中,却又的确有不够坚定的一面。比如,对于刘邦,恨时恨之入骨,惜时惜友

  • 三国最没人性的男人:杀死自己老婆招待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安

    因仇立意杀妻者,有之,无心误伤杀妻者,也有之。像刘安这样把妻子当成一只羊,一口猪,杀了待客,还说是狼肉,自有人类以来,大概也少见的。中国人之善良和平,谦恭仁爱,在这个世界上,是数得着的。但某个皇帝,某个军阀,或某个什么也不是,手中有杀人之权柄,一旦暴虐起来,那份残忍之心,也着实可怕。古代在刑法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