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最神秘村庄:一代文豪苏东坡为何安葬于河南这个县?

中国最神秘村庄:一代文豪苏东坡为何安葬于河南这个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9 更新时间:2024/3/16 3:00:54

提到三苏,大家都知道是北宋年间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其中尤以苏轼成就最为突出,但“三苏坟”在河南境内却是鲜为人知。原籍四川眉山的苏轼,名冠天下,本应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他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却为何长眠于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

在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北的27公里处,有座“峰峦绵亘,状如列眉”的小峨眉山。其山东麓,中顶莲花山和两座小峨眉山形成一箕形山坳,因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而闻名遐迩。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由此看三苏葬郏源于苏轼。

三苏坟坟院坐北面南,门楼里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这首《狱中寄子由》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开封监狱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间写给弟弟苏辙的。后人猜测诗句中的“是处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终苏轼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而是葬在了距家乡千里之外的中原——河南郏县。

苏轼葬郏九百多年来,围绕着“三苏坟”产生过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人们最好奇的就是苏轼为什么选择郏县作为他的长眠之地。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人死后归葬故里、埋在祖坟是首选方案,而苏轼、苏辙兄弟俩,却最终将郏县作为归宿,令人不解。

元明清以来关注此问题的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归纳起来,苏轼葬郏的原因有四种说法。

一 酷似家乡峨眉的“形胜说”

“形胜说”也是传统的解释。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在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这里的小峨眉山风景奇秀,仿佛家乡的山貌,于是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中国名胜词典》中对于郏县三苏坟就是这么解释的。

不过,苏轼生前虽然没有汝州上任,可并不能说明苏轼没有来过这里。“三苏坟”位于许(昌)洛(阳)交通要冲,从汉代起就是“东西孔道”,苏轼进京办事,必须得走这条道!根据史料记载,苏轼经过许洛古道的机会至少有5次。

既然苏轼路过此地多次,站立在小峨眉山的山巅,北望嵩岳,南瞰汝水,两道山岗东西对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情不自禁赞叹此处美若家乡的峨眉山,也在情理之中。

二、宜亡灵安息的“土厚水深”说

位于嵩少南麓的郏县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

学者刘英照在《苏轼为何葬在郏县小峨眉山》一文中提出,苏轼与苏辙告别,写下《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中第二首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诗中虽没写到小峨眉山,但颍水、伊川、缑山等都在汝州附近,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小峨眉山在内的嵩山一带山水。苏轼在诗中表达了想在嵩山下寻一乐土,作为归隐之地的愿望。此后苏轼念念不忘,多次流露在文字中,却一直未能如愿。或许,就有了临终前“葬我于嵩山下”的遗愿。

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刘继增认为,苏辙写过:“葬我嵩少,土厚水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实”。或许,是嵩少南麓的郏县小峨眉山土厚水深,为北宋士人所崇尚,苏氏兄弟才看中了此地。

三、自家田地辟设的“苏氏族茔”说

其实,在苏轼葬郏之前,苏家已有人埋葬于此。《苏东坡文集》一书中的《与子由弟十简》第八简写道:“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更破千缗买地,何如留作丧事,千万勿徇俗也。”苏轼是说,他死后,葬地请苏辙果断作出抉择,八郎妇(苏辙三子苏远的夫人黄氏)先入的葬地,也可以作为自己的葬地,节省下来购置墓地的千缗(一千文为一缗),还可以用作葬时的花销。

原来苏东坡既没有到此亲勘葬地,也没有为小峨眉命名,所谓“即死,葬我嵩山下”,是告诫弟弟不要再花钱另买葬地,就用自家田地的叮嘱。所谓苏轼葬郏实际安葬的是四个亡灵,出现的是三个坟墓,起初这里就是以族墓的形式出现的。

苏轼葬郏的真正原因:这里是轼、辙兄弟二人于困顿无奈中在自家田地上辟设的流寓在外的苏氏族茔。苏轼归葬小峨眉完全是一任自然,天意巧合。

四、家境不济说

有撰文曾提到,苏轼、苏辙虽遇赦北归,但因长期遭贬而贫病交加,晚境凄凉。况且其寓居之地距故里眉州眉山千山万水,道途险阻,不论走水路逆长江过三峡,还是走陆路越秦岭行蜀道,均非易事。所以归葬故里之愿望终不获济。元至顺元年(1330)诏礼部旌行文之郏,维修苏坟。孙友仁在他撰写的神道碑阴记中提出此说。

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依据事理推测之言,缺乏直接证据。“土厚水深”说,直接从苏轼、苏辙留下的文字里找出的直接证据作支撑,最有说服力。

人生有两处颇值得纪念,一处是生地,一处是葬地。一个是人生旅程的开,一个生命轨迹的终结。人并不能择其生地,却可以选择止归之所。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为他的最终归宿,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这个千古难解之谜,也给郏县平添了一种厚重。

标签: 苏东坡

更多文章

  • 以他的实力,王朗应当如何在骂战中干掉诸葛亮?却惨死阵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朗

    三国纷争,战事林立,死亡者何止百万计。然而,有两人之死,却留下千古笑柄,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在对方未有身体接触的状态下非正常死亡。第一个就是在长坂坡之战中被张飞怒吼吓得心惊胆战,跌下马来而死的夏侯杰。第二个就是在阵前被诸葛亮骂了几句厚颜无耻,便吐血而死的司徒王朗。诸葛亮的口才,那自然是一流的,

  • 清王朝及“满洲”称呼的确定,源自于努尔哈赤攻打沈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八旗,努尔哈赤,满族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以报祖父之仇为名公开反明。1619年三月,取得对明军主力杜松部的决定性胜利,从此,后金从防守转入进攻阶段。与此同时,林丹汗也趁机亲率察哈尔和内喀尔喀五部,攻占了明朝的广宁城。当时,明朝为了不让努尔哈赤与林丹汗联合,使明朝东、北两面受敌,不断派人到察

  • 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人们都记得康雍乾,却忘记了还有一个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努尔哈赤,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朝前后共12位皇帝,总体来说,清朝这些皇帝水平质量高于此前几千年间绝大部分王朝。毕竟其他朝代,要么时间太短出不来几个皇帝,要么明君只有几位,其他大都平庸,清朝皇帝却各个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要说清朝哪

  • 嘉庆是清朝第几个皇上?他又是如何登上皇位?为何要杀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嘉庆

    嘉庆叫什么嘉庆皇帝,是清朝第七个皇上,也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上。嘉庆皇帝,在位时间一七九六年到一八贰零年,在位二十五年。嘉庆二十五年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嘉庆帝名字是爱新觉罗·颙琰,原名为永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皇子,母后是孝仪纯

  • 趣评司马迁,以简单易懂的语言看完史学家司马迁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汉,司马迁

    西汉做新媒体这行很难大V云集,市场饱和每个人手机里的公众号多不胜数不搞点标题党鸡汤,蹭点时政热点都难以立足!但是,有一个人!他不care流量,不迎合粉丝做没人愿意做的工作实打实地记录3000年的历史一写就是13年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也有人说是山西河津人)出身高知家庭祖上世代在国家档案局上班(

  • 清朝最幸福的太后不是慈禧、不是孝庄,只因生了一个好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孝圣宪皇后

    清朝的皇后们,与其他朝代相比,结局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正常去世的,有病逝的,有被废的,有自尽的,有不知所终的,还有掌握权柄的。知名度最高的孝庄和慈禧,寿命都是70多岁,但她们不是最长寿的,更不是最幸福的。清朝的皇后中,最长寿的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甄嬛传》中甄嬛的原型,她可以

  • 四大美女中,只有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昭君,汉武帝,霍去病,昭君出塞

    北去路上。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她便有了“落雁”的名称。昭君离乡背井被选入深宫,多年不得临幸,已是不幸,远嫁习俗殊异的匈奴宫廷,结果未必更好,更何况在西汉时期和亲一直被视为个人的

  • 历史上第一大“奸臣”,死后却被冤枉数千年,他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潘仁美,杨家将,

    潘仁美,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改编的戏曲跟杂说,流传到世间以后,变了味,虚构的人物与历史变成了真的,历史上的人物经过时间的流逝,口口相传之间便变了味道,坏的变成了好的,好的变成了坏的,比如说宋朝潘仁美,走到今天成了忘恩负义之徒,抛妻弃子,陷害忠良,逼死杨家将。现实中根本没有这号人物,完全是虚

  • 朱元璋时代为什么贪官总是除不尽?背后到底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明朝,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朱元璋是反腐最狠的一位皇帝了,从鞭打自己的亲侄子,到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婿,无不感觉到朱元璋反腐的决心,为此朱元璋还颁发了史上最严厉的《肃贪法令》来遏制贪污行为,规定凡是官员贪污受贿到60两以上就地杀死,不用留一点余地。次法令一出,朱元璋就开始了疯狂的屠杀模式,只要有一点贪官嫌疑的官员

  • 古代帝王那种睥睨天下的气势,可不是电视剧就能演绎得出来的,不信你看看溥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帝,溥仪,清朝

    封建时代已然过去,但近些年盛行古装剧,所以皇帝出场的频率,那叫一个高。然而,也太过五花八门了。有皇帝忙着扯皮的;有皇帝忙着谈恋爱的;有皇帝忙着搞笑的……不一而足。给我们的印象,皇帝就是放着正事不做,全他妈守着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简直跟市井百姓一样,没啥区别嘛。或许有人说了,有的皇帝,确实如此。皇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