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来刘邦重用韩信的真相并非惜才而是为了面子!

原来刘邦重用韩信的真相并非惜才而是为了面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50 更新时间:2024/1/21 16:08:01

成也萧何败萧何,讲的是韩信因萧何的推荐得以成事,有因萧何诱因吕后被杀。其实,说韩信被杀是因为萧何有点牵强,吕后要杀韩信,萧何又能怎样?倒是韩信的被重用,则完全是刘邦照顾萧何的面子而已并非爱才!

其实,杀韩信,难说就不是刘邦的主意!刘邦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又不给官职,听到韩信的死信第一反应是“且喜且怜之”,然后问他死前说了什么?根本就不问杀他的原因是什么,又怎能不让人怀疑!萧何的诱引,不过是使这个过程顺利一点儿罢了。

韩信在项梁部下时,并没有名声,项梁战败,隶属项羽,官为郎中,因不得项羽重用入蜀投奔了汉王刘邦。归汉后同样不得志,只做了连敖——一个管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了事,被推到刑场上处斩,侥幸看到滕公,大喊了一声: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不但当场释放了他,还在交谈以后把他推荐给了刘邦。这并没有引起刘邦的多大反应,大概是抹不过滕公的面子,稍稍给他升了一下官职,为治粟都尉。当然,滕公不过是刘邦一个赶车的,面子大不到哪儿去,所以韩信的这个官也不可能升得很大。

在这件事以后,萧何跟韩信谈了几次话,也认为韩信是个人才。那时候,汉中还是个经济文化都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刘邦手下的人不少是江淮地区的楚国人,许多人觉得没有什么前途,于是纷纷逃跑,离开了汉中,其中就有韩信。其他人跑了,萧何无动于衷,韩信跑了,萧何立刻追赶。可见,萧何以为韩信的逃跑对汉来说是个大事件。萧何追赶韩信的时候,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刘邦以为萧何也背叛了自己,大骂不止。等到萧何回来,刘邦是又恼又喜,萧何这个左右手总算是又回来了,至于追回来的是谁,他似乎并不十分关心。这从他后来任命韩信做大将军也可以看得出来。

萧何说,要想取得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刘邦说:为了你的缘由,我就给他一个将军当当吧!“缘由”就是面子,只不过这个面子要比滕公那个大,开口就是一个将军。萧何却不领情,说,这样您还是留不住他。刘邦说:那就给他一个大将军当吧。如此草率地决定一个大将军的人选,实在是令人费解,要知道,大将军可是统领全军的人物啊!我们不知道刘邦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话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描述:行,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给你面子,只要你留下来就成!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刘邦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可是萧何不干,说:不能这样轻慢无礼,你真想任命这个大将军,必须选择良辰吉日,设置高坛,举行一整套完备的礼仪才行。刘邦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史记》只给了三个字的描写——王许之。

要筑坛拜将了,众将都很高兴,以为大将军就是自己,等到任命了韩信,则是“一军皆惊”!刘邦是什么表情不知道,反正全军没有人想得到,可能刘邦在心里说:我也没想到!至此,我们看到刘邦对韩信的任命,如同儿戏,以至于萧何都说,任命大将军不能像呼唤小儿一样。就是刘邦说的那句:“以为大将,如何”,也有说气话的嫌疑。

直到筑坛拜将,结束了对韩信大将军的任命,刘邦才坐下来对韩信说:丞相多次称道你,你有什么计策指教我吗?韩信这才有机会面对刘邦说了那番被后人称之为“计定三秦”的话(多有阿谀奉承之嫌),刘邦才显得特别高兴,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在此之前,我们从刘邦的话中看不到韩信,只有萧何。古代的成名将军,大多是战争实践锻炼成长起来的,韩信在项羽手下没有带兵的机会,到了刘邦这儿连打仗的机会都没有,谁会知道他的军事才能?刘邦有可能都没见过韩信!一个地位低微又没有功劳的人一下子上升为大将军,绝不是刘邦头脑发热或是吃错了药,说到底只能是照顾萧何的面子。

问题在于,萧何有这么大的面子吗?刘邦敢于拿大将军的官职轻易授人吗?可以肯定地说,萧何在汉家的重要性决定了他有这样大的面子!刘邦自恃能掌控住韩信这样的武将!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常常接济他;当了泗水亭长,萧何经常照顾他;反秦起事,众人推荐沛县令,萧何积极拥护他;刘邦当了沛公,萧何从此跟定了他。刘邦从沛县起事到进入咸阳,萧何只做了一件事,给刘邦当助手“督办公务”。但正是这个助手,却真正成为刘邦的一条臂膀。刘邦在前面打仗,后面的军需筹集、粮草供给、城池接受、兵员补充以及打败仗的善后处置全部由萧何来完成。刘邦一生,打胜仗少,打败仗多。打了败仗只管自己跑,什么军队城池大本营,甚至连老婆孩子亲娘老子也不管。可是等他回来后,仍然还有营帐给他住,有军队给他用,究竟是谁在起作用?不用说一定是萧何。刘邦当了汉王,任命萧何担任丞相,说明萧何虽然在默默无闻地做事,作用却是有目共睹,否则,不会没有人提出异议。萧何不但勤政而且廉洁,刘邦进入咸阳,将领们都抢金银财物,而萧何收取的是秦朝的文献资料。这样的人,刘邦手下还能找出第二个来吗?以后要和项羽争天下,能少了这个人吗?既然少不了,就得给人这个面子!

控制将领在于掌握军队,没有了军队,武将不过是武夫或者侠士。刘邦在封赏时敢说武将只不过是一群“功狗”,就在于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军队。兵败彭城,刘邦退至荥阳与楚军对峙。由于韩信在赵、代打得顺利,刘邦“辄使人收其精兵”才不至于被项羽打败。刘邦能够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说明这支部队是刘邦的,韩信只是一个带兵者,而不是军队的所有者。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后,项羽曾经提出联合韩信三分天下,部下也有人劝他自立为王,韩信也不是没有动过心,但最终却没有这样做。难道真是仅仅为了刘邦的恩德吗?韩信不傻,他清楚地知道,他就是走到天边,这支军队也是汉王的,假如他要自立,就得易帜!古代军队打着三种旗子:王旗、帅旗和将旗。自立就得易帜,易帜就是背叛,兵士都能够跟着他走吗?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法夺走了韩信的军队,兵将毫无异常,说明这支军队姓汉。这种事刘邦明白,韩信明白,天下所有人都明白!

刘邦虽然为了萧何的面子而重用韩信,但韩信为汉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得起萧何的推荐,也无愧于大将军这一称号.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好心还是阴谋:刘备为何要收无家可归的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

    因为吕布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最终在与曹操的对阵上连连失利。兖州大境重新回到了曹操的手中。曹操很激动,看着昔日的根据地,喜不自胜。可是吕布却走投无路,常言说落水的凤凰不如鸡。吕布有点懊悔,现在放眼天下,有点孤苦伶仃的味道。可不是吗,袁术想谋取他的妻妾,袁绍想夺取他的性命。原本与曹操无冤无仇,却听从了别

  • 朱元璋以卫所制度为荣:养兵不费百姓一粒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

    卫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吸取了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太祖曾深以创设这一军制为荣,他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明代从京师到府州,都设立了卫、所。按照明制,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都

  • 此皇帝发动百姓杀尽天下贪官 陵墓至今无人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

    从古至今,大部分的为官者基本上都离不开贪这个字,为了能够让国家的贪污之风少一些,他们在治理贪污腐败这一方面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有句话叫做“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么那些影子斜了的人最怕谁呢?这个人人惧怕的位置就非朱元璋莫属了,朱元璋在位期间,至少有十五万的贪官在其在位之时跌倒,只要朱元璋还在,贪官们都心存

  • 同治为防止慈禧专权立下遗诏 不料被此人告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同治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皇帝想要去哪个妃子的后宫中,就一定要先让皇后知晓。然后传令妃子,皇帝这才能够前去,至于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的嘉靖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所以清廷立下了十分严格的后宫制度。有一天,同治帝可能是因为心情好,然后就想去平日里最宠爱的慧妃宫中,于是他来找皇后,申明了自己的原因后,皇后与慧妃的关系本

  • 乾隆为何不肯放权?让嘉庆做了四年的傀儡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在位整整六十一年。而他的孙子乾隆则是在继位之时夸下海口,说自己肯定是不会比康熙在位时间长的,当时的他估计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比康熙寿命还长。等到乾隆登基已经六十个年头的时候,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更何况是帝王说出的话。乾隆只好不甘心的退位,将皇帝宝座交给了他的十五子,也就是嘉庆皇帝。

  • 皇帝手艺堪称“鲁班在世” 却硬生生的毁了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由校

    明朝十七位皇帝各有各的特点。修仙的也有,想当武将的也有,二十年不上朝的也有。总归就是自己皇帝的本职工作干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一番成就。今天就说一位明朝皇帝,他把这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木工事业。成了全国工匠的劳动模范,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十六岁从他老爹朱常洛的手中接过皇位,在位共九年。最主要的功绩有两

  • 诸葛亮为何不采用子午谷奇袭?此计错漏百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打响之际,蜀将魏延提出了一个策略,那便是走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并且提出人数不需要太多,只要五千人就可以拿下长安,吞食中原。但是此计却被诸葛亮拒绝了,很多人就在感叹,如果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这个计谋,说不好就能够拿下长安,然后蜀汉便可以步步蚕食,完成匡扶汉室的伟业,我们都想得到,难

  • 历史上唯一在狱中长大的皇帝 竟由2名女囚喂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病已

    晚年的汉武帝曾亲手造成一场空前的冤案:巫蛊之祸——数10万人因此丧命!其中就包含卫青之子、诸邑公主、丞相公孙贺父子、皇后卫子夫、汉武帝亲生女儿等!网络配图江充当时是汉武帝的宠臣,负责这个事。他与太子刘据有仇,便构陷太子。被逼无奈太子带人去杀江充,结果遭到老爸的镇压,最终选择了自杀。刘据膝下有一个女儿

  • 解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玩得更绝的一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匡胤

    大宋初创,宋太祖赵匡胤遇到了与汉高祖刘邦同样的问题,就是到底如何管束那些功高威重的将军,使其不致于危及新到手的皇权。当然,这时候,历史毕竟又演进了千年,华夏人事变化不小,大宋皇帝较大汉天子的忧虑,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自身的特殊差异。其实,赵匡胤没有刘邦心眼那么多,起初,他并没有在意武将们手中的兵权,

  • 清朝官史:曾国藩为什么不得咸丰帝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国藩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了,直到曾国藩的崛起。湘潭大捷点开了喜庆的炮仗,然后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