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助朱棣夺嫡成就大业的第一功臣:高僧道衍

揭秘助朱棣夺嫡成就大业的第一功臣:高僧道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45 更新时间:2024/1/20 13:13:14

姚广孝是谁?姚广孝怎么死的?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网络配图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1375年(洪武八年),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

随侍燕王

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

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靖难建功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属。都指挥张信暗中向朱棣报信,朱棣便决定立即起兵,并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同年十月,朱棣袭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南军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将士守卫城池,击退南军的进攻,又在夜间将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大破南军。李景隆、平安相继败退。

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难以破城。姚广孝让人传信给朱棣,道:“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于是退回北平。后来,燕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再次退军。

网络配图

当时,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在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继续进军,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后来,姚广孝对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

辅佐朝政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病逝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并赐金睡壶。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赠姚广孝为少师,将他的灵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庙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将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大兴隆寺,命太常寺春秋两次祭祀。

网络配图

轶事

形如病虎

姚广孝早年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对他道:“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大喜。

赋诗怀古

姚广孝曾在丹徒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以抒志向。诗道:“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听后,道:“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姚广孝笑而不语。

妙解落瓦

成祖起兵之时,突有暴风雨来临,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成祖不禁变色。姚广孝道:“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标签: 朱棣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一生多病却能高寿,有何养生治心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

    一生多病的曾国藩,历尽惊涛骇浪,终于在同治十一年(1872)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62岁。这个寿数,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算高,但在一百多年前,这已经超过了当时国人的平均寿命。网络配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的养生治心之道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的今天,他的养生治心

  • 三国时代鲜有“高富帅” 曹操身高1米6刘备家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

    中国女性们向来有颗驿动的心,数千年来,万千粉黛们的择偶观一直飘忽不定,无论是寒酸的文艺青年司马相如,还是油头粉面的富家阔少潘安,都曾在女人们的情爱史上,泼下了隆重的笔墨。抛开悠远的历史,拿近点说,自建国以来,女同志们的审美标准也由风靡一时的“工农兵”,悄然渐变成如今的“高富帅”。不过,倘若把如今女子

  • 宋徽宗女儿柔福帝姬 死于假冒公主还是庶母灭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徽宗

    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天,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今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将徽、钦二帝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贵戚、大臣约三千余人押送北方。这其中,妇女占了很大的比例,比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郑氏、宋钦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韦氏、宋高宗发妻邢氏,以及柔福帝姬。柔福帝姬被掳北上时才十七岁,为

  • 曾国藩的权术:见死不救,只为推举一人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曾国藩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公认的唯一的圣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这三不朽中,尤其被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德行。从当时留下的诸多描述曾国藩的文字中,可以轻易发现这一点。但是,大家都知道,曾国藩身居那么高的位子,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仅靠“温良恭俭让”是不可能做到的。为官之道

  • 从贤内助到辣手毒妇,吕后的婚姻保卫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雉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后妃争宠应该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妃子们为了争宠而钩心斗角甚至是刀兵相见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些斗争当中,妃子取代皇后而立为皇后者有,皇后灭妃子者也有。但是,如果要说后妃争宠斗争中最为激烈的,应当算是汉朝初年吕后所演绎的那一幕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隋炀帝也曾显英才,后来为什么整日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炀帝

    公元618年,一个叫宇文化及的禁军头领冷冷地命人将一条白绫绕上隋炀帝的脖颈,左右用力拉紧。隋炀帝转瞬毙命。这个仅存两代的隋王朝随着隋炀帝的离世分崩离析,隋炀帝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之一。唐代编撰的史书上记载他滥用民力,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他骄奢淫逸,好向西域各国炫耀夸富;他酷爱游玩,在

  • 梁武帝生活俭朴清廉 为何官场腐败丛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俭朴,“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身衣布衣”。在他的影响下,朝中出现了一些清官,如宰相范云、徐勉等。但是,梁朝却没因梁武帝和他身边极少数人的清廉垂范而保持住清新的社会风气,国家反而越来越腐败,到处都是贪官污吏。网络配图这是什么原因呢?梁武帝生活俭朴,“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

  • 汉成帝之死:艳女为了尽性喂皇帝吃十颗阳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成帝

    根据史书的记载,汉成帝刘骜的梦想大概就是玩遍天下美女,对于刘骜好色的事迹,史书上说的可是非常香艳,比如说班婕妤、赵飞燕、赵合德……反正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大明星美女。据说刘骜最后就是在美人怀里挂掉的,因为服用春药过多,导致脱精而死,真可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汉成帝之死详细内幕成帝迷恋赵合德,简直不能

  • 为做皇帝此人蛰伏53年 死后陵墓千年无人敢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

    中国古代,人人都想做皇位,就连女子也不例外。为了能做皇帝,很多人都付出太多,有的还豁出了性命。但有一个女子,她蛰伏了53年,最终做了皇帝,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是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刚出生没多久,就被著名的相士袁天罡看出有帝王之相。在14岁的时候,入宫做了唐太宗

  • 清朝的皇帝为什么大都死于冬天?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的皇帝.顺治帝

    清帝为何大多死于冬天?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从年龄看,乾隆帝活了89岁,他的死可以说是“尽其天年”,抑或是“无疾而终”;康熙帝和道光帝都活了69岁,都年近“古稀”,也可以说是年老体弱的原因。网络配图除了年龄原因外,同当时难以防治的传染病不无关系:分别只活了24岁和19岁的顺治帝和同治帝,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