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她63岁,做保姆、看孙子、倒贴钱,1800万“老漂族”何去何从?

她63岁,做保姆、看孙子、倒贴钱,1800万“老漂族”何去何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艺述史 访问量:4431 更新时间:2024/1/23 4:21:40

1

不久之前,在广州地区一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一位老人在广州南站检票口冒着凛冽寒风瑟瑟发抖,似乎无家可依。

几经辗转,警方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的家人,这才知道这位老汉是不满在大城市的生活,一气之下与家人不辞而别,想要买票回到老家遂宁。

当代社会,不仅众多年轻人扎堆来到北上广,有许多老人也被子女接到身边。

美其名曰是享天伦之乐,但其实则成了为儿女带孩子的“免费保姆”。

他们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别称——“老漂族”。

而这些“老漂族”在大城市却过着孤苦的生活,他们被迫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离开了熟悉的朋友,还要无偿照顾小辈的生活起居。

中国式父母,好像一个永远都在运动的齿轮,无法得到休息,即便是退休之后,仍旧在为家庭牺牲。

是什么造就了“老漂族”的存在?他们又该去何从?

2

上午五点,63岁的周素燕早早地起了床,开始为一天的劳作做准备。

她要先把一天内祖孙三代要吃的主食准备好,将适量的大米反复淘洗,在做好早饭之后,再把需要换洗的衣物进行整理。

之后她要叫子女起床,照顾他们直到各自上班、上学。

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是如此的漫长、枯燥,但是这也是周素燕不能不接受的生活。

“许多老年人都我一样,为了子女能生活的更好,又当保姆又倒贴钱,不仅出钱还要出力......”

年过六旬的周素燕,对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但是面对家里的小辈,她又感到这是自己无法逃脱的责任,陷入了长久的精神内耗。

12年前,周素燕从老家浙江金华来到重庆,来照顾儿子的小家庭,刚来到异地他乡,她倍感不适应,期间也想过回老家生活,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

浙江金华与重庆的人乃至地貌都大有差别,初来乍到,周女士感到十分苦闷,自己并没有人可以沟通,和本地人也因为“口音”问题,交流不便。

刚开始的几年,周素燕感到十分孤独,她只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自己的小家庭,每天操持着家务,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与满足感。

但是其精神世界却像长满了杂草的荒原,内心的愁绪无处安置。

与此同时,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育儿观念也让周女士苦恼不已。

遥想当年,人们的生活十分朴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简单、和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周女士的儿媳与她之间的矛盾最为明显。

儿媳妇年纪小,适应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熬夜晚睡、作息不规律都是家便饭,因此周女士没少教育她,但并没有什么改变。

让周女士生气的是,儿媳不仅自己生活习惯不好,还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不到十二点根本想不到让小孩上床睡觉。

成年人工作压力大,夜生活丰富这无可厚非,但是孩子年纪还小,就每天捧着手机、盯着电视看到午夜,让周素燕十分不放心。

为此她几次三番与子女争吵,即便子女口头妥协,但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不同还是让他们两辈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不断深化。

虽然是在自己的孩子家中居住,但是却让周素燕感到自己才是那个“局外人”。

自己在儿女的要求下来到他乡做着“免费保姆”,却还要受人奚落。

这一切都让周素燕内心倍感煎熬,觉得自己“寄人篱下”,这也是许多“老漂族”们共同的心声。

虽然平时为子女付出、牺牲,周女士并未放在心上,但是一旦回过头来思考,周女士也会为自己“打抱不平”。

“我中午吃饭很简便,随便吃点剩菜应付一下就可以,但是到了晚上那就是一场大阵仗了,基本上都得三菜一......”

除了日常生活的差异之外,让周素燕发愁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中医疗问题是绕不开的。

在农村老家,老人看医治病有农保可以报销,然而到了城市老人的医疗却没有了报销。

这对于老人来说是巨大的困难。

曾经有一次她为了1000块的医疗费用心疼不已,吵着闹着要回老家治病,把家人给愁坏了,而这只是两代人矛盾的冰山一角。

而周姨的问题也并非个例,数以万计的“老漂族”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仓皇“求生”,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3

直到周阿姨的孙女长大成人、上了大学,她终于有时间去找找自己的个人爱好,实现自己晚年生活的个人价值。

她参加了社区的老年舞蹈队,这才发现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老漂族”比比皆是,在舞蹈队中的许多人都与自己同病相怜。

“这位是新疆哈密的,这位是四川宜宾的,她是天津宝坻人,还有这位,她是湖北仙桃人......”

周素燕热情地介绍自己在舞蹈队认识的新朋友,她的脸上慢慢浮现出微笑,生活也逐渐有了色彩。

在舞蹈队的日子里,她才发现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是五彩缤纷的,才发现有这么多的人和自己一样远在他乡,万千愁绪压抑在心中......

陈女士也是一个北漂族,相比周素燕,她的生活更加曲折、辛苦。

出身在天津的陈女士,今年已经66岁了。

作为家中的长女,从小就担起了家中的千斤重担,小小年纪就要早起种地、喂猪、喂鸡,要强的陈女士总是任劳任怨。

十几岁时她就已经熟悉各种农活,虽然手上布满老茧,但是永远都充满了阳光与活力。

为了给弟弟妹妹攒学费,她很早就辍学进了工厂,一介女子却比谁都能吃苦,在水泥厂做装卸工的日子,她永远都记忆犹新。

等到弟弟妹妹考上大学,陈女士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为了家庭而操劳。

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也有旦夕祸福,陈女士的婚姻并不美满,几年之后夫妻宣告离婚。

她独自抚养女儿长大,离开故乡来了山东烟台,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虽然挣得不多,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然而一味的付出却并没有换来儿女的理解,在儿女眼中,陈女士成了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她的无微不至却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期间母子双方的矛盾一度无法调和,虽然最后冰释前嫌,但是陈女士仍旧心怀芥蒂。

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操劳一生却成了子女口中的“中国式家长”。

然而等她含辛茹苦把女儿也养大、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陈女士依旧没能得到一丝的喘息。

她的女儿为了兼顾工作,无暇照顾儿女,只能把自己叫到重庆生活,美其名曰是方便照顾老人,实际上也是要陈女士来分担育儿的工作。

她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满口答应着,包容了这个“甜蜜的谎言”。

直到外孙女也逐渐长大,逐渐衰老的陈女士,终于鼓起勇气要在陌生的城市找寻自己的价值,在灯红酒绿之间挖掘自己的生活。

她终于鼓起勇气想要在这座繁华的城市看一看,她离开了子女的家,在附近另外一个校区租了一个10平米的房子。

“我想要追求自由的生活,我想要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这一刻的我不需要照顾儿女的饮食起居,不用再为柴米油盐烦恼,我要为自己而活。”

陈老太的话掷地有声,这个操劳了一辈子的妇女也要开始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女士也接触到了周素燕所处的这个老年舞蹈团,结识了许多和自己境遇相似的朋友。

慢慢地她学会了爵士舞和古典舞,报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班,甚至还去附近的老年大学“深造”了一下,弥补了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

前阵子陈阿姨甚至自费花了2000多买了个架子鼓,培养起了自己的兴趣,老年生活也逐渐多姿多彩了起来。

她不禁感叹,原来老年人也可以活的这么潇洒,可以痛快地做自己。

实际上,陈阿姨和周阿姨的遭遇正好揭露了中国社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解释了什么叫做“中国式父母”。

4

“老漂一族”揭示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现象,揭露了许多老人正在面临的问题。

老年人被子女接到大城市生活,三代同堂本应该其乐融融,但是为什么许多老年人过得并不快乐呢?

一方面,月是故乡明,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老人不一定会过得快乐,反而会不习惯城市的生活,离开了居住几十年的故乡之后,老年人常常会被孤单困扰。

孤独寂寞的异地环境,身边没有同龄人与自己交流情感,生活习惯被强行改变,老人的情感世界异常苦闷。

家庭之间的矛盾更是会让老人感到身心俱疲。

现代社会,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育儿成本也是今时不同往日,同时家政市场良莠不齐、价格高昂,托管企业监管不良,更是加剧了年轻父母的恐慌。

照顾幼儿已经成为压在年轻人肩膀上的一座大山,这时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请求父母的帮助,这也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同时,岁月变迁,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和年轻一代也有了很大的差别,两代人之间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因此矛盾就逐渐显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老漂族”的牺牲与愁闷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退休之后还要“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成为儿女的“免费保姆”。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要被嘲讽一句“中国式家长”。

不知何时起,“中国式家长”已经逐渐被歪曲、抹黑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它们被用来指代那些过度强调自我付出、控制欲极强,甚至有一些封建观念的中国家长。

然而“老漂族”的出现狠狠地打了那些抹黑“中国家长”的人的脸。

实际上,中国家长虽然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苛、眼里揉不得沙子,但是他们更是实实在在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即便自己已经老迈,也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儿孙服务。

而这一切都仅仅因为他们对子女无私而伟大的爱,如果这样的爱都无法被承认、无法被理解,那真的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现存1800万“老漂族”,约占中国总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为了照顾儿孙专程来到异地的老人的比例则高达43%。

“老漂族”的形成既受到老一辈人强烈的主观意愿的影响,更源于新一代“宝爸宝妈”们的客观无奈。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老漂族”可以在个人生活和照顾儿孙中找到微妙平衡,技能分担儿女的压力,也可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希望越来越多的老人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爱,也希望所有“中国式家长”得到理解、得到体谅。

更多文章

  • 案例:安徽老太偷邻居水仙包饺子,导致孙子中毒住院,法院判了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清晨,盛开,水仙,包饺子,阳台上,王太太,李老太

    安徽老太偷邻居水仙包饺子,导致孙子中毒住院,法院判了,李氏的名声在她的故乡小村中,如同雷霆一般响彻云霄。在本村的乡亲们眼中,她是一位极具分歧的存在。村民们赋予她一个形象鲜明的封号——“霸王”,这名号源自她那肆无忌惮的霸占欲望,她渴望得到别人的所有,无论是价值连城的珍宝,还是不起眼的琐碎小物。其中,她

  • “就养出你这种打丈夫的女儿?”生完孩子,公婆才知道有孙子了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故事记标签:结婚,王韵,婆婆,打丈夫,婆媳关系,家庭条件

    都说婆媳关系难,但事实上,婆媳相处之道无非就是保持距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信婆媳关系还是能和谐的。无奈,有太多的人看不透这相处之道,王韵的婆婆就是这样,非常没有分寸感,以至于婆媳之间的相处一直不太和谐,后来还升级为两家父母的矛盾......图源网络结婚之前,王韵其实一直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婆媳关系,

  • 孙子把爷爷名字从墓碑上铲除,法院判其恢复原样!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周鹏,周明,墓穴,碑文,骨灰,法院

    清明祭扫时,子女发现父母合葬的墓碑上,父亲周峰的名字竟然被铲除了,而“罪魁祸首”竟是其亲孙子周鹏,姑侄于是在上海青浦法院对簿公堂。那么,老人的名字还能回到墓碑上吗?墓碑上爷爷的名字被孙子铲了周峰与妻子共生育了5个子女,包括周英、周明等。周明英年早逝,周明的妻子王丽作为认购人,与墓园方签订了墓穴购销合

  • 女婿给外孙买的东西,被我送给了孙子,从此外孙不喊我外婆

    历史解密编辑:心灵纪实汇标签:女儿,读书,女婿,外孙,外婆,新衣服

    导语孙子亲还是外孙亲?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说,那肯定是孙子亲啊,毕竟外孙是别人的,孙子才是自己的。但其实很多老人在晚年,对于这点并不是太看重,在他们眼里,这都是儿女的孩子,本质上都一样。但有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无心之举,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认为老人偏心。61岁的黄阿姨,因为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工作,所以自己承

  • “既然你女儿都有了我家的孙子,那彩礼不必再那么讲究”“好!”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故事记标签:彩礼,结婚,婚姻,女儿,父母,上门女婿,未婚先孕,家庭条件

    陶阿姨的女儿怀孕了,两月有余。女儿是未婚先孕,陶阿姨因此心里有些生气:她仅知道女儿有一个谈了两年多的男友,但因为从未见过面,也不知道男方人品究竟如何。为此,陶阿姨把女儿数落了一番,之后,她便告诉女儿:和男方沟通一下,约个时间、地点,双方父母见面、商量婚事。本来陶阿姨想着见面当天,和男方一家好好谈一谈

  • “这点钱够干什么?”婆婆不想带孙子,给儿媳5千,让她请保姆

    历史解密编辑:娜娜故事汇标签:保姆,婆婆,胖小子,全职妈妈,家里照顾孩子

    青青生完孩子的时候,婆婆已经退休了,儿子就想让她帮忙带孩子,可婆婆却不同意,青青对此很不理解,又给婆婆去了电话,婆婆却说给她5千请保姆。对此,青青更不解了,反问婆婆“钱够吗”,然而婆婆却说她愿意掏钱,已经够大方的了......图源网络青青和丈夫恋爱的时候,因为工作的缘故,没去过公婆家里几次,只知道公

  • 2014年,江苏八旬老太太状告儿媳和孙子“套路”卖房,被法院驳回

    历史解密编辑:金子史记标签:李强,看病,婆媳,女儿,儿媳,卖房,法院,老太太,江苏省

    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子女给他们养老送终是天经地义。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有些父母和子女因为赡养问题闹上了法庭,搞得一家人关系很僵。2014年8月,江苏南京六合区80岁的老太太卞秀珍就因养老问题,一纸诉状将大儿媳和孙子告上了法庭。她要求法院撤销她与儿媳宋桂云之间签订的赠与协议,想收回

  • 奶奶得知孙子回家,竟然深夜坐在门口守候

    历史解密编辑:世间沉沉浮浮标签:奶奶

    最近,一则令人感动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一位奶奶深夜守候在家门口,等待着孙子的归来。这份深厚的亲情感动了许多人,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据了解,这段温馨的故事发生在某城市郊区的一个小村庄。当晚,孙子因为工作原因迟到了,不得不到凌晨才回到家中。然而,当他走到屋子门口时,却看到了一幕让他万分感动的场景:奶

  • 怀疑孙子长虱子,湖南老人“土方法”灭虫酿成大祸,孩子严重中毒

    历史解密编辑:无忧盘生活标签:中毒,虱子,奶奶,老人,大祸,敌敌畏,有机磷,虱毛目,寄生动物

    在民间,特别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流传的“偏方”一直都深信不疑,当身边有人出现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检查,而是用自己听来的“土方法”来治疗,这也就导致了很多错误的发生,严重者甚至会酿成大祸。根据报道,近日,在我国湖南怀化,就发生了这样一起因为老人使用“土方法”,从而差一点将

  • 人老了,帮忙带孙子、外孙时,努力做到“三不做”

    历史解密编辑:山哥世申世语标签:父母,爱孙,啃老,外孙,周国平,年轻夫妇

    文/夏莫01、卷首语人生就像四季,春夏秋冬,不断循环。人从幼年到老去,迎来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很多孩子,都是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带大的。很多孩子,跟爷辈比跟父辈还亲。“隔代亲”,是一种一般的现象。但是,不管有多爱孙辈,都要做到有分寸感。人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