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筚路蓝缕的悠久中国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商末周初的“西土之人”周氏族,究竟在哪里建设的东都成周城,成就了西周王朝的伟业?以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为代表的西周贵族,是以怎样的思想,建立了八百年的江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家国人文精神?
即使在二千一百年前,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对其生活一千年之前的西周历史也已经记忆模糊,并成为当时学者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在《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特别记述:“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由此可见,不论是两千年的汉代学者,还是当今学富五车的现代专家教授,认为西周时期的周王“居洛邑”,在“洛邑”建立西周王朝的东都“成周”城统治东方,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认知错误。对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思想,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伤害。
在《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长利》中,记录了周成王“定成周”建设东都成周城的指导思想、深远的文化意义: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於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於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其辞曰:‘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周成王的“‘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不得不说周成王的高瞻远瞩,尊重自然、尊重天道的伟大民族思想境界!虽然位于“西土”的周氏族部落利用武力消灭的殷商王朝,如何建立一个让四方氏族部落普遍认可接受认同的新王朝,构建和谐统一的新王朝、新文化,成为周成王要解决的民族氏族历史问题。
周成王说“只有我一人坚持营建并居住在成周,统治四方氏族部落。当我有好的行政政策、措施、举措,我能够很容易发现并发扬光大;当我有不当、错误的政策、措施,给四方氏族部落造成了伤害,四方氏族部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我杀掉。”所以说,做好事的人、尊重天道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违背天道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由此可见,周成王所营建并居住的东都成周城,是一个四方氏族部落环绕,“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的和谐“中国”之地!
周成王在这样的一个和谐“中国”之成周城,通过实施符合四方氏族部落的政策方针,以仁德的行政举措,实施“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实现了“而民和睦,颂声兴”的“成康盛世”,建立了最初的“中国”,形成了为四方各氏族部落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思想。正如周公在其闪烁民族思想的诗篇《诗经•民劳》中所记述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只有在“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的地方建设东都成周城,西周王朝才能实现团结四方诸侯氏族部落的目的,建立和谐繁荣昌盛的西周王朝,进入一个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这样一个“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的和谐“中国”东都成周城,究竟位于哪里呢?早在二千一百年前的司马迁,已经否定了“成周”位于“洛邑”的错误观念。况且,“洛邑”位于洛阳盆地,为崤山、邙山、熊耳山、嵩山等所环绕,地理空间狭窄,地理环境封闭,与“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的“中国”成周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大相径庭,绝非周成王所营建并居住之地成周城。做为西周时期的三处重要城邑宗周、成周、洛邑,是同时独立存在,并分别担负着西周王朝统治的重要作用。将“成周”等同于“洛邑”,或将“洛邑”定位为“成周”,实乃严重的历史谬误,需严厉驳斥!
能够体现周成王“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有不善易得而诛也”的地方,只有位于南淮夷之地的古代“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尹吉甫,曾经来到了南淮夷担任重要职务“成周四方责”,征收成周地区四方氏族部落的赋税。尹吉甫在征收赋税之余,也收集了成周四方氏族部落的民歌民谣,而集结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华。
成周四方湖古城的“中国”,位于广阔的淮北大平原南端,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东临势力强盛的东夷集团,南临氏族部落众多的南夷集团,北面为殷商氏族部落旧地,西面为富裕的淮夷氏族部落。可以说,成周成周四方湖古城之所以成为最初的“中国”,与四方为各氏族部落环绕,密不可分。作为和谐的“中国”之地,四方湖古城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包容、人文的宽厚,成为四方氏族部落“心向往之”的向往之都,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之都、文化之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西周初年,在周武王、周公、周成王、周康王的“有善易得而见也”的和谐政策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西周末年,因周宣王、周幽王的错误举措,在“有不善易得而诛也”的四方氏族部落讨伐下,西周王朝也最终走向了灭亡。作为西周王朝位于西方的宗周人与位于东方的东都成周人,在西戎与东夷部落的打击下,不得不退守至“洛邑”,苟延残喘延续着东周王朝的五百多年屈辱历史,留下了洛阳民间谚语“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记录下这段历史。失去了和谐“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的东周王朝,也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作为西周王朝的有为之君,周成王选择位于濒临东夷氏族部落的“中国”四方湖古城之地,“营居于成周”,成就西周王朝的“成康盛世”,实乃明智之举,与“孔子欲居九夷也”的生活理想,不谋而合。
因此,从《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长利》中所记述周成王的言行“‘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历史结论:成就西周王朝辉煌历史的东都成周,位于具有“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的东夷集团九夷部落地区,也就是古代“中国”之城的成周四方湖古城;今天所谓西周成周城即今河南洛阳的观点,不过是被司马迁早已否决观点的借尸还魂而已,当正本清源!(作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