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阅苍穹 访问量:3078 更新时间:2024/1/19 4:42:31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才导致赵国如此惨败,那么赵王为什么明知多人反对,还要坚持用赵括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白起

廉颇表现

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廉颇的表现差强人意,在战争初期,廉颇败绩连连,咱们还原下当时的情况: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结果秦军斩杀了赵国的副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将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攻占,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不出,可是秦军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廉颇

而后廉颇根据地形重新布防,跟秦军对耗。从这些表现来看,赵孝成王是十分失望的,对廉颇的信心就没有那么足了。

赵国国情

从国力相比,赵国与秦国相差甚远,秦国经过商鞅变化,国力大大增强,又因为连年征战,国土面积扩张很快,他的一些政策能吸引周边百姓来秦国耕作,粮食产量也要高于赵国。

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是这只是军事上的改革,打仗相持阶段拼得是后勤,这方面秦国要远远强于赵国。

赵军

另外赵国派使者到秦国求和,秦国表面上隆重接待使者,让其他诸侯国认为秦赵已经和解,这时候赵国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人家就不会帮忙,所以在僵持阶段中,赵国粮食拼不过秦国,向齐国借粮,人家又不借。

基于这种情况,廉颇的这种消耗战的打法,赵国不但没有捞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所以赵孝成王不得不转换思路,更换廉颇。

反间计

这种计策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秦国派奸细宣传,秦军最怕赵括为将,而赵括确实有一个好爹,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当时确实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打败了秦军,所以赵王就对赵括抱有幻想,所以敌人的反间计成功了。

赵括

私心

至于赵母和蔺相如强烈反对赵括为将,赵王心里多半是认为赵母是不愿意让儿子冒风险,而蔺相如与廉颇关系很好,所以他们都有私心。

综合这些因素,赵王决定试一试,万一能成功了呢?当然他想不到对方的将领换成了白起,更想不到赵括果真是纸上谈兵,也没有想到白起居然坑杀了几十万的赵卒。

更多文章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被迫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秦国,白起,血战,赵国,先秦,周朝,信平君,赵孝成王,秦昭襄王,四大名将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

  •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为何赦免了赵括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赵奢,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周朝,先秦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开始的主将是廉颇。不过,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取代廉颇后,赵括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

  • 闲谈乱侃之-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执意换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括,长平之战,秦国,信平君,秦军,赵王

    前一篇文章我们提到赵孝成王执意接纳上党郡的原因以及他们准备用来应对秦国问责的手段——与秦国打持久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氏君臣早已决定要与秦国打持久战,为什么又要选择中途易将呢?倘若赵军始终都由廉颇率领的话,秦赵“长平之战”是否会是另一番场景呢?臭名昭著的“谈兵之将”赵括是否也会有一番别样的人生呢?

  • 赵括被围长平两个月,赵孝成王在干什么,他为何不派人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 "是后战国时期秦赵围绕上党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历经三年,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战,赵国损失士兵45万,一下子失去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自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改革后积累的财富与优势,经此一战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实力。话又说回来,赵括走马上任代替廉颇来接管长平,被秦军

  • 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全怪赵括吗?赵孝成王才是第一责任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赵孝成,赵括,赵国,长平之战,秦国,秦军,信平君,赵军,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先秦,周朝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其余东方五国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单独抗衡,此战之后,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只剩时间问题。而赵军主将赵括也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后世还流传出“纸上谈兵”的成语,那么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全怪赵括吗?秦赵

  • 闲谈乱侃之-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何执意接纳上党郡?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国,白起,赵胜,先秦,周朝,信平君,长平之战,赵孝成王,闲谈乱侃之

    关于“长平之战”,自古以来即聚讼纷纭,古今名家论及此战莫不归咎赵括而惋惜廉颇。而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则更是以“用武而不终也”的结论来阐述赵国的破灭之由。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仔细复盘的话,我们会发现,赵国的“用武而不终也”似乎是其一贯的国策。因为无论是“长平之败”还是后来的“李牧之死”。这两场直接

  • 赵孝成王为什么重用新人赵括,赵括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秦军,白起,信平君

    公元前260年,秦、赵双方各四十多万大军已经在长平对峙了三年。这三年里,双方消耗的粮草数量相当的庞大,最先支撑不住的那一方是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由于与秦国交好,拒绝了赵国的请求。前线的战事一直不见进展,而粮草已经告急,赵孝成王情急之下将前线元帅廉颇换下,由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四十多万兵马的统

  • 长平之战前,平原君为何力劝赵孝成王接收上党?利令智昏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颜彩绘标签:平原君,赵孝成,秦国,齐国,赵胜,赵王

    众所周知,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战,长平之战耗时近五个月,最终赵国战败,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搬开了阻挡秦国东向统一天下的绊脚石。此战之后,已经没有国家可以阻止秦国东向进攻东方各国。如此看来,长平之战的胜利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而且很多人知道

  •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终于醒悟,一举消灭秦国20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孝成,大军,秦国,魏国,白起,秦军,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先秦,周朝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大军发生的战争。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使者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

  • 赵孝成王的一生:从昏聩误国到拯救社稷,为赵国续命30年!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赵孝成,赵国,秦国,齐国,信平君,赵括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