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到黄国故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春申君是黄祖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黄歇。他位列战国四君子之首,然而他的出身却远不如他的名声一样光彩熠熠。作为楚国一个普通的游士,这样的平民出身,连个贵族的身份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是公子了。
战国时期,各国相争,诸侯争相拉拢人才,文人们也热衷于奔走在诸侯国之间,到处谋求重用。这些人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正式的称谓——游士。他们几乎可以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一批人。他们或夸夸其谈、天花乱坠,或巧舌如簧、力拨千斤,黄歇就属于后一种人。
公元前298年,秦国联合韩、魏两国共同伐楚。眼看着秦军兵临城下,黄歇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为楚王分忧,出使秦国。他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对秦昭王进行游说,使秦昭王认识到当时伐楚对秦国虽胜而无利,不如与楚结盟为上策。楚国就此暂时迎来了喘息的机会,作为盟约的一条,黄歇和当时楚国的太子熊完作为人质被送到秦国。
然而不久后,楚王病危,刚刚从战争中缓过劲来的楚国又陷入危机。千钧一发,黄歇心生一计,他当时可能不会意识到,正是这小小的计谋,转动了后世黄姓一族播迁的命运之轮。
黄歇假意回国,实际则暗藏在使馆中,让太子化装成马夫,随使车一起混出了函谷关,返回楚国。太子熊完回国后顺利继位,从此这位平民出身的游士黄歇,也一跃成为楚国权位无可比拟的贵族——相国。黄歇也因此被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和吴地作为奉邑,也就是今天的上海、江苏一带,今天上海的黄浦江以及上海简称的“申”,都是因纪念黄歇而得名的。
物是人非,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早已归于尘土,现在原春申君墓碑也早已残断,半截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坟冢无语,任由后人评说。
密布的乌云,静静笼罩在这里。两千多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阴雨天气,春申君黄歇被自己的门客李园杀害并累及全家。黄国的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国,或改姓隐居。宗族又一度中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