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厚重的墨,酣畅的线,裹着海涛磅礴,映照军舰威武之气势,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当代海军士兵所向披靡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舰船、武器、大海,通常给人一种“冷、硬”的感觉,但陈琳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 表现出较强的视觉张力,不仅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更体现出强大的军事文化力量。
他笔下的士兵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出海执勤,都隐含着一种势不可挡的锐气。那种不屈不挠、永往直前的内在气质正是当代军人“战之必胜”的英勇气概,也正是中国海军的军魂海魂。
陈琳:祖籍江苏徐州,现为中国美协理事,全军美展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海军专业画家(国画人物)。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美展,连续参加三届金陵百家全国展及历届全军美展。多幅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及北京大学。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从事美术创作多年,擅长主题性人物创作,现为海军政治工作部创作室专职画家。
作为军旅画家首先是军人,其次是画家,军人是特殊的职业,所以军旅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一般是源于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重大的事件,创作初期内容的选定必然是被某一场景或是重大事件所震撼或是被感动,处于充满激情的情况所产生的创作欲望,这是感性的。而创作过程中会因构图,人物场景,艺术的表现手法等需要而逐歩进入理性状态。
所以说军旅画家的军事主题创作不是把自我因素有所淡化和隐藏,而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所谓理性创作是建立在需求前提之上的,那就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表现某一特定任务过程或结果。作为军旅画家,创作作品常常为了表现某个历史事件或反映事件的过程,这一点和一般社会上的画家有所不同,军旅画家想到的是如何用更好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军事题材的主题性创作。
大多数人有一种误区,会感觉军事题材绘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创作,似乎不能充分发挥自我,不能展示出绘画艺术的自由性,或认为主题性绘画过于陈旧,脱离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绘画不单纯是视觉艺术,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和阐述,达到一定的目的,最终是服务于军队和社会,服务于国家。
我们常说的个性,就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品格、气质和行为方式等。艺术风格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指绘画中的艺术语言,这是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之所以简单,是你的作品表现形式或方法与众不同便是风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它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一种表现,主要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表现出来。复杂是指一个人的创作作品形式与风格是综合修养的体现,而不是单纯与他人画的不同就是风格。它是由画家自身修养和对艺术的理解所形成的个人绘画风格,和主题性创作不产生矛盾,也没有必然关系。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受西方文化和“85思潮”影响,中国美术处于活跃期和动荡期,很多画家都经历了从兴奋到迷茫的过程,当时的确对美术界影响很大,但是这种现象经过20年的反思与沉淀后,让多数画家变的较为冷静和成熟,而并非让中国画产生了根本变化。我认为所谓的变化,只是从绘画的形式上、手段上、材料上更为丰富而已,中国画依旧是以水墨和宣纸为主要材料,域外文化不可能替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无法撼动和异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绘画语言。
写实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更不可以去质疑,也不可以否定它。绘画中所谓的新潮无非是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现和刻画不同的事物,没有太多本质的区别,至于选择写实是因为写实更易表现军事题材中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特定场面,军队美术工作者必须肩负文化艺术赋予的使命,这种使命是军人身份使然也是内心的需要。
可以说,是军旅生涯成就了我。我自幼学习书画,少年时曾在徐州市少年宫研习,1980年入伍以后在舰上当水兵四年,所以我熟悉水兵,更熟悉舰艇,这些都为我后来的主题性创作打下了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基层文化骨干到90年代艺术院校毕业后相对专业的创作,我的画笔从没离开过以海军为主题的创作,这是身份使然,也是我擅长和热爱的,军旅几十年,使我在创作思想上更成熟,尤其是经过参加若干届全国全军大展以后,我的创作更趋于理性和主流。
从士兵成长为一名军旅画家,能通过手中画笔通过作品反映再现部队的建设发展以及官兵的训练生活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愿望。
(陈琳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