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许昌街头人声鼎沸,曹操下令将杨修处死。杨修临死前神情黯然,看着鬼头刀叹息道:“我一生以聪明自诩,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也料到自己要死,只是觉得死得太晚了。”
话音刚落,大才子杨修被处死,年仅四十五岁。史载:“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聪明吧,他早就料到曹操会把自己处死。然而,杨修之所以会有如此结局,就是因为他的聪明都是一些小聪明。
杨修出身名门,聪明好学,年纪轻轻就被曹操聘请为主簿,这可是一份好工作,相当于曹操的贴身助理、秘书。起初,曹操对杨修十分看好,很多军国大事,都让杨修协助办理,杨修的多才表现,甚合曹操的心意,经常博得领导的夸赞。
职场有个常识,那就是风头不能盖过领导,面对领导的夸赞,也要保持低调,这才是明哲保身,伴君之道。然而,杨修似乎并不明白这一点,面对曹操的夸赞,他欣然接受,毫不谦虚。
《智囊全集》记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薹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俟我思之。”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书写的一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除了文辞好,还有一段“黄绢幼妇外孙薹臼”的字谜。
曹操除了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比如他的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都是大气磅礴,耳熟能详的作品。所以说,曹操的才学造诣也是十分高的,但当曹操看到“黄绢幼妇外孙薹臼”八个字后,一时还真想不出来字谜,就问杨修是否知道,杨修随即答道:“知道”!
杨修正要告诉曹操答案,曹操连忙制止,他让杨修把答案先写出来,然后等自己想出来后再对比。曹操边走边思考,直到行走了三十里路,突然想出了答案。
智囊记载: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于字为‘好’;薹臼,受五辛之器,于字为‘辞’。所谓‘绝
原来“黄绢幼妇外孙薹臼”这八个字的谜底就是“绝妙好辞”,曹操想了三十里路,好不容易想出来,而杨修秒懂。曹操自叹不如,夸杨修道:“吾才去卿乃三十里”!
面对领导的如此夸赞,稍懂些人情世故,职场处世之道的人,都要赶紧谦虚一下,对领导说:“不敢、不敢,我只是侥幸猜中。属下擅长的都是些文辞方面的小伎俩,和领导的大谋略不能比啊...
说一通谦虚、自贬的话,以便给领导个台阶下,这样不至于让领导太丢面。然而,杨修不仅不谦虚守拙,反而以此为荣,时常表现得比曹操还厉害,说破曹操的心思。
比如《智囊全集》中还记载了三个相关的故事:
一,曹操修了座新宅子,去察看施工情况后,只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众人百思不解,猜不透老板的心思,杨修一看,令人将门拆了改窄一些,解释说:“门中活为‘阔’字,这是魏王嫌门太宽了。”
二,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零食,曹操吃了几口,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还是猜不透领导的心思,杨修拿起来就吃,说:“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虽然夸赞杨修聪明,但心里却实在讨厌他。 你想啊,一个领导,心思总被下属猜透,这个领导还有安全感吗?
三,曹操平定汉中后,是退是进很难抉择,大家也不知如何是好。恰在这时,曹操说了一句“鸡肋”做军中暗号。杨修一听,就私下让兵士们整理家伙准备回家。等曹操正式下达退兵的命令后,士兵们的神速反应震惊了曹操,曹操得知原因后,更加恨杨修。
除了这三件事,杨修还为曹植夺嫡献计献策,他猜透曹操的心思后,屡屡帮曹植作弊,通过曹操的考验。曹操得知后,很气愤地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杨修用自己的聪明,成功招来的曹操的恨意后,屡屡不知收敛。公元219年秋天,杨修与曹植酗酒后,坐着马车经过司马门时,又公然谤讪“黄须儿”曹彰。曹彰可是曹操的爱子,曹操闻之大怒,就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将杨修处死。
就这么着,杨修终于用自己的聪明,用自己的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恃才傲物,成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为此,冯梦龙特意点评说,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观同样有大才的鲍照,他的文章中常常会有低俗、累赘的言辞,僧虔写字时也会用拙笔,这就是为了“自污”,避祸保身啊。
杨修很聪明,他也知道自己的聪明,会招来曹操的杀心,还说曹操的鬼头刀来的比自己预料的晚,但他明知如此,却不知保身避祸,由此可见,杨修的聪明只是小聪明,不是大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