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期,名将逐渐凋零,有名的屈指可数,吴国的陆抗,蜀国的姜维,晋国的羊祜,魏国的钟会和邓艾。
而且,很多人经常把邓艾和姜维来比较。
不能不说,姜维作为诸葛亮“嫡传弟子”,坚决继承其北伐遗志,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正面典型,具有非常悲剧的色彩。
所以很多人感情上认为,姜维既不能辱没诸葛亮的传承,更带有正统特色,应该比邓艾具有更高的水准。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武庙七十二将就没有姜维。即使满清非常推崇蜀汉,但是灭蜀汉的邓艾仍然没有被“请出去”,因为他确实太厉害了。
邓艾在陇西与姜维周旋多年,胜多败少,尤其是在段谷之战中更是展现出优秀的军事素养。
诸葛亮作为法家代表,善治军但不善用兵,小说中的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其实多为虚构,诸葛亮四平八稳,如果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样做并没有错,但是蜀汉本就弱小,如果四平八稳正面作战,综合实力是不允许的。
对弱国来说,本钱本就不多,因此在某些时候只能靠“赌”,以小博大。
但诸葛亮的个性谨慎,又不愿轻易涉险,因此他最后的鞠躬尽瘁带有不能为而为之的无奈。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军略并非像小说那样天马行空,其失败是必然的。
相反,被刘备赏识的魏延“子午谷奇袭”模式才有可能,但司马懿根本就不担心诸葛亮会用此计,因为他同样了解诸葛亮。
奇袭,原本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法宝。
邓艾能进武庙,最重要的是“偷渡阴平”,这个其实可以算韩信“暗渡陈仓”反其道而行之,他以2-3万兵力灭蜀,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照理说,魏国后期非常强大,人才济济,即使平推也没有问题。
但是,为何邓艾还是要冒险呢?
翻越摩天岭,走阴平小道,没有栈道,一路死伤不少,邓艾如同一个赌徒一般,奋勇前进。
只是因为——他太渴望成功了!
邓艾本已在陇西与姜维周旋多年,只因自己出自寒门,所以司马昭任命了颍川大族代表子弟钟会来摘桃子了!
如果钟会得逞,那么邓艾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因此,邓艾冒死也要一试。
显然阴平小道之计在邓艾脑中酝酿了多年了,但是需要时机,第一,蜀国主力必须被魏国另外的大军牵制,第二,蜀国在摩天岭、江油等要害没有防备,第三,小路一路凶险,主要将领不会坠亡。
攻下江油后,邓忠、师纂进攻绵竹,遇到诸葛瞻,战败退还,报告:“打不过啊~~~”,邓艾大怒:“我们到了生死存亡之时,成败在此一举,还有什么顾虑呢?”威胁要斩了二人,于是邓忠和师纂只能再带兵突击,最终攻灭诸葛瞻、张遵。
成都遂降。
天时地利人和,邓艾终于成功。
钟会得知,那个气啊,钟会本有司马昭之野心,见不世之功被邓艾摘取,自己还成了打掩护的“冤大头”,恼羞成怒,这才有了陷害邓艾的心思。
邓艾手下主要有牵弘和师纂等将,尤其是比较着重培养儿子邓忠,这肯定让司马昭想起自己父子的故事。
师纂在《三国演义》中多次担任先锋,他名为司马,其实是司马昭府中主簿,其作用和卫瓘之于钟会一样,都是司马昭安插在军中的监军!
不管是卫瓘和师纂,他们的家小都在司马昭手里攥着呢。即使邓艾用益州刺史的高位来拉拢他,也没有用。
师纂与钟会、胡烈、卫瓘意见一致,都认为邓艾异常骄横,尤其是师纂以前多次战败,差点被邓艾所杀。邓艾本就比较刻薄,因此师纂老账新账一起报,添油加醋,才有了邓艾的众叛亲离,被偷袭捉拿。
同时,钟会的膨胀也有姜维以本部兵马替他打气的原因,使得钟会下定决心要灭掉邓艾后自立,也算姜维借钟会之手杀了邓艾钟会二将,一雪前耻。
到了钟会被杀,邓艾亲信赶紧去救。
胡烈和卫瓘生怕邓艾猛虎出笼后报复他们,赶紧派田续追斩邓艾,杀人灭口。
当时邓艾刚刚被亲信救出牢笼,正欣喜不已,哪知田续率军杀到,邓艾邓忠等人只有短刀短剑,哪里斗得过田续的虎狼之骑,遂被斩杀。
大家熟悉的成语“期期艾艾”即出自邓艾,“期期”自然是出自西汉周昌,“艾艾”,语出《世说新语》,邓艾有口吃,每次说话提到自己时老是“艾、艾”连呼,司马昭故意戏弄他,便问:“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几个‘艾’啊?”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凤而已。”
邓艾作为一介寒族,貌不惊人,却能出人头地,立下不世之功,可惜的是,魏末晋初已是世家重新掌舵的时代,他这样的“出头鸟”必然是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由于邓艾杀害了诸葛亮子孙诸葛瞻、诸葛尚,张飞之子张遵等人,最后又灭了蜀汉。
因此,凡是喜爱蜀汉的读者都很讨厌邓艾,对他的横死倒觉有报应之意。
可怜一代名将邓艾,里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