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不含敌意的评价
11月10日我发表了一篇题为吉林失联高三女孩,17岁,细节梳理的文章,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其中来自上海的一位网友,他对文中的一个观点不满和看法,引起了我的思考。今天决定发文回应。
划红线部分是我在文中的部分观点。下面和大家说说我的思考。
一、不含敌意的表达不满
这是英国特别杰出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原话为“不含敌意的坚决”。
上海网友的这份回应没有让我感受到一点点敌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没被情绪占满,有了思考这个问题的空间。所以,真心地感谢他,既让我感受到被尊重,又引导我深入思考问题。他的这种表达能力千金难求。
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里也有带有敌意的回复,虽然程度微潜,但我也可以深刻感受到里面的不满情绪。这对我有两个重要价值,一是时刻警醒我要不含敌意的去回应“敌意”,因为敌意会阻断智慧的形成,也会改变事情的重点。我的重点不在于他的情绪,我的重点在于网友的文字要表达什么、他的情绪要表达什么、他情绪背后隐藏的什么、我能为他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他能给我怎样的思考。二是指引我做一个真正能理解别人的人,而不是被情绪所控。
二、陪伴、关心与生计真的对立吗?
上图网友的观点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从现实生活层面而言,我也深深认同。
从量上看,两者确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多少和我一样的人,为了工作、生活不得不狠下心把死死抓住你衣服哭着喊着叫妈妈的小毛孩推进门里面。那个时候真是恨自己无能,不能财富自由,把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小毛孩。
从质上看,好像又不是这样的。很多人是非常想逃离父母的,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反而会有很多的不自在,甚至会引发很多冲突。疫情期间这种家庭爆发出来的问题非常突出,父母孩子都十分疲惫。但是,还有一类家庭,虽然父母很忙,忙于各自不同的事情,但和孩子的感情就是好,一个视频就能聊很久,舍不得挂断,他们各自的努力是为了能更快更好的相聚。
三、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陪伴和关心?
先说“关心”吧。
关心=关+心。“关”即为“关照”;“心”即为“心理活动”和“心理情绪”。关心就是关照情绪和心理活动。我们回忆一下自己被关心的经历和自己关心被人的经历。请仔细体会这种经历和感觉。如果是“关心失败”,那就问问自己:你是真的被关心了,还是被说教了,还是被控制了?你是真的关心别人了,还是说教别人了,还是控制别人了?
再说“陪伴”吧。
陪伴=陪+伴。“陪”即为“跟随”;“伴”即为“伙伴”。陪伴就是跟随在侧的伙伴。如果做不到“关心”,我们的陪伴就变成了“入侵”,我们就变成了“侵略者”。基本上只是跟随在一个空间里,但很难成为在侧的伙伴。
这样看来,陪伴、关心与求生计确实不对立。很多人因为自己从小的生活经历导致其没有爱的能力,所以“想爱而不能”。打骂完就后悔,后悔完又打骂,轮回不完!恨自己又控制不了自己!这多苦啊!深深的拥抱你一下,曾经的我也是如此,事虽不同但本质无异。
写在最后的话:
我们都错怪了时间。
自身情感的匮乏才是不能陪伴的根源,也是陪伴了但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那些在一起却没完没了的、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说教,逐渐升级为的指责,甚至演变为无孔不入的控制。伤害了多少至亲挚友的心,也深深伤害了自己。
情感能流动起来的陪伴才是人们寻觅的陪伴,不带杂念、清澈见底的关心才是人们想要的关心,因为太少,才显的极为珍贵。
我知道你想和我说什么,其实,不必说,你心里知道我说的是真的,只是一句凡人而已把它打的烟消云散罢了,但,那个果并不会因为凡人而不结。
如果你想问我怎么办,我只能告诉你的是:学习+觉知自己。
链接:那些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是怎么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