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黄石公”,唤醒他,你也能成就“帝王师”

张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黄石公”,唤醒他,你也能成就“帝王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齐文刀 访问量:2256 更新时间:2023/12/4 11:40:49

我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

项羽怎么就失了天下?

某年某日,刘邦已经君临天下功成名就,在洛阳召开酒会,喝高了之后心情奔放,向着群臣发了个世纪之问。

当然了,咱猜也猜得到,他这是明知故问,答案必须得由皇帝亲口说出来。

刘邦像

在否定了若干答案后,刘邦列举了三大功臣,称赞他们才是自己能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原话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便是“汉初三杰”的由来。

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刘邦称呼萧何、韩信,都是直呼其名,唯独对张良,称了他的字——“子房”。

中华是礼仪之邦。古代人成年之后,就要在姓名之外,另取一个“字”。在人际交往中, 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或者是长对幼、尊对卑,方可直呼其名。平辈之间除非特别熟络,一般都互相称字,以表敬意。

比如咱们看《三国演义》中,那个著名的桥段“青梅煮酒论英雄”。

影视作品中的煮酒论英雄

曹操问刘备可知天下英雄,刘备先是推辞:“备肉眼安识英雄”。 他自称“备”,即为谦称,若是说“我玄德认为”,那就显得很轻浮了。

后来哥俩聊嗨了,刘备说到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刘璋,就表述为:

刘景升可为英雄? …… 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

都称字以示敬意。

而曹操则表示不屑,言语中直呼刘表、刘璋其名,只有末了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作为平辈之间的自称,用了自己的名字“操”。

洛阳酒会上,刘邦贵为皇帝,原则上,可对所有人直呼其名,却单单对张良称字,足见礼敬有加。有人说,这是萧何、韩信二人出身微薄,本没有字。但也有学者考证,当时大家早就封王拜相,跻身贵族了,也都补齐了名和字,像刘邦这个名字,就是称帝时才起的,之前就叫个刘老三(刘季)。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这刘老三从小在这样一个“朋友圈”里长大,习惯了大大咧咧,直呼其名,却能一直对张良施以敬称,更显难能可贵。

但疑问也由此而来。

汉初三杰

张良究竟何许人也,能受刘邦如此敬重?在皇帝的言语中,他为何能排在三杰最前面,甚至盖过了日后被评为功臣魁首的萧何?既然如此,那后来功臣排位次,为什么又被萧何占了先呢?

一切还得从博浪沙那只大棰说起。

用今天的话来说,张良的出身, 相比咱们平民老百姓来说,就是“我奋斗的天花板只是你起步的地板”。至少从张良的爷爷开始,就担任了韩国宰相,到他父亲那一辈,张家人作为国相,已经辅佐了五代韩王。因此,在张良的前半生,始终饱有对故国的热爱和认同感。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我的天花板和你的地板,一起被打得粉碎。大约20岁上下的公子哥张良,从天花板落到了地面上,也从此踏上了漫漫复仇路。作为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张良身无长技,大概也是手无缚鸡之力。

这可不是咱胡诌, 因为后世的史官司马迁、班固,都说他长相清秀柔弱,“状貌如妇人好女”。

张良图像

——完了,芭比Q了,那就只好借助外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刚刚亡国之时,张良还家大业大,光奴仆就有三百多人,他散尽家财,只为了一件事——找个合适的刺客去刺杀秦王,给我的家和我的国复仇。

要不怎么说“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呢,彼时的张良,估计就是个“傻白甜”,既没眼光也没有头脑,耗尽这么大的家业,把全部资源都投入到复仇上去, 甚至连亲弟弟去世,都没能遵照礼仪厚葬,就这么搞了十好几年,愣没找出一个心中的“他”来。

当然了,还有个事,张公子当年怎么也看不破,那就是——搞刺杀这个事情,本身就很无脑,除了泄愤,几乎没有其他意义。你能保证除掉了嬴政,下一任皇帝一定是亡国之君吗,没准更加英明神武呢? 说句不好听的话,日后名震天下的张子房,当年就是个见不得光的“恐怖分子”。

发怒

在职场上,冲动也好、隐忍也罢,发脾气也好、冷暴力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达成预定的目的,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而不是发泄情绪。 职场中也有温情,但归根结底是个名利场,从来不是情绪的宣泄池。情绪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但绝非目的,只有“巨婴”才认为,大哭大闹就一定有糖吃。

客观来讲,张良的核心利益,应当是复国,直接目的,是恢复自己的家族荣耀和荣华富贵,但他却把人生都寄托在宣泄情绪的复仇上,确实跑偏了。

因此,后人评价张良的博浪沙刺秦事件,有诗叹曰:

当年狙击真儿戏, 目极微茫一慨然。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终于找到了一位壮士,给他打造了一柄120斤重的大铁棰,想要在秦始皇出巡的路上,将其砸成肉泥。地点选在今天河南境内的博浪沙,但目标却出现了问题——

秦始皇铜马车

原本,秦朝对公务车辇有严格的规定,皇帝乘坐由六匹马拉的马车,大臣只能是四匹马的车,这样刺客只要照着六匹马的车子落棰即可。 然而,从“图穷匕首见”那会儿,就开始遭遇刺杀的嬴政,积累了充足的安保经验,出巡的队伍,一顺儿全是四匹马车,根本看不出皇帝在哪一辆。刺客只好随便一棰下去,结果赌输了,只杀死一个随从,行动失败。

恐怖分子四散而去,张良也只好埋名隐姓,躲到了下邳。这一年,他大约30岁上下(有的资料显示为32岁),按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大半辈子都过去了”,却还是没开窍。

博浪沙刺秦

直到这一天,张良走在一座桥上,有位老人来到面前,故意把鞋丢到桥下,对他道:“你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拾上来。”贵族出身的张良哪见过这架势, 史载,他先是“愕然”,然后“欲殴之”,也就是先莫名惊诧,然后急了眼,就要打人。作为公子哥,这也是张良的正常反应,但最终忍住没动手——这是蜕变的开始。

后面的事情,我们就很熟套了。

老人见孺子可教,便告诉他,五天之后,赶早过来与他相会。

古人没有手表,也就没有精确的时间概念,张良一早过去,见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这确实有些失礼。老人一气之下,叫他五天后再早点来。又过五天,张良赶着鸡叫就到了,可还是落在了老人之后,老人又生气地拒绝了他,吩咐再过五天再来。

这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去蹲点,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 老人给他一卷书,告诉他好好研读,可以“为王者师”。日后,张良的佐世之才,就来源于这部《太公兵法》。临别之时,老人告诉张良,你十年后会功成名就的,如要再续前缘,那就再等十三年,之后可以来济北谷城山下,那里有块黄石头,就是老人家我了。于是,老人又被后世尊为“黄石公”。

张良与黄石公

上面的故事很励志,却也很玄幻,疑窦重重。 夜深人静的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么后世史官记载的,就只能是张良自述,或是他人的复述,可不就是,目击者张良说啥就是啥了?反正,当事人说一不二查无对证。

无论这位“黄石公”是否确有其人,这段所自述反映的,应该就是张良潜心下邳期间,蜕变的心路历程。

今人已无法确切的知道,从刺秦失败到重新出山的这十年间,张良经历了什么。 但从找刺客到求兵法,从一个公子哥到弯腰给人捡鞋的“孺子”,从花钱买凶的雇主到满腹韬略的“帝王师”,张良一定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成长历程,就像是,传说里那个曲折反复的三次桥头之约,他心中的那位“黄石公”,终于驯服了那位浪荡“公子哥”。

蜕变一旦完成,张良也就完成了从复仇到复国平天下的认知飞跃,也才迎来了他经邦济世的精彩之旅。

影视作品中的张良形象

良禽择木而栖,要想做“帝王师”,先要绑定一位真正的王者。在这一点上,张良是幸运的,他没有走弯路,一出山就遇到了刘邦。

但问题是,贵族出身的张良怎么就跟草根亭长刘邦,一下就看对眼了呢?

史载,刘邦率义军攻入了张良隐居的下邳城,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向刘邦献计献策, 刘邦都深得其中三昧,欣然采纳,而在那期间,张良也对其他人讲起过兵法,对方却都不能领悟。张良于是感叹刘邦是天赋之才,从此心仪于他。

其实,这对君臣也确实是天作之合,刘邦粗粝豪侠,却一点就透,张良心思细腻,却格局高远。用今天的话来讲, 在团队建设中,刘邦带来了“意志”,张良则带来了“思想”,当一个组织兼有意志和思想的时候,那就非常强大而有战斗力了。

刘邦创业团队

可惜,当年的张良还抱有很高的复国热情。他先是力劝当时的义军首领项梁,在韩国王族中选立了一位韩王,然后又作为韩国司徒,率一支军队奔赴韩国故地打游击,一度和刘邦分了手。不久之后,刘邦率部进攻关中,途经韩地,在平定地方政务,安顿好了韩王之后,就力邀张良一起上路,踏上了灭秦的征程。

张良的第一次奇谋,是在峣关城下。

刘邦本想要以两万人强攻,却被张良劝住了。他说:

秦军虽然节节败退, 实力还是很强的, 不可轻视。 我听说, 关城守将是个屠户的儿子, 这种人家, 比较容易用钱财收买。

作为配套措施,张良建议刘邦故布疑阵,在城下排开五万人用的炉灶,山头插满各色旗帜,再派出著名辩士郦食其,带足了金银宝物去做说客。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左)和张良

果然,这位“屠二代”同意归降,还要与刘邦一起西进咸阳。 但张良却再次神反转,他紧急叫停了刘邦:

这只是那些将领要叛变, 恐怕下面的士兵未必跟从。 与其如此, 我们不如乘对方将士放下戒心, 正懈怠的时候抓紧进攻。

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大败对手,后面一路追进,很快就迫降了秦王子婴,进驻了咸阳。

作为贵族子弟,张良最了解那些城市有产阶级的心思。作为一名小商贩的后代,不能说这名峣关守将就不爱国、战斗就不勇猛, 但他一定是那个时代,最早接受商业熏陶,最具有现代商业社会理性思维的人,因而,也就更善于权衡利弊得失。

再举个例子,比如刘邦集团的灌婴,就是一个卖丝织品的游商出身,战斗非常勇猛,一手创建了汉军的骑兵部队。刘邦死后,灌婴不像那个质朴少文的王陵,敢于公开顶撞吕后,却被明升暗降丢了实权,而是在功臣集团和吕氏集团间左右逢源。吕后死后,灌婴深得诸吕信任,得以领大军驻外,坐观天变。吕后死后,周勃在长安起事,诛杀诸吕,灌婴做了外应,后来与功臣集团一起,拥立了汉文帝。

灌婴像

再后来,周勃居功自傲冒犯了皇帝,从此一落千丈,灌婴却出将入相,又做了丞相。 终其一生,灌婴都能站在赢家一方,也许与早期行走江湖、察言观色的商人生涯不无关系。

当时的天下大势,秦王朝墙倒众人推,连宛城这种大郡都投降了刘邦。还在苦苦支撑残局的秦将也不是没有,比如杨熊,就因为一朝败退,居然被秦二世下旨,处死于荥阳军中……峣关守将作为商贾的后代,对此不会看不清楚,因此不难招降。 但他下属的一线兵士,却信息相对闭塞,又是关中子弟守土作战,战斗意志反而更加坚强。张良凭借对人心的准确揣摩,一张一弛之间,就拿下了这场关键之战。

进入咸阳之后,张良又“捞”了刘邦一次。

当时,大军进驻国都,屌丝一夜暴富,大部分将士陷入一种癫狂状态,都“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开始打砸抢了。 这其实就是真实的人性,后来的赤眉军、黄巢军直到李闯王,都没能免俗,同时,这也是义军变身流寇的第一步,是非常危险的征兆。

更要命的是,刘邦也醉卧温柔乡,在皇宫里不想走了。

秦咸阳宫模型图

当时清醒的人没几个,萧何去抢救文书档案了,樊哙对刘邦苦苦相劝,这老哥就是不听。张良于是劝刘邦道:

秦国的政策暴虐无道, 所以才有了今天, 能让您老人家, 安安稳稳躺在它的皇宫里。 您既然要为天下百姓除暴政, 就该节俭朴素以显本色, 不能刚攻下秦都, 就贪图享乐啊。 这不就是‘助纣为虐’吗? 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您还是听听樊哙的忠言吧。

刘邦这才醒悟,封存府库,收兵屯驻霸上。

张良的话之所以管用,因为他再一次把团队的“思想”和“宗旨”亮了出来。

“为天下百姓除暴政”——这才是刘邦集团能凝聚人心、师出有名的根本所在,一旦成了流寇做派,也就颠覆了这种“政治正确性”, 对于刘邦这种出身草莽,本就没有“血统正确性”的领导人来说,后果将是致命的。刘邦是明白人,当时就顿悟了。

这层意思,其实在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内战中,也曾经被提起,原意是说:

国王即使失败一百次, 他仍然是国王; 而我们(议会军)只要被打败一次, 就要被绞死。

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所不同的是,当年克伦威尔他们的议会军,以追求“自由”和“权利”为政治正确,而刘邦团队,是以为天下百姓除暴政为政治正确。 六国旧贵族可以失败一百次、一千次,仍然能称王称侯——没办法,仗打败了,但人家天生的血统是打不破的;刘邦只要败坏了他的“政治正确性”,哪怕只有一次,就再也没法翻身了。

可见,对一个团队建设来说,有些时候要有物质激励,有些时候,讲讲情怀,还是很管用的,而且是必须的。如前所述, 张良点醒了刘邦,其实就是为刘邦集团,用“思想”唤回了“意志”,功莫大焉。这是十分及时的。因为接下来,“意志”就要和“思想”一起,抵御一场滔天大难了。

没错,九死一生命悬一线,历史在那一刻几乎改写……

(未完待续)

标签: 张良刘邦韩信萧何灌婴刘备

更多文章

  • 名人风水之风水学开山鼻祖黄石公

    历史解密编辑:静静的空间标签:张良,嬴政,刘邦,高祖,兵书,风水学,黄石公,太公兵法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

  • 重庆避暑房看这里,黄石公带您走进贵州黄石公园!

    历史解密编辑:白衣海盗标签:黄石公园,贵州,桐梓,避暑胜地

    一、避暑仙境,养生福地,黄石公园重庆避暑房就看这里,贵州桐梓避暑仙境:黄石公园。其成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已有较为久远的历史。黄石公园,位于革命老区、夜郎故地——桐梓县黄莲乡,据说在黄莲乡,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黄石公的古老传说。二、圯上老人、下邳神人——黄石公黄石公,究竟为何许人也?黄石公,秦汉时期思想

  • 秦始皇病逝后,他疼爱的女儿嬴阴嫚哪去了?2000年后考古揭开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蒙毅,吕雉,蒙恬

    根据史料记载,嬴阴嫚又称为嬴阳滋,嬴姓,秦氏,生前花团锦簇、享尽荣华,是秦始皇最疼爱的女儿。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巡游天下途中病逝河北沙丘,赵高便勾结李斯纂改诏书,赐死太子扶苏与名将蒙恬,发动政变,令胡亥即位,那秦始皇死后,嬴阴嫚去哪了?2000年后考古发现真相大白。1976年,考古人员在陕西

  • 秦始皇最疼爱的女儿嬴阴嫚墓出土,考古现场令人揪心,胡亥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厌食的大胖标签:嬴政,秦二世,阴蔓,赵高,秦王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传奇人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尽管后人记载他曾使用酷刑,严于立法,为他的铁面无私而感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我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强盛的秦朝仅持续了两代,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繁荣的秦朝很快就在秦二世手中灭亡了。秦始皇一

  • 考古出土秦始皇女儿嬴阴嫚墓,墓中场景令人揪心,专家:胡亥好狠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赵高,扶苏,李斯,蒙恬,嬴阴,胡亥,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灭掉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国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秦始皇亲手打造的帝国,仅仅传了两代便灭亡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继承人出了问题。秦始皇胡亥继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始皇的儿子似乎只有扶苏和胡亥两人。但据史学家考证,秦

  • 秦始皇爱女嬴阴嫚墓被挖掘,考古现场令人揪心,引出一桩千年惨案

    历史解密编辑:大卫爱健身标签:阴蔓,赵高,嬴阴,周朝,先秦,秦二世,秦王朝,秦始皇嬴政

    文:秦末民初【欢迎关注秦末民初,带你领略趣味历史】秦始皇嬴政,是第一位中国历史上称皇帝的人,他一生传奇,丰功伟绩,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虽然后人记载他使用酷刑,严于立法,感叹他的严苛,但是却对于当时我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强盛的秦朝统治却只延续了两点,在秦始

  • 秦始皇的女儿嬴阴嫚,她的墓被发现后,现场揪心,胡亥、赵高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皇位

    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对于我国历史记载而言,有着不可计量的丰功伟绩,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封建王朝的开端,可以说就是从秦始皇时期正式开始的,世人也都将秦始皇称之为“千古一帝”,可见其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秦始皇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同时还具有十分强悍的实力。可惜的是,

  • 秦始皇最宠爱的女儿嬴阴嫚,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窗前外的红杏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扶苏,蒙恬

    秦始皇最宠爱的女儿嬴阴嫚,结局如何聂士大臣说2022-07-0519:06辽宁关注先帝被后人称为“冷酷无情的君主”,他的眼里只有权势,没有任何的情感,而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女人,这说明了他的母亲也是一个温柔的父亲,她享受着秦始皇赐予的一切,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秦始皇去世。秦始皇死后,史称“阳滋公主”

  • 秦始皇的爱女:嬴阴嫚的墓被发现,尸骨七零八落,胡亥赵高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李斯,皇位

    在宫廷剧中,经常会看到众皇子为了争夺皇位而斗得你死我活,甚至会谋害自己的父皇。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历史上,各朝各代争皇位的事件屡有发生,手段甚至比影视创作来的还要残忍,例如我们熟知的秦朝,秦二世为了争夺皇位,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名声,把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掉,这样决绝狠辣的手段,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 秦始皇最宠爱的女儿嬴阴嫚,到底是怎么死的,她的生母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宠爱,项羽

    秦始皇共生育33个儿女,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并不多,只有寥寥几个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是历史原因,当年项羽攻入咸阳后把大量有价值的史籍全烧毁了,包括记录皇宫事件、人物的实录等等,以至于秦朝的很多事件真相都被埋没,找不到真实原因,连秦始皇的后宫和子女的状况也不清不楚。但是关于秦始皇的那些子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