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张良、萧何与韩信是西汉的三位开国功臣,张良负责给刘邦出谋划策,萧何则负责刘邦的后勤保障,韩信主要是在前线行军打仗,最终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可是,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十分低能的人,张良、萧何都得到了善终,而他却看不清天下大势最终身死道消。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在被杀之前曾有一个狱卒去请教兵法,面对狱卒的请教他却拿起了“一根筷子”挥斥方遒......
胯下之辱的男人最终成了大将军
韩信的出身无从查知,但能够身带佩剑而且还有家传兵法,相比其祖上并不简单,只是到了他这一代没落了。
早期韩信有才华却无一技之长,一直靠着别人的救济生活,在当地的名声很不好。有一天一个屠户在大街上看到了他,上前就去侮辱韩信:“要么用剑杀了我,要么用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看了屠夫一番,随后低下了头颅从他的身下钻了过去,成了当地人的笑柄。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迎来了乱世,但对韩信来说却是一个大机遇。
当时,项梁(项羽的叔叔)举起反秦大旗,韩信率先投靠了他。项梁身死,项羽接手了叔叔的部队,他就成了他手下的一个执戟郎(看大门的)。
奈何,项羽心高气傲、自视过大,韩信曾多次向他提出军事策略,但没有一个被采纳。秦国灭、西楚兴,项羽大封天下诸侯,刘邦则被封到了贫瘠的巴蜀,两人由此结下仇怨。
刘邦入蜀时韩信逃离项羽的军营加入蜀军,因为一件事情被夏侯婴发掘出来,但仅仅只得到了一个管理粮草的职位。后期,萧何意外发现了他的才能,两人成为了至交好友。
韩信志在大将军,萧何也曾多次许诺向刘邦推荐他,但刘邦却始终不重用。那一夜月色正浓韩信骑马跑了,萧何则在后面追赶,造就了一段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
两人回来后,萧何再度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最终采纳了这个提议,斋戒多天、搭起高坛封韩信为汉军的兵马大元帅,在众多将领的目瞪口呆中踏上了人生的顶峰。
事实证明刘邦的选择是正确的,将军几个月后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汉军打出了巴蜀,后又多路分兵迅速占领关中、平定三秦。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魏延的子午谷奇策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相似,但韩信能成功的因素在于,他出巴蜀后迅速占据了三秦有了后备力量,而且刘邦在关中有着“约法三章”的故事很得民心。
魏延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孤军深入后即使打下长安又能如何,很容易被其它地方的魏军“包饺子”进而一举歼灭,5000精锐部队的损失是巴蜀不能承受的。
言归正传,刘邦自大曾率军攻打彭城,战争前期虽然胜利了但后期却遭遇了睢水大败,所幸韩信战略眼光长远却赵燕齐旧地发展,最终带甲十万。
若是那个时候韩信想要自立为王完全有可能,但他却没有独立争天下的心思,多年后帮刘邦在垓下、乌江击败并杀死了项羽,西汉得以建立,汉高祖之名得以流传青史。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
有意思的是,刘邦击败项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开怀大笑,而是急忙跑到了定陶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带走了他手下的士兵。
在古代诸多的一字王中“齐王”的地位算是最高的,但大封天下时刘邦却将韩信改封为了“楚王”,一方面是在降低他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远离关系根深蒂固的齐国。
截止到这里韩信若是能够看懂大势,他就应该明白刘邦这是在忌惮他,功臣身退是最好的做法。可是,韩信舍不得身后的富贵与名誉,最后却因一件小事被囚禁了。
钟离眛是项羽手下的大将,曾经与韩信的关系非常好,项羽兵败后他便悄悄投靠了韩信。刘邦与钟离眜有仇,听说这个消息后就让韩信逮捕他,并送到自己的手里。
韩信照做并拿着他的人头去谒见刘邦,可后者却下令逮捕他,后期虽然免除了一死,但却被贬为了淮阴侯。不过,韩信虽然是淮阴侯,却没有去自己的封地,刘邦忌惮他的实力将其软禁在长安城中。
这时韩信虽然已经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也知道自己的死期不远了,但他手里早已经没有兵权,而且还被软禁在长安,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
软禁的时光中,韩信在家中看看兵书写写兵法,奈何后期此事也被禁止了。刘邦外出作战期间,吕雉为了防止他作乱便把其囚禁在家中,不准动笔写信不准与任何人联系。
韩信愤怒如斯却又无可奈何,每天只能在抑郁中等待死亡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看管韩信的狱卒曾跪求兵法,但却遭到了拒绝:“如果我不知兵法也不会如此,不教给你是不想连累你......”
许多天之后,狱卒似乎想通了一样,他再度来看韩信的面前三跪而求,这一次韩信没有拒绝,他让狱卒给自己准备一根筷子,因为吕雉虽然不让他动笔,却没有说不让他用筷子。
棋盘上指点江山
很快狱卒拿来了一根筷子,韩信则在地上开始绘制图案,前前后后一共画了36个小方格,中间地带有一块空白之处,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
为何会是36呢?因为当时的韩信刚好是36岁(公元前231年出生,死于公元前196年),回想他自己戎马一生却以这种方式结束,心中愤慨之余才有了这样的规划,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纪念。
随即韩信又让狱卒裁剪出32个小纸片,纸片上写着“车马炮兵”等字样,有规律地摆在地面的方格之上,一个无形却有意境的战场制作而成。
了解了所有的规则后,狱卒与韩信在这个“战场”上不断厮杀,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一生的本领与智慧都传授给他:方框是战场,纸片是兵力,棋的走法就是行军之道......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信和狱卒都会在棋盘之上搏杀,“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通盘筹划奇正配合”等行军思想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狱卒也逐渐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所在。
狱卒棋盘之道大成之时,意味着他对行军之道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也就意味着韩信的人生终点即将要到来,两人所玩的棋盘就是我们所说的象棋。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外平叛陈豨还没有回来,韩信则被一位家臣告发谋反。吕雉想要把他杀掉,但却又还把韩信狗急跳墙,于是便找来萧何商量。
当时,萧何派人去请韩信参加宴会,声称刘邦已经击败了陈豨并在宫中大摆宴席。可是,传旨的太监并没有把他带到宴会之上,而是带去了长乐宫钟室。
刚一进门韩信就被一群人控制并捆绑了起来,最终活生生被戳死了,临死前他后悔说道:“悔不当初没有听蒯通之言,最后被一个小女子欺骗”。韩信死后,萧何与吕雉又诛杀了他的三族,这才算松了一口气。
那么跟着韩信学棋的狱卒去了哪里?据悉他趁乱跑出了长安城,在一个深山老林中隐居了下来,一边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一边不断研究韩信教给他的棋局以及背后的战法。
多年之后,小狱卒也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的棋盘造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在自己的茅草屋中写下了一本名为《棋谱》的书籍,嘱托自己的儿子一代代传下去。
另外,在隐居山林期间,狱卒为了让棋子更加耐用、耐磨,他还砍伐了一些山间成色较好的木材,把纸片棋子改为了木质棋子,把地面棋盘改了木质棋盘,也就有了现在象棋的雏形。
古语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韩信的人生虽然以悲凉而结局,但是在后人的眼中却是“兵仙”、“兵神”一样的存在,民间与他有关的故事也很多,比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死后两千多年,象棋依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在民间的大街小巷、国际比赛的舞台上都能够看到,而每一场比赛似乎都在续写着他的故事,他在战场上指点江山的画面。
楚汉争雄、齐国战场,蒯通对着韩信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却拒绝了他的建议。
蒯彻长叹:“韩信,武夫也,不足与之为谋”,多年后长乐宫中韩信只留下一声叹息:“悔不用蒯通之计”。若是当年韩信采纳蒯通之言,或许历史都会因他而改变,三分天下也未尝不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