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假如秦王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才能中等的辅佐之臣,即使肴函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然后太史公司马迁给出的理由是,秦地是四塞之地,山河以为固。
看到太史公的评论,大叔在想假如秦王子婴拒绝投降,他能够守住秦国么?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秦王子婴是平庸的君主么?显然不是,从他除掉赵高的那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秦王子婴是有胆气与智慧。如果秦王子婴是平庸的君主,他就不可能除掉赵高,也不可会有除掉赵高的胆子与勇气。
当时赵高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是有实无名的皇帝,朝廷上下几乎都是他的人。所以没点勇气与胆子,还真不敢干除掉赵高这样的事,历史上有多少皇帝面对类似赵高这样太监时,敢像秦王子婴一样勇敢的除掉他。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有这样的勇气,大多是内心恐慌不以且束手无策。
在大叔看来秦王子婴自身能力并不弱,他选择投降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其实他选择投降是正确的,只不过可惜的是他碰上项羽这样残暴的对手。所以大家对他的投降感到惋惜,认为他其实不应该投降。
事实上,秦王子婴即使不投降,他也守不住秦国的地盘,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一将军统帅投降所获收益更大
秦王子婴仁俭,虽然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很好,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其实对谁统治他们并不大心,因为无论谁统治他们,结果其实都差不多。但对于官员和其他将领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有选择权,他们是有权选择跟谁混的。
对于官吏与将领们来说,投降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不需要冒太风险,就可以高额的收益,干嘛不干呢?反正跟谁干不是干呢?
关于这一点,从刘邦进入函谷关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刘邦面对函谷关守军,其实是不占优势的,但是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就是利诱函谷关守将投降,函谷关守将一听有好处可得,立马就投降了。所以才刘邦得以最早进入关中地区。
将帅们都不守土,秦王子婴即使不想投降,也得投降,因为他压根就没有第二选择。
二大势所趋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干了那么多的事,已经给后世帝王做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天下这么大,只能一个人说了算。谁做不到这样,谁就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帝王,所以无论谁得到天下以后,都不可能让秦国存活下去,以全国之力对付一个割据政权,又怎会不行呢?
从这点上来说,即使秦王子婴得到了一些贤才的辅佐,也只是暂缓了秦国的灭亡的时间而已,因为大势所趋的力量,是不可能阻挡的,这是人力与智慧所阻挡不了的。
面对此种形势,秦王子婴即使很贤,身边又有大量贤才,那又有什么用呢?从历史上看,割据政权又有几个能长久呢?何况当时秦王子婴所拥有的秦国呢?
三无可用之人
秦王子婴是被迫上位的,他在朝廷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信赖的人,他对朝廷中的官员并没有施什么恩德,有几个人会追随于他呢?又有谁会为他拼了自己的性命呢?
况且秦王子婴所接手的秦国,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秦国,人心也是不稳定的,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稳定人心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外的强敌是不会给他喘息之机的。
在大叔看来,此时的秦王子婴做任何事情都是无济于事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投降。对他来说,投降或许还有存活的机会,不投降必然是死路一条。
假如秦王子婴在山东刚乱之时接手秦国,那么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凭借秦王子婴的贤与那些将领的才,项羽与刘邦又有何惧呢?
在大叔看来,太史公之所以会那样说,也只是替秦帝国感到惋惜罢了!是掺杂了他自己的个人情感在里边。假如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这段历史,就不会有此种想法了。因为大势一旦形成,任何智慧都是阻挡不了的,无论这个人多么英武。
人永远改变不了大势,唯有顺势,这对任何人都是这样,对于如今的我们也是如此。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