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此人深受刘备和诸葛亮赞赏,如若不死,成就至少不在王平廖化之下蜀汉后期原本就人才匮乏,真正有大将之才者屈指可数,不过有一人却同时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可惜却英年早逝,导致蜀汉痛失一位良将,他若不死,成就至少不在王平和廖化之下,此人就是向宠。蜀汉有四大派系:元从派、荆州派、东州军和益州本土派,其中包括关羽、张飞、赵云在内的元从派和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是刘备的嫡系,尤其荆州派人数众多是刘备的最大助力;从201年依附刘表到211年入川,刘备在荆州招揽了大批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向朗和向宠叔侄两人,所以向宠可谓是根正苗红,这也是他受刘备和诸葛亮信任和重用的原因之一。
《三国志》记载:“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能出任牙门将的莫不是刘备信任之人,比如赵云和魏延,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大败,其麾下各部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一营保持了完整的建制,溃败之下慌而不乱还能全身而退,刘备对他赞赏有加,年轻的向宠已隐有名将的气质。《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迁中领军。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了四个人,向宠是唯一提到的武将(其余三人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从中可见诸葛亮对向宠的欣赏,有一点尤为值得注意,那就是诸葛亮升向宠为中领军,因为中领军和中护军、中都护的职责差不多,都是掌握兵权统领禁军,向宠之前赵云曾出任中护军,李严曾出任中都护,可见中领军的重要性。
当时诸葛亮统兵在外,他特意留下向宠在成都并把成都的兵权交给他,一方面是对他的信任,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其能力的肯定。可惜的是,延熙三年(240年)向宠在率军前往汉嘉郡平乱时在混战中意外身亡战死沙场,由于向宠统军有方深得军心,所以其部下不遗余力的抢回了他的遗体并送回成都安葬。
姜维没有投降之前,诸葛亮最看重两个人,一个是马谡,另外一个就是向宠,诸葛亮心目中是把他们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原本这一文一武可成为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可惜的是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在他手上,原本只要马谡守住街亭一段时间,等诸葛亮击败郭淮就可以亲自挥师街亭击退张郃,如此一来拿下整个陇右五郡不在话下,凉州落入蜀汉也指日可待。
诸葛亮虽然看错了马谡,但是从《出师表》中提到的几个人来看,诸葛亮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他唯一提到的武将向宠也绝对不会差,而且向宠出身荆州在蜀汉朝中有天然的优势,这一点连姜维都不如他,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向宠不死,其成就至少不会在王平、廖化等人之下,可惜的是向宠英年早逝,蜀汉也痛失一员良将。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历史二:明朝灭亡后,锦衣卫换了一个名字,转头效忠清朝,继续作威作福!对于大明王朝,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功绩是毋需质疑的。即便是清朝人对于他们的评价,都是远迈汉唐的口风。然而说到明朝,就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这一个制度下的人群,在明朝灭亡后成为了最聪明的一群人,也就是锦衣卫。明朝灭亡后,锦衣卫换了一个名字,继续效忠清朝的新皇,作威作福。
就锦衣卫来说,如今的影视题材中,有不少关于他们的作品。所以大家对于他们,也不会感到陌生。锦衣卫是由朱元璋创立的,他们只服从皇帝的命令,并不用对其他人负责。而锦衣卫要做的事情,便是监视百官。朱元璋的设立这个部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掌握的朝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为防止他们以下犯上。
不过,在这种局势下,锦衣卫自然是一种“无法无天”的存在。所以因为他们,整个大明王朝便掩盖在了乌云之中。朝中的大臣们,有时候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甚至比不过担心锦衣卫的思虑。他们每天醒来,都想着如何敌方,讨好锦衣卫,全然忘了自己为官为民的本心。不过不管臣子怎么想,明朝的皇帝们却是十分依赖并且信任锦衣卫。
那么很多人便会有一个疑问,明朝覆灭后,锦衣卫是不是也跟着覆灭不存在了呢?其实并不是,而是锦衣卫换了一个名字,继续为清朝的皇帝效力。清朝可以说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只是,一些叫法必须做出改变,否则传出去自然是不好听的,所以锦衣卫便成为清朝时期的人銮仪卫。这一群人的要做的事情,与锦衣卫如出一辙。
清朝的统治者与明朝的历任皇帝一样,尤其是朱元璋刚刚上位时期。所以清朝的新皇,也会有朱元璋那样的担忧。所以,任命銮仪卫对百官进行监察,把朝中的风吹草动向皇帝禀告是很有必要的。诸如清朝时期的文字狱现象,就是这一点最好的证明。许多人也因此丧失了性命。而在影视作品中,大家肯定看到过雍正年间,有个名为血滴子的神明组织,他们就受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人监管,一副作威作福的姿态。而他们的出处正是銮仪卫,老祖先便是锦衣卫。
所以,虽然明王朝覆灭了,但是锦衣卫这一群人却是以换新名字的形式存活了下来。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来说,不管是锦衣卫还是銮仪卫,都早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不复存在了。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