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张郃追击诸葛亮到木门道,与诸葛亮交战,中箭身亡。
而《魏略》关于张郃之死则记载得比《三国志》详细得多: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在《魏略》里,张郃直言穷寇莫追,但是司马懿不听从张郃的建议,张郃不得已,只能率军前进,然后中了埋伏中箭而亡。
对比两处记载的差别,《三国志》里是张郃自己去追击的诸葛亮,而《魏略》里却是司马懿执意要求张郃追击诸葛亮的记载,那么张郃之死,司马懿能脱开干系么?
作为西线魏军的主帅,司马懿要防御诸葛亮的进攻。而司马懿面对的还不仅这些,在魏国内部,司马懿的军权来自魏明帝曹叡的授予,司马懿要对曹叡负责,但是同时他还要面临着来自皇帝曹叡的猜忌和怀疑,如果战事不利,自己会不会被撤职换掉。司马懿更要担心如果彻底打败了诸葛亮,“兔死狐烹”会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在西线魏军内部,张郃作为他的副手,不仅协助司马懿防御诸葛亮的进攻,更时刻威胁着司马懿在军中的地位,张郃是最有可能顶替掉司马懿的人。毕竟到了魏明帝时期,张郃也是三朝老臣了,作为唯一在世的五子良将,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不比司马懿差。
由此可见,司马懿面对的是多么复杂的形势,而司马懿要做的就是在这复杂的博弈中寻找到一个让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平衡。权衡利弊之后,司马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对外司马懿一方面要防御诸葛亮的进攻,而另一方面,司马懿还不能速战速决,一旦速战速决,司马懿有可能会失去利用价值,难保不会出现“兔死狐烹”的现象。所以,面对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最理想的状态是与诸葛亮打拉锯战、持久战。这个做法不仅是伤亡最小化的做法,毕竟蜀军粮草运输困难,司马懿大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个做法还是维持自身地位的最有效方法,因为只有诸葛亮不断进攻,司马懿对于魏明帝曹叡才有价值,司马懿才能维护自己西线魏军统帅的地位。
但是一旦打起持久战,难保身处洛阳的魏明帝曹叡不会猜忌:你司马懿领兵不思进取,不思考着怎么打退诸葛亮,你到底想干啥?难道想拥兵自重,等时机成熟了反过来攻打洛阳?小心我把你撤职!
说到底,对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来说,真正威胁到他的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来自魏国内部,一旦战事处理不当,他时刻都有被撤职的危险,而这个替代人选正是他的副手张郃。这样也就明白了,司马懿最直接的威胁不是别人,正是张郃。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司马懿执意要张郃追击的做法了。司马懿要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他的直接威胁张郃。
可怜张郃铁骨铮铮的汉子,虽然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但是却死于勾心斗角的权谋争斗之中。而这样做的司马懿显然自私自利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害死同僚,司马懿果然老谋深算心狠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