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泓冰
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物质保障,管理好、使用好固定资产对于高校的职能发挥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与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高校资产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但高校教师普遍获得感不强,认为资产购置、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程序仍比较繁琐。
陈群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供图
根据调研,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陈群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反映了高校教师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作为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已施行10余年,和国外高校相比明显偏低,会大大增加资产管理成本,教师们普遍认为应动态调整。另外,目前高校绝大部分资产都是通过政府采购途径进行购置,流程较长,且部分政府采购平台的产品无法满足专业的教学科研需求,如高校艺术视觉、动画制作、科学研究等用途的电脑配置要求较高,政府采购平台的电脑很难匹配其需求。
相关部门一直在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资产动态调剂,但从高校实际来看还存在一定困难,如共享的理念不够、专业的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收费标准难界定等。当前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不少教师希望由科研经费形成的、与自身科研项目和科研专长紧密相关的资产能够随人流动,既可以避免资产的浪费,也可以确保教师科研不受影响。同时,部分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教师申请资产的流程较为复杂,高校资产管理队伍薄弱等因素,也给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陈群委员建议:
完善固定资产界定标准。这一标准应随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以更符合教学科研实际现状。对固定资产的界定除考虑金额、使用年限外,还应根据高校特点,考虑易耗性、移动性等因素,提升高校在固定资产界定方面的自主权。
优化采购程序提升效率。对于教学科研方面有特殊需求的资产设备,允许高校在充分论证后,自主决定采用适宜的采购路径与方式。
推进资产共享平台建设。推进省市级、校级、二级院系级等多层次固定资产共享平台建设,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对于教师由科研经费形成的、且与自身科研项目和科研特长紧密相关的资产,可以探索资产随人流动的机制。
强化资产管理保障体系。参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理念和做法,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将资产购置、申领、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内嵌于平台中,提高教师使用的便捷性。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