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历经道、咸、同、光四朝,光绪中后期深得慈禧太后信赖,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甲午、戊戌、庚子时期,主持编练新军,权倾一时,是晚清政坛上发挥过重要影响的满洲权贵。
—— 《荣禄与晚清政局》
满人自入关,定鼎北京,建立清王朝的统治后,就确立“首崇满洲”的原则,赋予人口占少数的八旗旗人以种种特权。雍正初年,又创设军机处,作为决策核心,不仅内阁大学士丧失了实权,即使是体现满洲旧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形同虚设,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空前加强。经过乾隆朝,清代典章进一步制度化,迄道咸时期未有变化。乾隆时的军机大臣多为满人,前有傅恒,后有阿桂,领枢执政数十年;权臣和珅更是受到乾隆信任,充分表明满洲权贵在清朝政权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情况在晚清时期有了一些变化。
荣禄
咸丰十一年(1861)发生的辛酉政变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在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被整肃后,代之而起的是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入枢辅政的权力格局和政治运行机制。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去(慈安先于光绪七年病逝),其间慈禧太后一直是清王朝的最高权力核心。她通过培植亲信、控制军机处来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全面掌控,并通过调整军机大臣乃至全盘易枢的极端方式来巩固自身的权威,杜绝大权旁落的任何可能性。在此期间,军机处通常由懿亲领班,一两位军机大臣主持局面。这样,在慈禧、领班亲王、军机大臣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可调整的动态的权力结构;当同治、光绪帝相继亲政后,权力结构虽然多了一层关系,但慈禧掌握最高权力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因为帝后分歧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变化而更具复杂性,甲午战争之后的政局便集中体现出这个特点。
沈桂芬
同光时期领枢的亲王先后有恭王奕訢、礼王世铎(实际过问政务的还有醇王奕譞)、庆王奕劻,而军机大臣沈桂芬、李鸿藻、孙毓汶、翁同龢、刚毅、荣禄、瞿鸿禨等则被视为不同时期主持军机处的核心人物。研究这些与慈禧关系密切的重臣,梳理政治派系的分合,解读一些政治决策的形成过程,可以提纲挈领地抓住朝政演变的症结,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因而,近代以来,对这些“秉国权臣”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光绪十年(1884)的甲申易枢、甲午战后孙毓汶倒台及戊戌年春翁同龢开缺等政治事件,都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比较而言,从甲午战争到庚子义和团事件前后,满洲重臣荣禄深受慈禧信任,与政局牵涉最大,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本书选择荣禄作为晚清政治史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光绪二十年(1894)爆发的甲午战争,不仅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改变了东亚外交格局,也改变了甲申易枢后的政局:孙毓汶、徐用仪等人退出军机处,直隶总督李鸿章开缺回京入阁办事;甲申易枢时受挫的恭王奕訢、翁同龢、李鸿藻重返枢垣;另一位满族官员刚毅后来居上,先荣禄入枢,成为新贵。此时的荣禄,虽未入军机处,但慈禧对其信任程度毫不逊于枢臣。甲午战争时期设立的督办军务处,在战后并未裁撤;身为督办大臣的荣禄,实际主持督办处,对战后营勇裁减、新军建立、铁路修建等新政事务,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威望几乎与军机大臣相比肩;短短两年间,他以兵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很快升任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是当时满汉臣僚中升迁最快的一位。到丁酉(1897)、戊戌(1898)之际,李鸿藻、恭王奕訢先后去世,翁同龢被开缺回籍,荣禄成为最受慈禧信赖的重臣。戊戌政变后,他从直隶总督任上回京入枢,主持大局,并开始编练武卫军,执掌军权;庚子两宫流亡西安期间,甚至一度充任领班军机大臣。直到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去世,荣禄一直是影响清廷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恭亲王奕訢
但是,既往学界对荣禄的研究和评价大多停留在戊戌政变和庚子事变等一些具体问题上,评判也过于简单,泛论多于实证。不少观点以讹传讹,影响迄今。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袁世凯向荣禄告密仍被视为戊戌维新中止的关键原因;庚子年(1900)五月荣禄向慈禧呈递假照会,仍被视为清廷对外宣战的导火线;有论者对荣禄暗中保护使馆的作用也明显有夸大的成分。总之,有关荣禄的总体研究推进得十分缓慢。
有鉴于此,将荣禄一生事迹和经历贯穿起来,置于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和分析,寻找其行事的思想和行为逻辑,对其一生经历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评判,正是本书所要努力的方向。从荣禄与晚清政局演变的关系来切入,既可知人,又可论世,有助于深化晚清政治史研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荣禄是甲午战争后近代军事改革的大力倡导者和实际主持者。尽管甲午前西化的军事改革已逐渐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但推行过程却十分缓慢。从胡燏棻之定武军、袁世凯之新建陆军到后来的武卫军,这些新式军队的创办都是在荣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反映出荣禄致力于近代军事改革的理想。从这个层面看,他是甲午战后的主张改革者,简单地将其视为顽固守旧者与历史不符;将荣禄置于改革的对立面与康、梁在戊戌政变后的宣传有很大关系。
第二,荣禄身居中枢,与满汉、南北、新旧各派政治力量关系微妙,是沟通各派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戊戌政变前后调和两宫关系、维持朝局稳定方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此,也不能只听信康、梁在政变后的宣传。荣禄在大胆任用袁世凯等汉族官员的同时,又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这与后来载沣摄政时期满洲年少贵族力图专权而一事无成有明显区别。
第三,荣禄与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的关系,虽然前人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史料散乱和一些旧说先入为主的影响,不少细节仍不甚清楚,很多说法以某些私人笔记乃至野史为立论依据,必须重新考察。大量事实表明,政变后荣禄与刚毅之间的矛盾,是解读这个时期朝局演变的主线索。
第四,以往对荣禄从西安回京后的政治境遇研究很不充分。《辛丑条约》签订后,荣禄随同两宫回到北京,虽然权势依然显赫,但病势日重,又受到朝野各种政治力量的攻击,一直碌碌无为。荣禄去世后,受到清廷的恤典虽优厚,但中外舆论对其褒贬不一。此后清廷进入奕劻秉政的预备立宪时期,行政举措又有变化,但不少因由仍需从荣禄执政时期来追根溯源。
总之,对荣禄这个关键人物做全面研究,梳理甲午战后朝野派系斗争的脉络,对于我们把握晚清政局演变的整体态势和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节选自《荣禄与晚清政局(典藏版)》导言 写作缘起。)
荣禄与晚清政局(典藏版)
马忠文 著
2022年5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01-9469-3
内容简介
从同治初年追随醇王奕譞创办神机营,到甲午后主导编练新军,创建武卫军,荣禄一直被视为满洲权贵中谙熟西法的统兵大员,他本人也以谋略家自许,直到庚子之役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荣禄为人圆融,善于揣摩慈禧心思,事事秉承懿旨以固宠;又善于调处各方矛盾,到处搞“皆大欢喜”;生活奢靡,贪贿成性,身上仍有不少满洲世家的习气。透过荣禄的表现,大体可以看出清末官场的景象。
书籍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家世及出仕
一 家族与家世
二 难荫入仕
三 投效神机营?密结醇亲王
第二章 光绪初年的宦海沉浮
一 迭膺重差
二 北派底色与荣、沈公案
三 退出官场
第三章 赋闲与复出
一 醇王当政与荣禄开复
二 与李、翁关系的亲疏异同
三 出任西安将军
四 甲午战前与汉族官员的关系
第四章 甲午督办军务
一 提督九门?督办军务
二 反对汉纳根练兵
三 清议与宫闱之争
第五章 马关议和后的朝局动荡
一 中枢与北洋权力的调整
二 慈禧对清议的整肃
第六章 督办军务处与荣禄权势的扩张
一 裁勇与军事改革
二 袁世凯编练新军
三 荣禄权势的骤升
第七章 胶、旅事件前后
一 外交危机与翁同龢开缺
二 荣禄与戊戌年武科改革
三 对康有为的疏远与敌视
四 总督直隶
第八章 戊戌政变
一 百日维新后期的朝局与慈禧训政
二 调和两宫?缓和局势
三 建立武卫军
第九章 己亥建储前后的党争与政争
一 新旧、满汉及荣、刚之争
二 康、梁及东南沿海反对废立、攻击荣禄的舆论
三 己亥建储与庚子年初的朝局
第十章 庚子事变
一 义和团兴起与清廷的应对
二 联军入侵与清廷宣战
三 京城陷落后荣禄的抉择
第十一章 从主政西安到返回京城
一 庇护董福祥
二 回銮前荣禄的处境
三 返回京城与“自请罢斥”
四 荣禄病逝与时论评价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仕途得自“武”事,谥号却为“文忠”/戴海斌
主要人名索引
后 记
再版后记
鸣沙已出版图书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
王笛 著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ISBN:978-7-5201-6696-6
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最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陆游的乡村世界
包伟民 著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ISBN:978-7-5201-6829-8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展现了: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
章清 著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ISBN:978-7-5201-8015-3
本书围绕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进行解析,试图说明其成长并非无关宏旨,须紧扣“近代”这一线索去把握。“思想界”及其他“~界”“~~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浮现,乃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写照,既意味着近代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新型的对应关系,也映射出告别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身份的探求。聚焦“思想界”,是期望探讨这两个要素的交互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据此可以看出,清季民国时期由新型传播媒介营造的思想环境有哪些特征,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版图”;而读书人与此的互动,又如何导致其写作方式、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邱捷 著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ISBN:978-7-5201-8201-0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有关听讼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对官员交往、馈送、收支的记述,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修订版)
张仲民 著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ISBN:978-7-5201-8443-4
本书为2016年版基础上的修订再版,重点考察近代中国一些来自西方(包括日本)的所谓合法性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以及如何传播的。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腾堡、世界语等,它们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各种传媒和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知识人阅读和使用的;这些富有新义或现代性含义的知识与符号又是怎样成为时人新的崇拜,被传递到不同空间中不那么精英的受众那里的;这些受众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样的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帝国潜流
张先清 著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ISBN:978-7-5201-8253-9
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籍传播、时间文化、医疗仪式、空间改易等主题。全书力求通过具体而微的个案,从细节处揭示清代前期天主教的本土化与底层社会的普遍联系过程。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
赵世瑜 著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ISBN:978-7-5201-8905-7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