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平,靠学习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成为挽救刘氏皇室的贤相

陈平,靠学习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成为挽救刘氏皇室的贤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99 更新时间:2024/1/21 14:00:1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朝谋士陈平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由于欺兄盗嫂的传言,以及经常提出诸如行贿之类的计谋,文学作品中的陈平或多或少被人往“小人”的方向描绘。但历史上的陈平获得的评价其实是极高的,看看这些关键字:“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定宗庙,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与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不同,陈平像是个“应急型”的人才:建章立制、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也许他并不擅长,但若是遇上那些让人深感头疼的问题,小如保命、大到安邦,对于陈平而言却是举重若轻、迎刃而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陈平也许就是这样的智者。

陈平的人生轨迹极具传奇色彩:这个出身贫寒、身材魁梧的帅哥,没有像同阶层的大部分一样投身农、战,反而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他自小家境贫寒,由于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长大。虽然长得高大魁梧、仪表堂堂,一幅种地的好身板,陈平却不跟着哥哥打理家里的那30亩地,而是天天想着外出求学。放在现今这也许是可贵的志向,但在“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的秦朝,陈平这纯粹属于“不务正业”。因此,当时的邻居们少不了对他大加嘲讽,场面可以参考韩信的遭遇。

但与韩信不同,陈平有个任劳任怨的哥哥,为了维护弟弟,这位兄长甚至休了风言风语的第一任妻子。就这样,陈平的求学之路才得以实现。学成回家后,他并没能改善家境;甚至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人家愿意把闺女嫁给到了适婚年龄的他。后来,陈平就看上了一个曾经克死五任丈夫的女子,而这位女子的爷爷一眼认定陈平未来可期,拍板促成了这桩婚事。

经过这次外人都不看好的结合,陈平并没有迎来霉运,反而得益于妻子家的雄厚经济实力,逐渐改变了处境,不仅生活条件逐渐宽裕,人脉关系也逐渐拓宽(这跟刘邦有些许相像)。

不久后秦末大乱到来,这一寻常老百姓的炼狱,却恰恰是陈平这种“非主流人士”的天堂。但这无异于是个“把脑袋瓜子别在裤腰带上”的冒险,最终活下来的成功者寥寥可数。出身贫寒、没有靠山的陈平,依靠自己的务实、机变,以及对形势和人物的准确判断,牢牢把命运把控在自己手中。

魏咎陈胜立为魏王后,

陈平辞别兄长,跟着一群年轻气盛的同乡前来寻找机会,并被任命为太仆,这是个长官马政的岗位,在战争年代也算是个要职。但一来魏王听不进自己的意见,二来有人在背后搬弄自己的是非,陈平眼见形势不妙、果断开溜,不久后投奔了最具王者气质的项羽

跟随项羽灭秦后,陈平被赐以卿爵。楚汉之争爆发后,陈平曾被封信武君、率领魏咎旧部击败殷王司马卬,并因此战功再次获得项羽嘉奖。但不久后殷地被刘邦攻下,暴怒的项羽要追究相关部下的责任,陈平再次提前“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原封不动地留下当初项羽送给自己的官印和奖赏,带着宝剑只身出逃。

有这两段不成功的仕途经历来看,陈平仿佛没什么职场忠诚度,但分析具体原因我们会发现,他这实属乱世之中的无奈之举。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陈平虽然追求扬名立万、建功立业,但还没有到由于愚忠而不顾性命的地步。相对于富贵险中求,安身立命为先才是他的作风。但他两次抛弃旧主时都来去两清,倒也光明磊落、作风敞亮。

随后陈平在渡河时发生了一起趣事:船夫看他仪表堂堂、穿着不凡,怀疑其身上藏有钱财,于是动了杀心;陈平察觉气氛不对,果断解开衣服、挽起袖子帮船夫撑船,以此证明自己身上并没藏着什么好东西,船夫果然因此作罢。

陈平对人心的洞察、危险时刻的“急智”,由此可见一斑。随后他通过魏无知的引荐见到了刘邦。对手阵营的都尉前来投奔,刘邦乐见其成,当天就让陈平在汉营同样担任都尉职务,并且做自己的参乘,主管护军、监督诸将。

初投汉营就获得重任,我们不要被刘邦的知人善任所迷惑,运用项羽的降将来牵制手下的沛县元老、以巩固自身地位,这一招刘邦屡试爽不爽(参照韩信)。

因此,作为外来户,陈平面对来自新同僚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不满这位“空降兵”,周勃、灌婴等老将纷纷找刘邦挑刺,他们给陈平扣上了“私通嫂子、反复无常、收受贿赂”等似是而非的帽子。

面对刘邦的责备,陈平不急不躁、徐徐道来:

第一,自己之所以连续离开魏王、项羽,并非只是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对方任人唯亲,自己难展所长;

第二,自己空身而来,想要办事、处理关系就得花钱。

最后他对刘邦摊牌:我的情况就是这个情况,收的钱还没用过、原封不动放在这;你觉得我这人能用那就用,如果想学魏、项两人只信任自己的亲朋,那我就走人。

(至于私通嫂子这种违背人伦的八卦信息,则毫无根据;在我们的文化中,私生活的瑕疵是抹黑一个人的最粗暴方式,陈平对此毫不理会。)

从陈平这番话来看,如果非要说他是小人,那也是个坦荡、真实的小人。水至清则无鱼,况且那时正处乱世,成大事更得不拘小节。周勃、灌婴等人难道就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吗?刘邦何其智慧,自此之后,他彻底把陈平当成了心腹。

接下来,楚汉相争如火如荼,陈平发挥自己的计谋和手段,成了刘邦身边不可或缺的骨干。

他不吝重金,收买、离间项羽阵营,钟离昧、范增因此被逐出了楚军的决策圈子,楚军实力大大削弱;

他协助刘邦应对韩信。垓下之战前,他踩脚阻止情绪失控的刘邦,以真齐王爵位稳住韩信;天下平定后,他又献上出游云梦之际,兵不血刃把韩信绑到长安;

白登之围,面对匈奴人的40万骑兵围困,陈平略施巧计,帮助刘邦突出重围......

在为刘邦服务期间,陈平以善于提出“奇计”而闻名,《史记》称他“凡六出奇计”,其中不乏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秘之事,史书中无法记载。

陈平为刘邦效力的经历可谓如鱼得水,为我们展示了何谓“千里马遇伯乐”。但封建政坛有个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面对权力更迭,先帝老臣往往凶险万分,何况汉初还是个利益冲突空前激烈的特殊时期。但陈平处理得仍旧游刃有余。

斩樊哙事件,是陈平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接到刘邦从病床上发出的“以勃代哙,陈平至军中即斩哙头”的诏令后,陈平的处境极为棘手:

樊哙既是沛县元勋,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连襟;如果听令杀了他,无疑会惹怒吕氏外戚;如果不听命,则会面临违旨的罪名。

他随即与周勃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刘邦号称要杀樊哙,八成只是一时动怒,事后搞不好会后悔;如果真的完全执行这一命令,到时背锅的一定是自己二人。因此不如把樊哙绑到长安,由刘邦自己决定是不是真的下手。

于是,俩人打了个擦边球,把樊哙关进囚车押回长安。半路上,陈平就得到了刘邦驾崩的消息,他断定此时吕后掌权,自己奉诏出行斩樊哙这事一定会招来祸患,于是立即只身快马加鞭先行赶赴长安。

随后陈平在途中遇到了朝廷使者,命令自己和灌婴一起驻守荥阳。他据此断定吕后对自己很不信任,而此时一旦远离权力中央,将完全失去辩解的机会,只能面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命运。

于是他接下诏书,却执意前去皇宫奔丧;他刘邦灵前,他一边哭丧,一边向吕后解释自己对樊哙事件的处理方式;吕后自然一听即懂,她随后让陈平回家休息;但此时樊哙毕竟还没见人,加入自己离开,保不准吕媭(樊哙之妻)会来说自己坏话,于是陈平坚持为刘邦守灵。

这番操作下来,吕后果然打消了对陈平的疑虑,任命他为郎中令,负责教育新一任君主汉惠帝。没多久,随着樊哙的囚车到达长安,吕氏全族对陈平的怀疑烟消云散,甚至还感激他的自作主张。

于是乎,陈平这位先帝亲信,彻底躲过了一场政治危机,甚至赢得了新一任统治者的信任。在曹参死后,吕后遵照刘邦遗言,把陈平任命为左丞相。

而随着汉惠帝的英年早逝,汉王朝面临着再一次的权力风波。

下一年秋,汉惠帝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吕后“哭,泣不下”,儿子死了、母亲干哭,这一幕让在场的老臣们都很尴尬。经过张良儿子张辟疆的提醒,陈平明白了吕后的顾虑:“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也就是说,相对于功勋赫赫的功臣集团,外戚诸吕的利益则来自皇权的庇护;而如今这一直接血脉联系——汉惠帝没了,让吕后如何安心?

于是陈平听取张辟疆的计谋,请求让吕台、吕产吕禄执掌禁军,诸吕全部入宫掌事。通过这种权力划分,外戚与功臣集团重新划定了利益、达成了暂时的和谐,也避免了新一波的权力动荡。放下心来的吕后这才“其哭乃哀”。

而临朝称制的吕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权位,计划以封王的形式,把家族提升到与刘氏同等的地位。

右丞相王陵对此断然拒绝,他的理由是“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而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的意见则不一样:“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用大白话的方式理解是这个意思:当初刘邦当家做主,他想让谁做王就让谁做王;如今天后称制,你也可以爱咋咋地。

陈平的这番表态看起来很滑头、甚至是没有节操,但在政治领域,下决定不能直来直去,而是要判定形势、迂回妥协,在既有条件下争取最大的主动。面对“与高祖共定天下”、把军权掌握在手中、权势威望如日中天的吕后,陈、周二人避其锋芒,拒提白马之盟,只是强调太后临朝称制的合法性,把球又踢回给了吕后自己。

后来面对王陵的指责,陈平、周勃如此解释:“与吕后争论,我们比不过你,但今后保全社稷、安定刘氏江山,你比不上我们。”王陵无言以对。

事实确实如此,面对已成定局的力量对比,与其逞一时之忿、引发胜面不大的对抗,不如虚与委蛇、保存实力,以便今后寻求时机。随后王陵被架空,陈平担任了右丞相。而当吕后去世后,陈平立即与周勃合谋,起兵诛杀了诸吕、迎立孝文帝,曾经风云飘摇的刘氏皇室终于步入了正轨,并且从此迈向了强盛之路。

所以司马迁才说“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刘邦在世时,陈平帮他打下了江山;刘邦去世后,陈平又帮他的家族夺回了权力,有臣如此,夫复何求?

纵观陈平的一生,他可谓一个传奇。他出身低微,又不属于沛县元老群体,而且还来自曾经的敌对阵营。但他凭借在处理复杂问题方面的高超智慧与能力,“六出奇计”,帮助刘邦打天下、除诸侯,成功融入了西汉功臣圈子,并成了唯一食邑全县的开国元勋。

在权力更迭之际,陈平富计谋、识时务、善机变,以一股巧劲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游走,总能敏锐察觉问题、得心应手的应对猜忌;甚至能为了“安刘”与老辣的吕后虚与委蛇,成功迷惑了对方,静静地等待着最合适的机会。“应变合权,克定宗社,善始善终”,司马迁的评价非常精准贴切。

标签: 陈平汉朝

更多文章

  • 水浒中林冲与锦儿重逢,得知妻子离世真相后,为什么要撞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林冲,宋朝

    与锦儿重逢并得知妻子离世真相后,林冲为何撞碑自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林冲的妻子张氏自缢的具体情况,《水浒传》中的描述非常简单。小说第二十回中提到,林冲火并王伦后,拥立托塔天王晁盖成了梁山的第二任大寨主,林冲在梁山的地位逐渐稳固。这时,林冲

  • 为何会说黄权,是统帅北伐的最佳人选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权,三国

    蜀汉将领黄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读过《三国演义》都知道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这一句话是充分的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能力肯定,而我们现在都是比较推崇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

  • 晋武帝司马炎是如何堕落的?造成西晋加速灭亡的步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晋武帝,晋朝

    自甘堕落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公元316年八月,汉赵大将刘曜率军包围西晋朝廷所在地——长安。因在八王之乱中,关中屡遭战火,长安并无多少存粮,再加上敌军围城,内外交通断绝,长安城很快便陷入了饥荒之中。为了保全城中文武百官以及满城军民的性命,年仅

  • 东吴将领周泰是什么人?孙权身边的第一保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泰,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将领周泰是什么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孙权身边的大将,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甘宁,毕竟孙权自己都说了“孤有甘兴霸”。但其实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江东防区的主将,也是孙权早年的贴身保镖,只是没有什么名气,他的名字叫做周泰。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深意是什么?这场阴谋幕后推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普,宋朝

    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那么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呢?谁又是这个事件的幕后推动者呢?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周恭帝柴宗训的帝位,建立宋朝,当时在京城的后周官员只有偪都指挥使韩通听说此事

  • 梁山招安后,呼延灼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呼延灼,宋朝

    还不知道皇帝为啥将宋江外放,却让呼延灼常伴左右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水浒108好汉中,结局最好的就要数呼延灼了!连宋江都羡慕呼延灼的官职,为什么这么说呢?宋江之所以费尽心思地接受招安,投靠朝廷,就是为了走进士大夫圈子!但就算是宋江再忠心也不是靠正当的方式走

  • 在北海牧羊的苏武过的是什么生活?他到底有没有吃羊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苏武,汉朝

    苏武在北海牧羊过得那么苦,为什么不吃羊?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苏武被匈奴扣押之后,宁死不降,匈奴人无奈,让苏武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北海牧羊,并且放的全是公羊,声称只要下了崽,就放苏武回国。就这样,苏武在苦寒之地,苦苦抗争了十九年,坚贞不屈,终于回到汉朝。其气节之凛然,虽匈奴人

  • 慈安太后,为何会突然暴毙?他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慈安太后,清朝

    大家好,说起慈安太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说到晚期的清政府,谈及晚清太后垂帘听政,我们想到的往往都是慈禧太后,毕竟在晚晴时期手握大权,主宰晚清的命运。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她也是太后,也曾垂帘听政,她便是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很多人通过一些民间传闻以及杜撰的小说,包括一些影视剧,

  • 嘉庆死后连众人连遗诏都没有确认 众人为何还拥立道光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嘉庆,道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道光接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清朝从康熙时代开始,就设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所谓秘密立储,就是指老皇帝将自己心中继位者的名字,写出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自己手里,另一份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等自己死了以后再拿下来。两者只要能对得上,上面写的是谁,谁就能当皇帝。不过,嘉庆

  • 萧何为何能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厉害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萧何,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初三杰之一萧何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汉初三杰中,萧何与张良、韩信完全不同:张、韩是天纵英才、国士无双,二人各自在文、武方面的才能让其他人望而兴叹;而萧何则是另一种类型,他既不能率军作战,又不擅长军事谋略。那萧何厉害在哪里呢?通俗点理解:萧何胜在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