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六郎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会郁郁而终

杨六郎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会郁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63 更新时间:2024/2/11 22:57:25

杨六郎为什么后来却郁郁而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辽统和十七年(999年)九月,辽廷趁宋廷真宗新立、国内外矛盾加剧之机,发兵南侵。辽圣宗(972—1031年)与母亲萧太后亲自出征,圣宗的弟弟耶律隆庆率精骑为先锋,兵锋直指定州。

为了御敌,宋廷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傅潜率步骑8万人屯于定州,先锋田绍斌、石普等统军戌守在保州。得知辽人入侵,二人与知保州杨嗣商议,要对来犯之敌予以迎头痛击。石普与杨嗣率军迎敌,早上出发,晚上仍没有归来。田绍斌担心他们遭遇不测,急忙领军驰援。果然,石普与杨嗣所部被辽军困于廉凉河。田绍斌率军及时赶到,两军合兵一处奋勇杀敌最终击败辽军,歼敌2000余人,缴获战马500余匹。

辽兵受挫后,转而攻击杨延昭负责防守的遂城。遂城遗址位于今河北徐水县治安肃镇西北10公里的遂城镇,正方形,残垣至今仍有2300余米。高参差有1.5~10米,城墙厚2~2.5米。考古人员发现,遂城的形制比较特殊,在宋边防城寨中可谓孤例,城垣外围设有护城河、护城堤三重。遂城虽然小,但城防设施较其他大城更为完备,这可能是与杨延昭久处边关,对辽作战经验丰富有关。

辽军本以为遂州“城小无备”,此次攻击唾手可得,哪知却碰了钉子。杨延昭初到保州,就修筑了高台专门侦察辽军动静。辽军一出现在遂州城郊野,宋军就知道了。

辽军逼近遂城时,城里守军严阵以待,保持静默。等到辽军大部进入宋军弓弩砲石的射程后,杨延昭一声令下,宋军万箭齐发,砲石呼啸着从天而降,辽军顿时死伤无数。在短暂的慌乱后,重新组织人马攻城。由于杨延昭守御有方,辽军围困数天也无法攻克遂城。眼见遂城岿然不动,辽太后萧绰(953—1009年)亲自擂鼓督战。辽军士气大振,呐喊着冲杀,向遂城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攻势,遂城如滔天浊浪中的小舟。

杨延昭手下部众仅有2000名禁军,见情势危急,他立即调集城中所有丁壮登城帮助守城。宋廷主要有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四种兵,蕃兵多设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宋辽边境上主要是禁兵、厢兵、乡兵。禁兵主要负责作战,厢兵和乡兵主要负责杂役与地方治安。

与其他地方的乡兵截然不同,保州地区的乡兵又名“强壮”。河北处于边防前线,燕赵人民见惯了杀伐,男女老少剽悍尚武,乡兵的作战力丝毫不逊于正规军禁兵。对辽作战既是卫国,也是保家,他们都明白城破后会玉石俱焚。因此,在杨延昭的指挥下,奋不顾身投入战斗。一时间,城内城外喊杀声震天,箭如飞蝗。由于遂城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辽军始终无法突破宋军城防。

辽军伤亡惨重,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暂时收兵。

趁此良机,宋军立即抢修城防。恰好气温突降,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杨延昭灵机一动,令士兵“汲水灌城上”。

第二天,辽军又来攻城,发现本已千疮百孔的遂州城变成了一座坚实的冰城,阳光下发着夺目的凛凛寒光。辽军的云梯根本无法搭在光滑的城墙上,砲石打在城墙上最多也就是留下一个白点。辽军如狗咬刺猬——无处下嘴,只好撤围而去。

辽兵离开遂城继续南下,攻陷了狼山寨(今河北徐水西),然后引兵转略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突入祁(今河北安国)、赵(今河北赵县)纵兵大掠。河北民众极为慌恐,纷纷携男挈女逃离家园,争相躲入城郭避难,定州到镇州的道路中断一个多月。

当时,辽军铁骑在河北大地猖獗,华北平原州县不是陷落就是弃守,而杨延昭驻守的遂城与魏能驻守的梁门(今河北徐水)能够力保不失,时人誉之为“铜梁门、铁遂城”。

辽人退军后,杨延昭因守遂城有功,封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刺史。咸平三年,杨延昭入奏边事,真宗高兴,指着他对身边的众王说:“这就是杨延昭,他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杨延昭在遂城的优异表现,再次勾起了朝堂大臣对杨业的追忆。名臣钱若水借言边事的机会,上表章请“申明军法”,斩杀临阵不用命的将领,同时提议升杨延昭与杨嗣等几人的官职。当时,杨延昭与杨嗣都担任缘边巡检使。他俩作战勇猛,不相上下,素为辽人畏服,故此并称为“二杨”。杨延昭部属虽然仅有数千,但在朝臣心中却是勇于用命、为国捍边的将领典范。

宋辽连年争战,双方势均力敌,最后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来,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双赢的“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廷每年给辽廷银十万两、绢二十万疋;两国以白沟河为界,不得相互侵扰。就此,宋辽正式结束数十年来的敌对状态,在沿边设立榷场互市,双方恢复邦交正常。

就在双方仍在讨价还价之际,杨延昭上疏真宗,趁辽军在澶渊城外师老兵疲、疏于防备之际,宋军可以主动发起攻击,然后沿途阻击追杀,尽歼辽军,则幽、易等故地可尽数收复。真宗担心因此而兵连祸结,影响和议,“奏入、不报”。

景德二年(1005)二月,杨延昭因功封保州防御使;五月,荣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成为河北边防线上的统帅。民歌《小放牛》说:“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话本说:“六郎三关为元帅”。其实杨延昭驻守的边关,何止是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从山西到河北,从狼牙山到天津塘沽,曲折数千里,都是他的职责所在。

杨延昭从之前的麾下不足万人,成长为统领数万之众、负责整个战略方向的统帅,可以说踌躇满志。

可惜的是,英雄从此再无用武之地。

不久,朝堂有旨——河东、河北诸边将不得越境生事。杨延昭的职责,主要是率领手下主要是在边境上往来巡逻,打击边防线上的盗贼。

就在举国上下如痴如狂地东封西祀、修观建寺之际,戌守边疆的杨延昭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意识到一纸盟约并不能保证持久的和平,惟有强大的武备才是维系和平的根本。

居安思危的杨延昭率领部众整军备战,大兴屯田。在徐水、霸州、雄县等地构筑了大量的地道防卫工程,以防止辽人趁水面结冰时突然袭击。

现已查明,雄县[]境内有雄县镇北邢村大台地道、双堂乡西境祁岗村有地道多处,建国后,河北永清也发现有大量地道。永清地道规模数百平方公里,一端直指信安镇[],一端直插霸州镇[]。考古人员命名为“古战道”,当地乡民称之为“引兵洞”。

1964年,考古工作人员试掘二百米,发现地道以砖砌成,券顶,内有翻口和通风孔。地道洞高1.78米,低处仅可爬行,另开有可容数人的洞室,内置灯台、水缸、水葫芦等物。考古人员猜测,这里可能是杨延昭的地下作战指挥部。

后人曾作《引马洞》一诗,赞曰:

宋业偏安一水兮,舆图今已尽燕云。

野旷沙平陵谷异,耕民犹说六将军。

杨延昭与父亲一样做事廉明、治军有方,《宋史》说他“督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其“与士卒同甘苦,寒不冒絮、暑不执盖”。正是因为杨延昭不搞特殊化,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朴实近人的作风,所以深孚众望,令部众心悦诚服的拥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杨延昭在边关一直积极整军备战,宋廷担心他越境生事,处处掣肘。杨延昭忧愤成疾,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含恨而终,享年五十七岁。消息传出,河朔人民望棺而泣。

后人有诗赞曰:

牢落三关古战场,延昭事业冢头霜。

只今野调盲弦里,附会犹能说六郎。

杨延昭逝后,宋廷录其子传永、德政、文广三子为官。直至宋仁宗庆历年间,杨文广在军界崛起,杨家将才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杨六郎并没有儿子叫杨宗保,杨家将与寡妇征战的事情,多是小说家言与传奇而已。

标签: 杨六郎宋朝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对秦皇汉武吃丹药嗤之以鼻 李世民的死为什么会和丹药扯上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之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读:公元649年7月10日,一代雄主李世民驾崩在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纵观李世民一生,年轻时 打下多半个大唐江山。大唐建国后,又四处征战,各地的割据势力在他的铁蹄前灰飞烟灭,天策将军的威名威震四海。他一辈子从

  • 仁宪皇太后:13岁入宫,70大寿时康熙亲自为她庆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仁宪皇太后,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仁宪皇太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康熙帝一生非常重视亲情,他的父亲顺治皇帝24岁英年早逝,母亲佟佳氏23岁也早逝,父母双亡时,康熙才9岁,只是一个孩童。这样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性格,身在皇家,很多事情都不得已,但康熙重视亲情这一点始终没有变,可以从他对仁宪

  • 岳飞北伐时是谁在当政?岳飞北伐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岳飞,北伐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岳飞北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1127年靖康耻,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卜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

  • 女皇武则天生过四个儿子,最后他们都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李弘做了19年太子,精通政务,温良贤达,可惜不幸染上了痨瘵,也就是今天说的肺结核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最终病入膏盲,一命归天(有史书说李弘被母亲武则天毒死,此事存疑)。李贤是武则天的次子,也比较有才干。他在哥哥李弘死后被立为太子,时年22岁。他对父母“二圣临朝”

  • 齐桓公叫什么?小白是真名还是外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小白

    为什么齐桓公叫小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因为齐桓公名:小白,所以有小白一称。齐桓公的别称还有:齐桓公、公子小白、齐侯。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

  • 春秋首霸是谁?为什么会是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齐桓公,春秋首霸

    为什么齐桓公能成为春秋首霸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春秋时期,豪强林立,各个大人物们盘踞一方,形成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互相算计,为了最终的成功,一直坚持着不断的努力着。可是吧,大家的领地差不多,手下的人口也差不多,甚至谋士的数量都相差无几。于是乎,前前后后十几年,打了不少仗

  • 晋惠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忘恩负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惠公,忘恩负义

    晋惠公为什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将太子废掉,改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奚齐登基后,很多人不服,不久里克等人发动政变,杀了奚齐。当时晋献公的几个儿子都流亡在国外。里克等人想立重耳为国君。但重耳觉得国内局势还不容乐观,拒绝了。大臣们商量了一

  • 一介文官当众殴打锦衣卫,结果成一代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竑,明朝

    对王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此人名叫王竑,于正统四年中进士,但并不受重用。直到正统十一年,他才被授为七品的户科给事中。虽然官职小,但王竑仍然深知在其位谋其职,史书记载其:“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被俘,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担负起监国

  • 惠妃的亲儿子是胤褆,她为何请求康熙处死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惠妃,清朝

    对惠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惠妃出身名门望族,父亲索尔和是朝中正五品郎中,兄长纳兰明珠深得康熙器重,侄儿纳兰性德更是清朝第一才子,文武兼修,深受康熙信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惠妃也是秀美端庄,性格醇良。由于出身高,家里人也深受康熙重用,所以惠妃刚进宫的时候,

  • 嘉庆为什么要力排众议相信和珅不会造反?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嘉庆,清朝

    群臣都说和珅是曹操王莽想造反,嘉庆为啥力排众议不灭他全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珅是一种美玉。致斋顾名思义,致力于书斋。美玉从山中采来,只是一块顽石,需要切磋琢磨,方能成器。人生百味,唯学为上。所以和珅的名字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