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后人为啥说康熙皇帝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

揭秘:后人为啥说康熙皇帝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58 更新时间:2024/1/8 1:40:47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于是,“宁杀三千,不放一个”就成为中国皇帝最执著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

靠不住的康熙

十多年前,我的朋友张宏杰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吴三桂的长散《无处收留》,我十分喜欢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宏杰将康熙与吴三桂的冲突归结为二者道德原则的冲突,他说:“一条噬咬旧主来取悦新人的狗,能让人放心吗?一个没有任何道德原则的人,可以为功,更可以为祸。”

相比之下,“康熙皇帝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到了康熙这一代,爱新觉罗家族才真正弄明白了儒臣所说的天理人欲和世道人心的关系。出于内心的道德信条,他不能对吴三桂当初的投奔抱理解态度,对于吴三桂为大清天下立下的汗马功劳,他也不存欣赏之意。对这位爷的卖主求荣,他更是觉得无法接受。对这位功高权重的汉人王爷,他心底只有鄙薄、厌恶,还有深深的猜疑和不安。”

精辟,深刻,却不完全。

因为宏杰兄高估了康熙大帝的道德信条,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康熙也并非一个道德的完人,相反,他同样是一个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行家里手。

王辅臣本来是康熙派到甘肃去平叛吴三桂造反的,他却因受到陕西经略莫洛欺压,逼他陷入死地,造成部队哗变,愤而叛清,莫洛军营发起突然袭击,莫洛被流弹打死。从平叛到反叛,王辅臣命运的戏剧性转折让康熙百思不解,急忙召见王辅臣的儿子、大理寺少卿王继贞,劈头一句话就是:“你父亲反了!”

王辅臣是骁将,他的反叛,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战略上,都给朝廷极大的打击。康熙忧心忡忡地对大学士们说:“今王辅臣兵叛,人心震动,丑类乘机窃发,亦未可定。” 康熙不幸言中了,王辅臣的反叛,在陕甘引起连锁反应,绝大多数地方将领都加入到反叛的行列。陕西是战略要地,叛军向南可与四川叛军会合,向北可挺进中原,长驱直入帝都,而当时的清军正云集在荆州,准备堵住吴三桂这股洪水,北京城虚空,大清王朝已命悬一线。

朝廷实在没有力量再去对付王辅臣了,只能派了一些蒙古兵前往陕西征剿,天寒马瘦,数千蒙古骑兵集结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整装出发。但康熙深知,对王辅臣安抚为上,频频摇动橄榄枝,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不仅派人前往王辅臣营中,让他传达皇帝的旨意,甚至把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都派了过去,临行来还叮嘱他:“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贞,决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大概是经略莫洛不善于调解和抚慰,才有平凉兵哗变,胁迫你父不得不从叛。你马上就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无罪,杀经略莫洛,罪在众人。你父应竭力约束部下,破贼立功,朕赦免一切罪过,决不食言!”

送走了王继贞,康熙的心里还是忐忑不定。他在昭仁殿里徘徊苦思,然后走到紫檀长案前,提笔给王辅贞写了一封信:

去冬吴逆叛变,所在人心怀疑观望,实在不少。你独首创忠义,揭举逆札,擒捕逆使,差遣你子王继贞驰奏。朕召见你子,当面询问情况,愈知你忠诚纯正笃厚,果然不负朕,知疾风劲草,于此一现!其后,你奏请进京觐见,面陈方略。联以你一向忠诚,深为倚信,而且边疆要地,正需你弹压,因此未让你来京。经略莫洛奏请率你入蜀。朕以为你与莫洛和衷共济,彼此毫无嫌疑,故命你同往再建功勋。直到此次兵变之后,面询你子,始知莫洛对你心怀私隙,颇有猜嫌,致有今日之事。这是朕知人不明,使你变遭意外,不能申诉忠贞,责任在于朕,你有何罪!朕对于你,“谊则君臣,情同父子”,任信出自内心,恩重于河山。以朕如此眷眷于你,知你必不负朕啊!至于你所属官兵,被调进川,征戍困苦,行役艰辛,朕亦悉知。

今事变起于仓促,实出于不得已。朕惟有加以矜恤,并无谴责。刚刚发下谕旨,令陕西督抚,招徕安排,并已遣还你子,代为传达朕意。惟恐你还犹豫,因之再特颁发一专敕,你果真不忘累朝恩眷,不负你平日的忠贞,幡然悔悟,收拢所属官兵,各归营伍,即令你率领,仍回平凉,原任职不变。已往之事,一概从宽赦免。或许经略莫洛,别有变故,亦系兵卒一时激愤所致,朕并不追究。朕推心置腹,决不食言。你切勿心存疑虑畏惧,幸负朕笃念旧勋之意。

这封信声情并茂,王辅臣的骨头再硬,当然抵御不了皇帝的催泪攻势,史书记载,皇帝敕书一到,王辅臣就率领众将“恭设香案,跪听宣读”,向北京的方向,长哭不已。

几经周折之后,王辅臣决定归降大清。这一捷报飞报北京,康熙脸上立刻露出喜悦之色,宣布将王辅臣官复原职,加太子太保,提升为“靖冠将军”,命他“立功赎罪”,部下将吏也一律赦免。

然而,康熙最终还是食言了,吴三桂死后,康熙并没有忘记对王辅臣秋后算账,康熙二十年盛夏,正当清军如潮水般把昆明城团团包围的时刻,王辅臣突然接到康熙的诏书,命他入京“陛见”,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时候到了,从汉中抵达西安后,与部下饮酒,饮至夜半,老泪纵横地说:“朝廷蓄怒已深,岂肯饶我!大丈夫与其骈首僇于刑场,何如自己死去!可用刀自刎、自绳自缢、用药毒死,都会留下痕迹,将连累经略图海,还连累总督、巡抚和你们。我已想好,待我喝得极醉,不省人事,你们捆住我手脚,用一张纸蒙着我的脸,再用冷水噀之便立死,跟病死的完全一样。你们就以‘痰厥暴死’报告,可保无事。” 听了他的话,部下们痛哭失声,劝说他不要自寻死路,王辅臣大怒,要拔剑自刎,部下只能依计行事,在他醉后,把一层一层的白纸沾湿,敷在他的脸上,看着那薄薄的纸页如同青蛙的肚皮一样起伏鼓荡,直到它一点点沉落下来,王辅臣的脸上,风平浪静。

王辅臣不露痕迹地死了,朝廷只能既往不咎。他以这样不露痕迹的“病死”假象蒙蔽了康熙,使他逃过了斩首,也保全了自己的全家和部下不被抄斩,但其他降清将领就没有他幸运了。

康熙“赦免一切罪过,决不食言”的庄严许诺言犹在耳,转眼就是一场残酷的血洗,康熙的道德信条,显然也是牢不住的。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于是,“宁杀三千,不放一个”就成为中国皇帝最执著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

标签: 康熙

更多文章

  • 揭秘:慈禧临死说了什么话使整个大清朝震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慈禧

    1908年,11月15日。凌晨时分。慈禧像往常一样,起床,即所谓“请驾”。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终日忙碌于料理光绪帝的后事,没能多加休息,很晚才休息。不知为何,慈禧太后的气色非但未有损,反而越发的好了。起床后,便到了梳洗时间。宫门外,专门伺候的太监早已静候多时,譬如,专管梳头的太监。因为慈禧太后特别

  • 一代女皇武则天挑选男宠的特殊条件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

    在古代,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招妻纳妾,可以堂而皇之地招嫔纳妃;而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女人只能与其他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女人共同分享一个男人,能不能分得一杯羹还两说。究其本质,还是一个“权”字。 男人打盹的时候,女人偶尔也会掌权,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在传统观念下因长期压制生理需

  • 明朝官员工资解密:清官海瑞连两斤肉都买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海瑞,清官,明朝,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后世几乎所有研究明史的人都有类似的观点:明代官员很穷,贪污是低薪制导致的,穷是“当贪官的理由”。事实上,明代的俸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定下来的,后来成为有明一代的定例。朱元璋在制定工资标准的时

  • 光绪欲变法挽救清朝却没成功?是慈禧阻拦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光绪,慈禧

    “大部制”虽然是近年来见诸报端、电视等媒体的最引人瞩目的名词,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的光绪年间,就曾经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部制”改革。然而,这却是一场令人遗憾的有始无终的改革。最近,有关媒体披露了这场“大部制”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半途而废的惨痛教训。1906年,清王朝宣布“预备立宪”,精简机构,改

  • 揭秘: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到一朝皇帝的奋斗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今人言及这位声名赫赫的皇帝,往往和“骇人听闻”四字成语联系起来,人们总是指斥他诛杀功臣的千古凶暴和个人性格方面的阴鸷沉猜。确实,这位明朝的太祖爷以酷治国,尽揽朝中所有大权于己手,建立锦衣卫皇家特务组织,禁锢百姓思想。为了诛除功臣,他机关算尽,大肆罗织,戕害无数无辜人命。在朱元璋时代,帝王皇权

  • 人物刘邦之揭秘 古今罕见的欢乐英雄"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著名的道德污点,广为后人诟病。在彭城——睢水之战惨败溃逃之后,他预感到项羽可能对自己的家人下手,所以先回了一趟老家沛县,在路上刚好遇到了儿子孝惠、女儿鲁元,急忙让两个孩子上车一起逃亡。这时,项羽派出的骑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刘邦急于逃命,生怕车载过重影响速度,竟然将自己的儿女推落于车下

  • 贾谊故居在什么地方 贾谊治安策思想内涵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贾谊

    贾谊故居贾谊的故居最开始建造的时间是西汉汉文帝统治期间,是贾谊在长沙出任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时所住的地方。贾谊故居现在的遗址是长沙市太平街(现在的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的地方),因为贾谊曾经做过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所以这里保留了他的故居。过去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贾谊故居屡次被毁坏又屡次重建,但是故居的位置

  • 揭秘汉武帝刘彻:制造无上权威的三大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彻

    一、气吞万里的伟丈夫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自战国以来,匈奴的侵犯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几名公主和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送东西他们收下,送公主他们留下,但只要机

  • 扶苏和蒙恬关系如何? 大秦名公子扶苏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扶苏,蒙恬

    扶苏蒙恬蒙恬是嬴政手下的大将,当时的秦国,有着两大将军,一个是王翦,一个是蒙恬,两人都为大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翦的年龄比蒙恬要大很多,所以他的功绩多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蒙恬的主要功绩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在中原大地所向披靡,但是却苦于西北匈奴的骚扰。为了国家能够安定的发

  • 子贡外交: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改变整个战国形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子贡,勾践

    弱国无外交,弱小的国家没有绝对话语权,除了像朝鲜一样耍流氓搞的自己认为有点影响力,弱国从古至今都是很少争取到核心利益的。就像我和大佬们出去吃饭,轮的到我瞎BB了?弱小的国家没有资格和本钱谈外交。这在战争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很简单,外交成功是要看双方地位是否平等,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你手上有多少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