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分别是:潘安,宋玉,卫玠,兰陵王。四大美男要不是就是才华横溢,要不就是文武双全,总之不仅长的帅,还有本事。有句话说:才比宋玉,貌似潘安,来形容宋玉的才华和潘安的美貌。宋玉是先秦楚国顷襄王时期著名的词赋家,文采和口才都了得,很得楚王的喜欢。“登徒浪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宋玉的手笔。
潘安其实是以才华问世的,只是跟错了人,贾南风倒台了,他也跟着遭殃。他的相貌更是俊美,只要他出门,那些花痴少女为了能看一眼潘安,争先恐后的往潘安那边跑,把大街都给堵了,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她们还不停的给他车上丢水果蔬菜之类的,搞得潘安很是苦恼,长的帅也不是我的错啊!兰陵王是北齐王室最有出息的后生,因为立了大功很有威望,遭到皇帝猜忌,最后被皇帝一杯毒酒结束人生。当年就是因为长的太帅了,经常被敌人小看,干脆就带着面目狰狞的面具身先士卒,杀得敌人胆寒。兰陵王最有名还是“兰陵王入阵图”,带着五百士兵冲入敌阵救主,得胜回朝后深得皇帝叔叔的喜爱。
卫玠跟他们三位有不同之处,潘安和宋玉主要是有才气,兰陵王是出身高贵,更是有军事能力。卫玠的出身也是不俗,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卫瓘,卫瓘是司马氏的重臣,心腹。当年就是他除掉邓艾父子的,不仅深得司马昭的重用,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官至太保兼太子太傅,算是出身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大族说了算的时代,更是清谈,玄学之风盛行。卫玠就是生活在这种背景下。
卫玠从小就天赋异禀,五六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跟实际年龄不符的能力,他祖父卫瓘就说这孩子将来与众不同,只是我年纪大了,可能看不到他成才的一天。卫玠年少的时候坐羊车去大街上,被人围堵,因为长的太漂亮了,跟个玉人似的。他舅舅骠骑将军王济长的英俊威武,也是个美男子,每次见到卫玠都叹息说珠玉在旁,自己就黯淡失色了,卫玠走到哪里都是光彩照人。魏晋时期长的漂亮的男人是很吃香的,尤其是皮肤白皙的美男子。这都是大才子曹植和何晏带的头,曹植每次洗完澡都要擦粉,还服用五石散,这是当时上层社会的风气,都是曹植带的头。而何晏是最出色的代表,皮肤白皙。本来曹丕不相信他有这么白,为了揭穿何晏,就试探了一次,大热天请何晏吃火锅,吃的汗流浃背,使劲擦汗,本来以为擦了粉会露馅,结果还是一样白,曹丕相信了何晏是天然的皮肤白皙,后来大家拿卫玠跟何晏比较,甚至超过何晏。
卫玠长大后好谈玄理,但是从小身体不好,他母亲王夫人就经常劝他不让多说话。要是家里有喜事,亲朋好友请他说上几句,他只要一开口就能说到精妙之处,让人赞服。当时琅邪人王澄素有名望,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为此当时的人说:“卫玠谈道,王澄倾倒。”王澄与王玄、王济都有盛名,都在卫玠之下。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王氏是当时第一家族也不为过,“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王家,王家的当家人王导对东晋有天大的功劳,司马睿称他为尚父,让王导跟他一起坐龙椅。卫玠的岳父乐广天下闻名,乐广是当时的尚书令。评论的人认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玄学就是点评和讨论老子和庄子的庄老学说,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就是对道的悟,只是太深奥了。看看谁理解的透彻,越透彻越受人尊重,魏晋时期是非常流行玄学的,卫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卫玠少年成名,朝廷曾多次征召卫玠入朝为官,卫玠都拒绝不愿为官。过了很久才担任太傅西阁祭酒、太子洗马。由于八王混战,天下大乱,周边少数民族趁中原内斗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趁机入侵,就是史书记载的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北方氏族衣冠南渡。卫玠也准备迁往南方,他母亲王夫人担心卫玠哥哥的安全,因为哥哥卫璪担任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奉晋怀帝司马炽。卫玠以宗族和门户大义劝说母亲,又跟哥哥细说君臣道义,希望兄长好自为之。最后道别兄长护送母亲到达江夏,也就是现在的武汉。
由于卫玠的妻子乐氏很早就去世了,征南将军山简一直很看重卫玠,就将女儿嫁给卫玠做继妻,接着又来到豫章,就是现在的南昌。大将军王敦在豫章镇守,他的长史谢鲲对卫玠早有耳闻,今日得以结识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王敦对谢鲲说:“过去王弼在朝中的谈吐像金声,此人在江表的言论如玉振,精微言论,断绝了又续接。没想到永嘉末年,又听到正始年间的声音,何晏如果还在,一定倾倒。”王弼是出名的清谈家,何晏更是清谈祖师级别的人物。王敦虽然对卫玠很尊重,但是卫玠认为王敦性格虽然豪爽,但是很孤傲,将来可能不甘心做人臣,要谋反。于是想办法离开豫章来到京城建邺,东晋的国都是建邺,就是现在的南京。
卫玠到了建邺同样引起轰动,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看他的人人山人海。《世说新语》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这就是成语“看杀卫玠”的出处,当时的粉丝们有多么的狂热。卫玠于永嘉六年(312年)病逝,死时才二十七岁。有人说他是被看死的,也有说是累死的。卫玠从小就身体不好,加上旅途劳顿,积劳成疾。他从永嘉四年到六年,才一两年的时候从洛阳南渡江夏在转到建邺,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舟车劳顿,那时候的交通一天就只能走个几十里路。卫玠的名气那么大,每到一处都有仰慕者,都会热情招待,这一来一回从洛阳到建邺一两年是很正常的。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悟不透玄学奥妙,心里郁闷导致身体越来越不好。因为在卫玠年少时就问过乐广关于做梦的问题,直到乐广给出满意的答复心里才释然。卫玠死后葬于豫章,后来改葬建邺。
卫玠改葬建邺应该是士人们申请的,因为他名气大,深得天下名士的敬重。丞相王导就说过,卫洗马天下名士,受海内敬仰,应该改葬在京城。卫玠死时谢鲲哭的非常悲伤,别人问他为什么哭成这样,他说国家栋梁断了,所以悲伤。后来士人在一起清谈天下名士时,最后认为最早的前辈是何晏,王弼,后来中兴名士当属王承和卫玠。卫玠只活了二十七岁,要是活到寿终正寝的话,那名气得多大。
后人对卫玠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看杀卫玠。其实卫玠在当时绝对是一流人物,他不是政治家,却深受国家大臣和天下名人敬仰。这得益于当时盛行清谈和玄学的社会风气,当时上层社会都以此为荣,卫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深得上流社会士人的敬仰,换句话说,卫玠的名气比天王巨星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