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历史上两次“唇亡齿寒”,最后结果怎么样?

宋朝历史上两次“唇亡齿寒”,最后结果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600 更新时间:2023/12/29 15:40:11

“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

当年,晋献公国借路伐虢国,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虞、虢两国,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如唇亡,齿必寒。但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劝告,最终晋国在灭了虢国以后,也把虞国给灭了。

在后来的历史上,“唇亡齿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仅在宋朝时期,就发生过至少两次:一次是北宋的“联金灭辽”,导致北宋也在随后被金所灭;另外一次则是南宋的“联蒙灭金”,结果金亡后,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辙。

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宋金战争最后2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南宋的选择其实与北宋有本质区别,看似违背“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明智的。

一、宋朝历史上的两次“唇亡齿寒”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俘,一个曾经锦绣繁华的王朝就此终结,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之所以被金国轻松所灭,除了其自身腐朽没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那就是宋徽宗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选择了“联金灭辽” 的昏招。

在此以前,宋辽之间已近百年无战事,维持着和平友好关系,然而宋徽宗好大喜功,竟想通过金国的力量消灭辽国,以重金买收中原故土——“燕云十六州”。

对金国来说,一个外强中干的辽国倒下了,暴露在他们眼前的却是更加臃肿无力的宋国。

丛林法则讲究弱肉强食,此时金国不撕毁合约南下攻宋,更待何时?

而反之,如果宋徽宗当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支持辽国抵御金国,或许不一定能阻止两国相继覆灭的悲剧发生,但起码能延缓整个历史进程。

历史没有假如,但却可以重演。在将近一百年后,作为北宋延续的南宋,一样面临着这样一个生死抉择:

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以后,开始了南下灭金战争,并且如当年的女真人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南宋既可以选择“联蒙灭金”,也可以选择“联金抗蒙”。

对于第一种选择,有“联金灭辽”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金国一旦灭亡,蒙古的下一步动作肯定是灭宋;如果“联金抗蒙”,或许两国还有生存的可能。

而南宋的最终选择,仍然是“联蒙灭金”。历史的走向也与上次几乎完全一样,在金国灭亡后,蒙古撕毁合约,南侵攻灭南宋。

虽然从结果上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都造成了“唇亡齿寒”的局面,也最终演变出相似的历史结局。但从过程中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又是大不相同的。与北宋的昏招迭出相比,南宋的选择是明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回溯宋金战争的最后20年,并详细分析之。

二、金国的“国土补偿”战略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以后,就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发起南下灭金的战争了。

而此时的中原,宋金之间也刚刚经历了一番血战的洗礼。

公元1206年,南宋发起了“开禧北伐”,从四川、荆襄和江淮三路对金国发起了全面进攻。

结果,金国采取避其锋芒、后发制人的战略,在宋军进攻不利之时,发起了全线反攻。

最终,“开禧北伐”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宋金之间签订和议:

“南宋皇帝称金国皇帝为伯父,岁币银绢各三十万 ,又以三百万缗钱赎回淮、陕两地。”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金国占据中原已近百年,女真族汉化程度也非常之高,他们的铁骑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在战力方面,金军依然能保持对宋军的优势。

但这也造成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金国人一直将南宋视为自己的大敌,而对蒙军掉以轻心、疏于防范,导致了“后院起火”。

当蒙古人真正大举南下后,女真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路溃败。

公元1211年,蒙古人在野狐岭、会河川大败金军,数十万女真精锐部队付之一炬,金国因此丧失了与蒙军野战争锋的能力。

慑于蒙古人的强大战力,金宣宗不得不迁都开封,放弃了金中都以及北方大片土地。

而随着蒙军进一步南下,原来金国占据的两河、山东等地也相继丢失。

到了1216年,金国皇帝的实际控制区仅剩下了河南一隅之地。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南宋也趁金国势微,中断了“岁币”,金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此时,金国内部就如何处理与南宋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结果,主战派一方战胜了主和派,而他们的主张是:被蒙古人夺走的土地,要从南宋身上抢回来,以此来增加金国的战略纵深。

金国不思抵御蒙古人,收复失地,反而整军备武,南下侵宋。不得不说,正因为几十年以来南宋备受金国欺负,金国人才会有这种“神逻辑”。

公元1217年,金国以南宋断绝了岁币为由,大举进攻南宋荆襄地区。

他们的用意也非常明显:攻取荆襄,一方面可以化解南宋对开封的威胁,另一方面则割裂南宋川蜀、两淮战区之间的联系,方便下一步逐个击破。

可是,自认为南宋软弱可欺的金国人,这回碰到了一个硬钉子,他就是负责荆襄战区防务的京湖制置使赵方。

赵方一方面根据荆襄地区的地理特点,依山恃水,打造了具有战略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另一方面,他还提拔重用了扈再兴、孟宗政、孟珙等将领,他们在随后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珙,这位被誉为13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的军事家,其功绩可与岳飞比肩,不仅亲手攻灭金国,还在后来以一己之力独抗蒙古,是为南宋续命几十年的擎天一柱。

在赵方等人的积极防御下,金军两次侵宋均告失败。而与此同时,蒙军也在多路南下,开封岌岌可危。

在此情况下,金国决定与南宋议和,专心于蒙古的战事。

然而,南宋在经历了两次胜利后,决定与金国斗争到底,史载:“开封治中吕子羽等以国书议和于宋,宋人不受。”(《金史》)

一直将南宋视为附庸的金宣宗大怒,于是再次下诏攻宋。公元1219年,20万金军再次南下,进攻荆襄地区。而南宋凭借着赵方、扈再兴、孟宗政等人出色发挥,再次战而胜之。

眼看荆襄这块“硬骨头”实在难以下咽,公元1220年,金军又进攻淮西,结果在多路宋军的围攻下,又以败北收场。

金国本来想把被蒙古人夺走的土地,从南宋人手里抢回来,没想到却多次损兵折将,一无所得。

三、金国的“借道入蜀”战略

金军不断在南宋折戟沉沙的同时,蒙古人也在北方不断深入金国腹地,金宣宗采取的策略是:将所有精锐主力集中于河南地区,依靠着一些关隘、天险作为屏障,做困兽之斗。

这个时期的蒙军,虽然野战水平一流,却缺乏攻坚能力。于是,铁木真在去世以前,就制定出了从南宋“借道”,迂回包抄开封的策略: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雠,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

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元史》)

铁木真想利用宋金之间的世仇,从南宋借道,攻取唐州、邓州等地,然后直捣开封。如此,金国就会从潼关撤离主力去防守开封,因而顾此失彼,人马疲惫,则金军可破。

不过,铁木真显然是低估了南宋的气节,南宋对此提议断然拒绝。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蒙军强行借道,他们攻占南宋在川北的重镇沔州,顺利东进,成功绕过了金军重兵把手的潼关,进入河南地区。

在随后的“三峰山之战”中,蒙军将前来迎战的金军主力全歼。

眼看大势已去的金哀宗,不得不遣使向南宋求救:

“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金史》)

金哀宗这段话说得十分清楚:蒙古灭国40,攻灭西夏以后再攻金国,而如果金国亡了,下一个就是宋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南宋还不明白?

然而,这个时候的情势,与北宋末年已大不相同:

第一,宋金乃世仇,南宋皇帝面临国仇家恨,很难背离天理民意,与金国合作;

第二,此时金军已经丧失了全部主力和绝大部分国土,已是大势已去,南宋与之合作已无必要;

第三,在面临蒙古南侵的情况下,金国不思全力防御,反而进攻南宋,这也让南宋再无可能与金国联合。

于是,南宋断然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

公元1232年,蒙军围攻开封。第二年,金哀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弃城逃往最后的根据地蔡州。

蔡州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为了不坐以待毙,金哀宗又想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国土补偿”战略,即攻取南宋的川蜀地区,依托当地的天险,继续抵抗蒙古。

因为目标在川蜀,这也叫“借道入蜀”战略,而金哀宗所倚重的,是金将武仙七拼八揍起来的十余万残兵败将。

结果,孟珙率军将武仙击溃,金军还没踏入川蜀就已经全军覆没。

金哀宗“借道入蜀”战略的失败,不仅标志着金国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野战力量,只能选择在蔡州坐以待毙,而且,宋蒙两家也开始联手,合力攻击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

公元1233年十月,孟珙率兵两万,与蒙军合围蔡州。公元1234年正月,在宋蒙联军围城三个月之后,蔡州陷落。金哀宗自尽,其遗骨被宋蒙两家平分,金国灭亡。

南宋参与了灭金最后一战,洗刷了百年“靖康之耻”,也实现了南宋历代君王灭金的夙愿。

然而,取代金国的,是更具威胁的蒙古人。宋蒙之战,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结语:南宋选择拒绝“联金抗蒙”,是在金国首先发动不义战争的情况下做出的正义选择。

而且,当时金国灭亡已成定局,南宋选择“联蒙灭金”,还能瓜分一部分胜利果实,为接下来的宋蒙之战拓宽战略纵深。

另外,从情感上讲,南宋坚决选择灭金,也是抱国耻家仇,提升国内士气的需要。

所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南宋这个不顾“唇亡齿寒”而做出的选择,是明智的。

标签: 宋朝农民起义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的万贵妃恃宠而骄,最后下场怎么样?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万贵妃,明朝,野史秘闻

    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出现了一名皇帝,由于他小时候的经历比较坎坷,导致性格比较懦弱一些。在成功登上皇帝位置之后,由自己的一个贵妃,掌握了后宫实际的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其实这个人就是朱见深,由于他在小时候由一位姓万的宫女陪伴长大。所以在自己当上皇帝之后,也是将这个宫女直接册封为贵妃。但是这名贵妃评

  • 曹休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还有一个原因值得注意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休,三国,风云人物

    曹丕曾经想要征讨孙权,任命曹休为征东大将军,都统张辽等二十余支部队,在洞浦地区取胜(上天助曹休),虽然在局部地区取胜,但是其他路的队友并没有获得任何进展,甚至连连败退。曹休虽然取胜,但魏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曹丕决定撤军,封曹休为扬州牧。曹叡即位后,封曹休为长平侯。趁着魏国皇帝更替之时,吴国派遣审德屯

  •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清朝朝廷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朝廷规定,地方七品县令收入在一千两左右。而同级别的京官。还不到一百两。这个规定一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改变。而京城社会名流多,交际也多。很多官员不贪污,在京城根本没有办法混下去。大多数京官都想着法子捞钱,有的甚至想方设法,想要去外放做地方官。因为地方官权力大,捞钱的法子更

  • 刘备徐州被吕布抢了,如此受辱为何刘备却能忍住?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陈宫,战史风云

    在三国演义里,吕布于定陶被曹操打败后,本打算收拢残兵败将,再跟曹军一决高下。吕布兵力本来就不如曹操,刚吃来败仗士气低落,就算硬冲过去也肯定没啥好果子。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很容易的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不仅脸色会变得非常不好,连大脑都会失去理智,干出一些看起来很愚蠢的事情来。 谋士陈宫看吕布这么冲动,赶

  • 战国时期为什么第一个灭亡的会是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国,春秋,历史解密

    在载中晋国灭亡之后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而在晋国灭亡随后魏国,赵国,韩国就把晋国领土一分为三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最强大的国家了然后晋国被一分为三之后魏国独大一方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另一个强大国家,然而在分配领土的时候晋魏国的处境是十分的危险的所在的位置不可以出现任何差错这也导致了魏国被灭的速度

  • 古代女子进后宫,用什么方法验证清白?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在古时候,古人非常注重女子的清白,特别是对于一些要进宫的女子,每一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可以步入王宫。针对一部分要进宫选拔的女子,那个时候的人用智慧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根本不需要任何工具辅助,看了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那个时候,不管是来自于皇亲国戚家的女儿,还是一些民间老百姓的闺女,在进宫之

  • 沁水公主是什么样的人?古代的冷面美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沁水公主,汉朝,风云人物

    东汉沁水公主,名刘致,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女儿,传说沁水公主是历史上少见的冷面美人,一生都难有笑容,比周幽王的褒姒更不喜欢笑。关于这名高冷公主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每一处都特别有意思。先来说一说沁水公主被欺负的事情,来刺激一下大家的保护欲。话说那是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刘炟和沁水公主都是汉明帝的子女,汉明

  • 刘备的集团内部纷争不断,那曹魏与东吴又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刘备的集团内部纷争不断,这样的记载在三国史官史上比比皆是——今天只说官史不讲三国演义。作为刘备的老班子,张飞应该有一个很高的位置,但是很多人没有给张飞任何面子。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张飞到刘巴家探亲(尝八秀),刘巴甚至不跟他说话(不说话),诸葛亮想劝说也不好用,所以被刘巴拒绝了,回去说:“大丈夫处世

  • 唐灭东突厥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唐灭东突厥之战是大唐与突厥战争中的一次作战,发生在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是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以唐军获胜,东突厥灭亡告终。经过此战,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称号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背景东突厥崛起自隋朝开皇三年突厥汗国分裂之

  • 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骠骑大将军,西汉,历史解密

    提到霍去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不论是在各种各样的影视题材中,还是在历史书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和描写都不少。霍去病生于汉朝时期,戎马一生,是西汉著名的将领,敌人闻其名无不心惊胆颤。那么,今天就让肥仔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将军的雄伟战绩。霍去病一生都投入于国家的各种战役之中,为国家的和平安定,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