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历朝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身份最低贱,理由是他曾经要过饭,已经穷到不能再穷的份儿上了。
不过,和五代时期的后汉高祖刘知远比起来,朱元璋的地位还是要高出那么一点点的。因为刘知远的出身是“赘婿”。
赘婿就是倒插门的女婿。关于这一点,史书有明确的记载。《资治通鉴·后晋纪·高祖天福六年》中明文记载: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
这意思就是说,刘知远落魄的时候,曾经在太原给一户姓李的人家当过倒插门的女婿。
那倒插门的女婿为什么连叫花子的地位都不如呢?
因为这是历史形成的呀!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这意思就是说,秦始皇那时候,赘婿就如同劳改犯一样,随时都可以拉出去充军发配。
在汉朝,赘婿是被列入“七科谪”之内的,也是随时可以去充军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秦汉时期的赘婿实际上就属于奴隶,奴隶还能有什么社会地位?还不是像牛马一样被人随意驱使?
汉朝以后,赘婿的地位变得改善了一些。但是得到改善主要还是高官贵族家的赘婿,普通老百姓家的赘婿还是照样当牛做马,倍受欺压。
上个世纪的时候,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发现很多地方的赘婿还是跟奴隶一样,每日里辛苦劳作,却难得温饱。而即便是今天,在一些农村的地方,上门女婿也是让人瞧不起的。
在刘知远所生活的五代时期,当时的南唐还曾经明确规定将赘婿拉出来服苦役呢。
因此,公元十世纪的倒插门女婿刘知远肯定是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的地位比朱元璋还要低一些。朱元璋虽然以化缘的名义四处讨饭,但他至少还有人身自由,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刘知远不行,他在老婆家里,肯定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老婆和他的感情到底如何这不好说,但是老丈人和丈母娘肯定对他没有好脸色。
史书记载:“帝(刘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意思是说刘知远身体虚弱,不爱玩耍,也不爱说话。这显然都是他做奴隶留下的职业病。他身体虚弱显然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造成的。他不玩耍当然不是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实际上他是个文盲,不玩耍只能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玩耍的权利,做奴隶的玩耍什么?不爱说话也不是因为刘知远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而是根本就没有他说话的份儿。他在家里就是一头能听懂人话的牲口,每天都默默地劳作不休,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二)
不过,刘知远要感谢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他所处的那个乱世给了他翻身奴隶把歌唱的机会。残酷的战争吞噬了大量的生命,全国各地的军阀都需要青壮年男子来填充自己的军队。刘知远作为一个卑贱的奴隶,同时又是壮年男子,自然在被征召之列。于是,刘知远就成为了割据北方的李克用家族军队的一员,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手下当兵。
在这支军队里,刘知远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那便是石敬瑭。
石敬瑭当时是李嗣源手下的将领,是刘知远的顶头上司。在一次战斗中,石敬瑭的部队被击败,狼狈逃窜。石敬瑭本人的战马也被打死了,身上的铠甲也被打得脱落了下来,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
在这关键的时刻,刘知远冲了出来。他把自己的战马送给了石敬瑭,又捡起石敬瑭掉在地上的铠甲披在自己身上,转过身勇敢地为石敬瑭断后。石敬瑭这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因此,石敬瑭对刘知远是感激不尽。要知道,在五代十国那么一个充满了背叛与出卖、阴谋与冷酷的可怕年代里,遇到一个愿意诚心诚意帮助你,为你敢于豁出命去的朋友,那该有多么的不容易啊!那种机会简直比发现一个金矿的概率还要小得多。
于是,石敬瑭从此就拿刘知远当自己的亲信看待,一开始让他当自己的牙门都校,随着石敬瑭在后唐王朝内的地位不断提升,刘知远也水涨船高,跟着平步青云。
公元936年,已经成为后唐王朝大军阀的石敬瑭与唐废帝李从珂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石敬瑭为了获得援助,不惜卖国求荣,投靠契丹,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还认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从而得到了契丹出兵支持,推翻了后唐,建立起了后晋,当上了儿皇帝。
在石敬瑭向着契丹输诚纳款的时候,刘知远曾经劝过石敬瑭:“称臣也就罢了,做儿子太过分了。再者多送给他们一些金帛就可以了,何必割地呢?”
但是石敬瑭已经鬼迷心窍,根本就听不进刘知远的劝告,还是一门心思地去当儿子。
刘知远对此没有再表示什么,只是默默地继续为石敬瑭做事。他在石敬瑭的手下一路被提拔,渐渐地也成为了一方诸侯。
(三)
公元942年,儿皇帝石敬瑭一命呜呼,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继位后,辈分自然比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又矮了一层,得管他叫爷爷了。石重贵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和契丹撕破了脸皮。契丹派大军南下征伐后晋。石重贵自然要动员全国的兵力抗击。此时的刘知远已经官居检校太师、中书令的高位,不过他的基本地盘还是在山西一带,因此,刘知远的部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山西一带作战。
他在山西多次击败来犯的契丹军队,但是却没有主动出兵配合中原地带的晋军作战。
很显然,外表憨厚朴实的刘知远此时已经有了小心眼了。
五代时期是一个充满了背叛与阴谋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场漩涡之中。五代时期的军人都特别喜欢改朝换代,因为一旦改朝换代,军人们就会纷纷得到提拔与封赏,改朝换代越是频繁,大家就越是财运亨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知远想不谋反都不行,不谋反,他就会被自己的下属给反噬掉。
志大才疏的晋出帝石重贵最终败给了契丹,结果全家都被掳往北方,提前上演了“靖康之耻”的一幕。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打算把中原划入大辽的地盘,一统天下,做中原的皇帝。
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身着汉人的龙袍,接受百官的朝贺,打算从此开始成为中原的皇帝。
然而,耶律德光压根儿就不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他把契丹人在草原上的那一套搬到中原,派兵到处“打草谷”,也就是四处掳掠抢劫。结果中原百姓被迫群起反抗,烽烟四起。
此时,后晋的皇帝石重贵已经带着全家老少“北狩”,去东北玩泥巴了,坐在东京汴梁城里的耶律德光根本就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承认,历史出现了罕见的空档期。金灿灿的皇冠此时高悬在了半空中,就看它有幸落在谁的脑袋上了。
最终是刘知远捡到了这个大便宜。
(四)
耶律德光刚刚在汴梁登基的时候,刘知远也曾经派亲信王峻去朝贺,表示归顺。耶律德光一高兴,赐给了刘知远一根龙头拐杖,把他也认作了自己的干儿子——看来耶律德光有给人当爹的癖好。
对于刘知远来说,奴隶尚且做得,如今多一个比自己小八岁的爹倒也不算什么。然而,从汴京回来的王峻对刘知远说:契丹人在中原胡搞乱搞,肯定不会真正获得天下。主公啊,现在咱们的机会到了!
听了王峻的话,刘知远的心里忽地一亮:啊哟,我也能做皇帝了!
正在这时,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等人来信,集体劝说刘知远称帝。因为刘知远现在在整个中原地位最高,名声最响,实力也最强。他不接班当皇帝让谁来啊?
刘知远那颗小心脏显然是扑通扑通地颤抖了起来。不过,他还要把姿态做足。在手下的将领们接连三次上表劝进之后,他才故作扭捏之态,在太原宣布登基称帝。国号后汉。
刘知远把自己的新朝命名为“汉”,一来是表明自己这是汉人的朝廷,可以让天下人归心;二来他以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自诩,表示自己根红苗正。
其实,刘知远是沙陀族人,跟刘邦刘秀刘备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不过,打不着他也要硬贴,他硬说自己的太爷爷刘湍是汉明帝刘庄第八个儿子刘昞的后裔,就这么着跟刘邦家族认了亲。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不叫刘知远了,叫刘暠(发音为“搞”,光辉灿烂之意)。为什么要改名呢?因为过去人们对于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他本名“知远”,这两个字太常用了,避讳起来太麻烦。于是刘知远就给自己改了个名字,用个罕见字,这就算是他对百姓施行的“德政”了。
刘知远建国之后,很快就是形势一片大好。中原各地原属于后晋的那些大小军阀们都纷纷宣布归顺后汉,拥戴刘知远。而中原的百姓知道汉人又有了新的朝廷,反抗契丹统治的劲头也更足了。在契丹统治的区域内,汉人的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契丹人应接不暇,实在是难以对付了。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没有办法,只好带着抢掠来的大批金银财宝,还有降官、太监、宫女,北上返回契丹故地。刘知远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即出兵汴梁,很快就把留守的契丹人赶走,他顺利地在汴梁登基,成为了中原的新主人。
就这样,刘知远完成了从奴隶到皇帝的惊人跨越,成为了一个历史的传奇。
(五)
不过,对于刘知远来说,这幸福来得快,去得也迅速。他的屁股在龙椅上也就坐了一年的光景,阎王爷就来请他去做客了。
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身染重病,寿终正寝,传位给了儿子刘承祐。
刘承祐上台后,很快就意识到各地的军阀是自家统治的最大威胁,于是他就开始削藩,打算把军权都收归己有。然而,年仅十八岁的刘承祐政治水平太差,他既没有赵匡胤的手腕,又没有朱元璋的阴毒,虽然一开头收拾掉了几个大军头,但是很快就惹得手下重要的军阀开始造反。手握重兵的郭威起兵反抗,刘承祐最终被打败,结果丧失了性命,后汉的江山改姓郭了。
刘知远、刘承祐爷俩在皇位上总共只坐了四年而已,因此,后汉就成了中国正朔王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对于这个刘知远,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向来不高。比如《旧五代史》就认为他是“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那意思就是说,刘知远只不过机会太好,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到了脑袋而已,实际上根本就看不出他有什么当皇帝的水平。
整个五代时期,基本上就是一部武将们背主篡位的连续剧。李嗣源的部将石敬瑭篡唐,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代晋,刘知远的部将郭威又灭汉,郭威的部将赵匡胤最终取后周而代之。一帮军头们如同国外套娃一般,反复地上演着分蘖膨胀,反噬宿主的戏码,直到赵匡胤最后终结了这个恶性循环。
在这一连串的套娃之中,只有刘知远不是直接从自己的老主子手中夺取的江山。他是从契丹人那里拿回来的,其他几个人都是直接出兵把自己的主人干掉的。如此一来,刘知远就算是个厚道人了,而且以他那低到不能再低的出身,能混到这一步,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奇迹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