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界一直有种说法,后唐明宗李嗣源是被儿子李从荣起兵反叛给吓死的。这种说法也是来源于新旧五代史的记录,数百年来被大多数历史学者采纳。然而我们再去回顾史书中的这段历史,也发现了很多不合情理的细节。这些细节中疑点重重,看起来似乎是有人布了个针对李从荣的局。尤其是李嗣源得知李从荣叛乱失败被杀后的表现,竟然不是庆幸度过大劫,更像是兔死狐悲的绝望。这个表现完全不符合一个镇压了叛乱的皇帝,更像是被镇压的叛军首领。从这种矛盾之处中来看,我认为这个谋反案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李从荣是李嗣源的次子,在长子李从璟被杀后,他就是嫡长子,从法定上看是后唐储君的第一顺位。李嗣源当了皇帝后,给这个儿子封了很高的官,使其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领邺郡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后来他有加封李从荣为秦王,迁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从这些赏赐来看,李嗣源还是很看重这个儿子的,这也使得李从荣在朝中很娇纵。尽管如此朝中文武都很推崇李从荣,上书请李嗣源将他立为皇太子。李嗣源并没有答应这个要求,但也继续给李从荣加官进爵。于是李从荣又被任命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来又加封中书令,与宰相分班。
从这些官爵和权力看,李从荣虽然没有得到皇太子的名号,但已经具备了皇太子的实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李嗣源是有意让李从荣继承后唐皇帝的位置的。而李从荣的兄弟们也没有反对,李从厚、李从珂等都没有出来争权。这说明在李从荣谋反之前,他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那么他又有什么道理谋反呢?
五代史上说,因为李从荣始终没被立为太子,所以与李嗣源产生隔阂,最终起兵反叛。这道理看似合理,却完全说不过去。李从荣掌控京师事务,又有兵权,和宰相分庭抗礼,这隔阂从何谈起?李嗣源并没有继续加封其它皇子,就连最亲的宋王李从厚都留在魏州,这说明他并没有让其它皇子即位的打算。
从五代史记载看,李从荣谋反是起于他最后一次入宫看望李嗣源。书中记载,当时李嗣源病重已不能抬头,宫中嫔妃哭声不绝。李从荣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便称病不入朝,在家中和部下密谋反叛。然后李从荣带上前步卒攻打皇宫,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禀告李嗣源,声称李从荣谋反,并关闭皇宫大门。
然后孟汉琼招来马军都指挥使朱弘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李从荣兵败后逃回府中,被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李嗣源得到李从荣死讯后惊惧交加,六日后病逝。临终前他将李从荣废为庶人,招回邺都的宋王李从厚即位,这便是后唐闵宗。
这是史书上对李从荣某发的大致记载,不同的篇章和史书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并无变化。可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发现,李从荣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不太合情理。
首先,他已经是皇子中第一了,他有什么必要出兵攻打皇宫?他只需要等着李嗣源病逝,然后顺理成章的即位即可。第二,作为跟随李嗣源打了一辈子仗的儿子,对于父亲是否真的去世都分不清楚?第三,李从荣谋反案中阻止他的冯赟、朱弘昭与孟汉琼等人,正是当初推举他为皇太子的。如果李从荣真的谋反,那这些人不应该开门迎接么,为什么还关闭皇宫大门呢?第四,在谋反之后的六天里李嗣源并未公开露面,全靠几位平叛的功臣传话。也就是说,对于李嗣源在叛乱前后的态度和意见,都是这些人的一家之言。
由于有着上述疑点,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从几位枢密使的说法中我们得出,平定李从荣叛乱是李嗣源安排的,封锁皇宫和派朱弘实出兵也是李嗣源的意思。这说明李嗣源虽然病重,但还没有昏迷,还能处理政务。既然如此,那与李从荣传中记载的就矛盾了。我相信李从荣不会连病逝和病重都分不清楚,那么后面写得李从荣在府邸商议起兵的事情,就更值得商榷了。
从李从荣起兵的流层来看,他调动了不少禁军将领,派出了一千以上的禁军步卒。按照当时的军制,没有皇帝的命令是没法完成的。凭借一千步卒就要攻陷皇宫,那是天方夜谭。禁军将领不会傻到这种程度,跟着李从荣反叛送肉。
因此,这一千步卒跟着李从荣去皇宫就没有打仗的打算,否则也不会被朱弘实的五百骑兵一触即溃。如果要攻打皇宫,李从荣的权限完全可以调用数万禁军,这就不是皇城里面那点兵力能抵抗的了。所以冯赟、朱弘昭与孟汉琼声称李从荣造反的说法,完全是不可信的。
而从禁军的调动看,很明显李从荣是有皇帝诏令的,是李嗣源同意他调取一千步卒进入皇宫的。如果李嗣源真的打算除掉李从荣,大可不必这么搞,也不用钓鱼执法,只需要就地处决。反之,李嗣源这么安排就另有用意,这也正好和李从荣死后李嗣源悲痛欲绝的情况相呼应了。
整个平叛过程中也有很多地方呼应了这个情况。主要平叛出兵的是马军都指挥使朱弘实,他带了五百骑兵击溃了李从荣的步卒。这个部队不是皇宫亲卫,而是禁军之一,显然是皇宫方面提前准备好的。出兵的是朱弘实,这是枢密使朱弘昭的族弟,兵力又正好在五百人。也就是说,这明显是未经过皇帝私自调兵,五百数量正好在朱弘实的权限内。由此可见,这是两位枢密使和一位宣徽使背着李嗣源干的事情,而李从荣被他们布的局给坑害了,还被泼了造反的黑水。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李嗣源让李从荣带兵进宫的事情,他们有更大的野心。
从叛乱过程中的记录来看,很可能李嗣源是被屏蔽的消息,对外情况一无所知。当时皇宫亲卫的统领康义诚就反对出兵攻打李从荣,而他的儿子康从训正好在李从荣军中。五代史说是康义诚与李从荣交好,约定做内应,结果被孟汉琼等人阻止,没能发动。可事后康义诚也没受到追究,还官升一级成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这显然与内应之说矛盾,哪有平叛完了不处置内应,还升官的荒唐事?而康义诚又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这说明皇宫内部被朱弘昭等人完全控制,李嗣源已经成了傀儡。康义诚只能优先保护皇帝,对宫外的事情无能为力。
在其它的史料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情况,我觉得印证了李嗣源被人控制的事实。在淑妃王氏的传记中记载,她是当时李嗣源身边伺候的人。当时的宫廷被王淑妃、孟汉琼、朱弘昭、冯赟联手把持,控制了皇宫内外全部事务。王淑妃是李嗣源的宠妃,生了个儿子叫做李从益,被封为许王。
这个女人很漂亮,外号"花见羞",被后人称为五代第一美女。李嗣源晚年都是由她照顾,于是联合朱弘昭等人控制了李嗣源的起居。很显然,这个女人是要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的。但许王李从益是庶出,年龄又只有四岁,自然无法上位。所以她需要联合朱弘昭等人干掉李从荣,才能让自己儿子上位。
而许王李从益的奶妈王氏,是宫中的司衣官。她被王淑妃派到李从荣身边当卧底,打探消息。可王氏不甘寂寞,想要抱大腿,于是和李从荣勾搭成奸。她后来向后唐闵宗李从厚供述,李从荣起兵是为了保护皇帝,而不是叛乱。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从荣并未叛乱,而是奉命带一千步卒入宫护驾。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李嗣源发现自己被人控制后想要反抗,利用李从荣入宫探病的机会布置。他让李从荣带一千军队入宫护驾,替换王淑妃、朱弘昭等人的亲信。但事情泄露,朱弘昭提前埋伏了朱弘实的骑兵,一举击溃了李从荣的军队。然后他们以谋反的罪名掩盖事实,把黑水泼在李从荣身上。
由于皇宫内外信息隔绝,李嗣源无法与李从荣配合,得到消息时李从荣已经被杀。寄予最大希望的儿子被杀,李嗣源自然悲痛欲绝,估计当场就挂了。后面什么废李从荣为庶人,招李从厚入宫即位,估计都是朱弘昭等人矫诏干的事情。目的是掩人耳目,立个傀儡皇帝掌控朝政。
至于没有迎立王淑妃的儿子李从益,其实原因很简单。李从益毕竟是庶子,年仅四岁,上位必然引起争议。而且王淑妃总管后宫,李从益上位必然出现强势太后,对朱弘昭等人不利。而李从厚只有十七岁,也可以控制。并且曹太后性格软弱,不会临朝称制,不影响他们把持朝政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