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又一个帅哥的故事。
这个帅哥的来头很大,出自当时的世家大族山东琅琊王氏,上篇文章中提到的王戎就是他的堂兄。他就是号称西晋第一美男子的清谈领袖王衍。当时的小报形容他身姿俊秀,双目如神,言谈举止安详文雅。据说名士山涛看到后也禁不住对朋友感慨道:“不知是哪位妇人,竟生出如此俊美的儿子!”
提到王衍,就不得不提风靡魏晋的玄学清谈。当时的士大夫一族饱食终日、不事劳作,爱好风雅物事。他们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发起一场一场的风雅清谈。这就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双方辩手揪住一个辩题,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嬉笑怒骂,层层深入,不以辩题是非为纲,但以双方输赢为矢。
魏晋士大夫们热衷的玄谈向来被我们误读甚多。所谓“清谈误国”,过于形而上的哲学辩论总给人夸夸其谈的感觉。实际上,这一场基于“有和无”、“自然和名教”、“本我和自我”等哲学命题的思潮大碰撞,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试图构建儒道一体的基石,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思想大解放。
汉末以来,随着世家和宦官轮流登上政治舞台,统治中国数百年的经儒价值体系土崩瓦解。一旦失去了礼制的束缚,世界便立刻放浪形骸了起来。面对日益解体的上层建筑,士大夫们急需寻找一个精神释放的出口。所以他们将重心转移到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试图以三玄思想为骨架,将存在的命题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进而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天人关系这一哲学根本。
更深入一点,你会发现这一场玄学的弘扬本质上依然是儒家经学的另类演绎。魏晋的清谈家们披着玄学的外衣,骨子里却依然镌刻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学经义。他们甚至用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两汉经学作新的改造,建立起“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以图挽救日益崩塌的儒家信仰。
世之不存,道将焉付。
这一场贯穿魏晋南北朝的集体意识沉沦,实际上是士族文人于颓世中迫不得已的自我救赎。他们将个体的独立性与反礼教行为的放诞性糅合在一起,倒也在平庸浮滑的世风中有了些许嶙峋的斑驳,进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一段别样的风华。
相比王弼、何晏等在学术层面开辟玄理思辨深度的学者定位而言,帅哥王衍更像清谈界的形象代言人。
当时的名士清谈的时候可没有麦克风,他们的标志性道具是麈(zhǔ)尾,据传是以鹿尾巴上的毛制作而成的名流雅器。王衍常常拿持在手的麈尾很特别,柄为白玉做成。每当清谈的时候,人们一边听着他的高谈阔论,一边看着他那和麈尾玉柄一样白皙的手,无不目瞪口呆,从而为他的翩翩风度而倾倒。一白遮百丑,由此也可以想象王衍确实是帅的。
估计王衍这个人才思比较敏捷,口才又比较好,一旦察觉别人讲的经义玄理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立刻就要进行批驳更改,有时甚至搞得连自己的话也前后矛盾。大家见王衍这样喜欢更改别人的言论,于是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口中雌黄”。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信口雌黄。其实雌黄这个词本意是好的,雌黄是一种矿物,其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柠檬黄色,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多为珍珠光泽。在古代人们写字时用的是黄纸,如果把字写错了,用这种矿物涂一涂,就可以重写。
由于王衍出身琅琊王家,家里藏书众多,严苛的世族家教也让他拥有常人无可比拟的知识体系。他就这样凭借着出色的皮相、深厚的脸皮以及出众的辩论口才,拿下了晋朝“奇葩说”论坛的头把交椅。
可惜这个才华出众、博览群书的王衍,死得却极不体面。他一生做过晋朝的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等重要官职,位极人臣,风光无限。在56岁那年,与“民族起义家”石勒狭路相逢,他辩称自己参政是为了躲避祸患,并且非常“识时务”的劝说石勒称帝。可是这个有思想的起义家石勒并不按常理出牌。他悄悄确认过眼神,确定王衍不是对的人,终于下令杀了他。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石勒杀人也别出心裁,他感叹于王衍的风雅和英姿,不忍心用刀刃伤害这具皮囊,就命令士兵半夜里把墙推到把王衍压死。
一代辩论高手,生于辩,也终于辩。
出处一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出处二《颜氏家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