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列土是中国古代文人武将的最高追求,也是帝王对于自己臣子功勋的表彰。但在唐朝杨贵妃的家族,依靠着杨贵妃使得““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全家人都跟着平步青云,而其中作为杨玉环族兄的杨国忠更是一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者。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靠着妹妹上位的唐朝宰相。
早年经历
杨国忠年轻的时候放荡无行,嗜酒好赌,被宗族的人看不起。三十岁时,杨国忠决定考取一番功名,打算闯出一些名头,于是他前往西川从军。他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依附蜀地当地的土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
天宝四载(745年),杨国忠的族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她与三位姐姐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向章仇兼琼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
来到长安后,杨国忠把财货全都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收了杨国忠的好处后,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玄宗,很快玄宗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便拥有可以随便出入禁中的权力。
深得帝宠
杨国忠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之上,杨国忠则想要抱上李林甫这条大腿,千方百计的巴结权臣李林甫。
天宝七载(748年)六月,杨国忠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朝廷的重臣。
天宝八载(749年)二月,时任度支员外郎、专判度支的杨国忠请各地将积存的粮食变成轻货送到京师充实府库,又将天下义仓及丁租、地税全部换成布帛,用来充实天子的库藏。第二年,玄宗召公卿百官观看左藏库,看到货物钱币堆积如山,当面赐掌管财政的杨国忠紫衣、金鱼,兼代太府卿事。从此之后,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天宝九载(750年)十月,杨国忠因为自己本名为钊,而图谶上有“卯金刀”三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其名“国忠”。
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
祸乱朝政
杨国忠念念不忘鲜于仲通对他的帮助,在天宝九载(750年)推举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载(751年)四月,杨国忠又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将,令他率军攻打南诏,结果鲜于仲通大败而归。杨国忠为贪图军功,为鲜于仲通遮掩败绩,伪造战功上报朝廷。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南诏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士兵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人前去抓壮丁,把这些人强制送到军所。
天宝十一载(752年)五月,王鉷被杨国忠陷害致死,从前属于王鉷的权势悉归杨国忠,但他仍不满足,想要扳倒他朝廷上最大的对手——李林甫。杨国忠借着邢縡案牵连李林甫,让邢縡指证李林甫与王鉷兄弟和阿布思暗中结交,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唐玄宗因此疏远李林甫。
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去世,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使官。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了朝廷上权力最大的人,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天宝十二载(753年),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欺瞒玄宗,并说道:“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这庄稼不是好好的吗?”玄宗信以为真。之后,扶风太守房琯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得知后,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之后,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安史之乱
杨国忠与安禄山在当时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降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三载(754年),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的信任。唐玄宗本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道此事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
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反叛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兵变身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后,玄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说:“现在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将领和士兵都不想造反,不过十天,必定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听到这话,玄宗信以为真,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而杨国忠却没想到,自己的时期就快到了。
由于安禄山的反叛日趋严峻,玄宗计划御驾亲征,下旨令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又在朝堂上宣布此事。杨国忠素来与太子李亨不和,听到此事后,非常恐慌。他急忙通知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游说杨贵妃,让她口中含土向皇上请命阻止,唐玄宗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件事情就此作罢。
不久之后,哥舒翰奉命率兵镇守潼关,叛军长久不得进。当时形势也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唐玄宗感觉自己又行了。此时,杨国忠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让哥舒翰主动出击,使得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擒,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弃郡逃跑,各郡的守兵都溃散,战场形势急转而下。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 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 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于是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被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上前将他们包围起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杨国忠大骂众人想要效仿安禄山造反,士兵回答说:“国贼就是你,还说什么别人?”此时,禁军骑兵张小敬上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
杨国忠的死亡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若是没有他的一味逼迫。安禄山怎么会那么急着造反呢?若是他没有让哥舒翰出关迎战,唐玄宗又怎么会逃往四川呢?而他,也不会死于兵变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