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横冲”大将,人们常想起后唐一代勇将、后唐明宗李嗣源。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手下百骑号称“横冲都”,他本人也被称作“李横冲”。
他身经百战,百战百胜,受李克用青眼有加,被收为养子,成为庄宗李存勖的义兄。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真的如影视作品里描绘的那样,是一个表面恭敬守礼,暗地里却干了不少见不得人事情的“奸诈”小人?他真的做过杀害养父李克用、逼死义弟后唐庄宗李存勖、残害诸多同姓兄弟的龌龊事情吗?史书墨迹犹在,李嗣源之名,自有评说。
首先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李嗣源的“勇”。他曾随李存信救兖、郓,率三千兵为前锋击败梁军,后遇李存信为人所败退走,他又独自率军殿后保护大军后撤。
李克用见李嗣源所部作战勇猛,为他手下百骑封号“横冲都”。后来他助李嗣昭进攻邢、洺,当时李嗣昭败于葛从周,李嗣源赶到后解下马鞍,在高地布阵,梁兵见状心生疑惧不敢前进。
李嗣源随后大呼“我只杀葛从周,其他人不要动”,纵马直入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直取敌首,气势迫人,加上李嗣昭在其后提兵伺机掩进,最终迫退了梁军。
此战也让李嗣源以“李横冲”之名而名动天下。李嗣源历经大小战事无数,每战都奋勇争先,堪为勇绝。柏乡之战,他举杯长饮,驰骑掳敌将而还。
此后出飞狐,取武、儒等州,破契丹,袭郓州,取汴州,战功无数,可以说他一人打下了后唐的半壁江山。他的战功让当时的庄宗李存勖都不敢怠慢,他这位义弟在庆功之时都曾喜揽其衣,言道“天下与尔共之”。
作为后唐君主,李嗣源是五代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仁君。他“质厚寡言”、“宽仁爱人”,为君数年,罢伶官,减内藏,禁豪奢,行勤俭,关注民生疾苦,与民休息,创就了五代时期难得的治世。
他在位期间,曾遇到宫殿火灾,职官上书请求修缮宫殿,他说“上天是用火来告诫我,我怎能继续浪费财力在修整宫殿这些奢侈的事情上面呢?”,遂放弃修缮豪华的宫殿,节省朝廷的消耗,让朝廷的钱能用到更多民生事务上,丝毫不贪图个人享乐。
作为一位君王,他能秉持节俭是难能可贵的。还曾经有一年旱灾又加雪灾,他露天坐在庭院中,忧心民事,让手下不准扫雪,其与民共苦之意愈明。
他也曾严惩官吏贪赃,对贪官污吏大骂“民蠹”,一律严惩不贷,而对能臣廉吏,也不吝嘉奖,以正吏风。他在位时期,民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兵乱也相对平静,是同时代中难得的太平时期。
李嗣源即位后不久,权臣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杀同僚马延,作为君王的李嗣源竟然装聋作哑不置一词。
此后,安重诲日益骄纵,与中书门下任圜屡生争执,由此怀恨在心。后任圜以太子少保致仕,安重诲趁其时兵乱,矫诏杀害任圜。此事李嗣源不但没有追究,后又下诏诬任圜以罪,其心之不明,实是令人心寒。
作为一个领导者,李嗣源纵容手下滥杀无辜、骄横无度,自己又不妥善处置、安抚臣下,弄得朝中权臣独大,朝中内祸暗生,实在是不明智。
李嗣源“执事恭谨”,为李克用所器重,被收为义子,得以率其亲卫,为其征战多年,其功不可没。
身处乱世,战火不息,李嗣源更多的时候还是随军在外征战,他是李克用的得力将领和极为信任的义子,他们之间谈及的更多还是战事攻略。后来李克用病死,李嗣源辅佐庄宗李存勖灭梁,完成了李克用的遗愿。
所以,李嗣源“弑父”一说应属不实,乃是无稽之谈。再后来天下初定,后唐庄宗李存勖荒废朝政、疏远贤臣、乱杀功将,闹得人心惶惶。
作为庄宗义兄、时任数镇节度使的李嗣源因战功赫赫,不免功高震主,颇得皇帝猜忌,终于被罢免兵权。到了最后,叛军势大,朝臣几次三番请奏,庄宗才同意李嗣源重掌兵权平叛。
李嗣源初时领兵本欲平叛,结果与叛军谈判时被诬陷投敌。李嗣源其时腹背受敌,只得拥兵自保,后为取立足之地,占汴州、逼洛阳。恰遇郭从谦反叛,洛阳生乱,庄宗殒命,李嗣源便于庄宗李存勖死后入洛阳称帝。
在逼死义弟李存勖的这件事上,李嗣源虽然不是直接造就者,而且反叛之举更多的还有些被迫的意味,但身处乱世,李嗣源落于局中,亦难免有责。
至于监国登基后,他任亲信、除异己、散兄弟、纵骄臣,到头来父子离心,乱由是起,这究竟是帝王权术还是无心之祸,实是不得而知。史事犹在,是非功过,李嗣源其人,也终有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