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可能就是荒淫无道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有杨广弑父并直接接收了隋文帝宠妃宣华夫人的故事情节。这在讲究礼教的封建社会里可是有悖伦理道德的,但隋炀帝杨广并不在乎。宣华夫人陈氏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女儿,也算得上是金枝玉叶了。但南陈还有另一位名垂史书的美人张丽华,张丽华的死也与杨广有一定的关系。
张丽华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也是在南陈灭亡时陪着陈叔宝躲藏在宫井中被搜出来的三人之一,另一人是陈叔宝的另一个宠爱之人孔贵嫔。张丽华能够成为陈叔宝最受宠的女人自然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出众的姿色。张丽华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兵户之家,她的父亲和哥哥都以织席为业,有些类似于刘备当初从事的行业。所以她能够被当时身为太子陈叔宝看中的只能是姿色,否则以她家的情况根本就攀不上太子的高枝。
张丽华入宫的时候年仅十岁,她入宫的本来身份只是当时龚贵嫔的一个侍女。陈叔宝见了张丽华之后,被她的美貌吸引,于是把张丽华收入房中。张丽华很快怀孕生子,生下的儿子就是未来的太子深。等到陈叔宝正式即位成为皇帝之后,就封张丽华为贵妃,并且一直宠爱到南陈被隋朝灭亡。虽然张丽华出身不高,但她本人极其聪慧,所以才会让自己的地位长盛不衰。
《陈书》记载,陈叔宝每次带着张丽华参加与大臣们的游宴之时,张丽华都会推荐宫女们参与,所以宫女们都对张丽华感激涕零,称赞张丽华的善良无私。所以张丽华在宫中的口碑极好,很少结下仇怨。同时张丽华自己又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情报系统,在宫外为自己打探消息。在宫内则假借巫术迷惑陈后主,使得陈叔宝对于张丽华的话深信不疑。这样一来,张丽华的地位便固若金汤,没有人可以撼动她的地位。
陈叔宝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张丽华的宠爱,在皇宫光照殿前专门建造了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陈叔宝自己居住在临春阁,张贵妃居住在结绮阁,而龚、孔二贵嫔则居住在望仙阁。陈叔宝的日常生活基本便在这三阁之中,于是产生了《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一批艳词,大部分都是称赞张贵妃、孔贵嫔她们出众的容貌的。张丽华最出众的便是她的长发,《陈史》说她:
“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惠,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
这也就是“发可鉴人”这个词语的来历,张丽华的头发如此出众,以至于金大大在《神雕侠侣》中都为古墓派的美女拳法设计了一招“丽华梳妆”的拳法。杨过用这一招拳法把达尔巴也迷惑了,由此可见张丽华的魅力。虽然张丽华姿色无双,但她的结局却并不怎么好。
关于张丽华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被杨广下令杀死,另一种说法她是被攻入建康城的隋朝大将高颎杀死的。第一种说法见于《陈书》:
“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
在《陈书》的记载中,下达处斩张丽华命令的是晋王杨广。可见这个时候的杨广还是很清醒的,他知道这个时候江山为重,对于导致南陈江山覆灭的红颜祸水张丽华他直接下令斩了。可在《资治通鉴》却是另一种记载:
高颎先入建康,颎子德弘为晋王广记室,广使德弘驰诣颎所,令留张丽华,颎曰:“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乃斩之于青溪。德弘还报,广变色曰:“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由是恨颎。
这里的杨广就不是那么英明的表现了,他为了张丽华竟然派高颎的儿子骑马跑到高颎那里,传达留下张丽华的命令。可见杨广从年轻时代就开始留恋美色了。高颎为了大隋的未来,避免张丽华在大隋兴风作浪,直接斩杀了张丽华。为此高颎得罪了杨广,据说后来高颎的死也与这件事有关。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呢?
《陈书》的成书年代是唐代,从唐代对于隋炀帝的态度来看,如果《资治通鉴》中的说法是事实的话,唐朝人不大可能为隋炀帝粉饰,而是会直接记录下来。为了证明大唐江山得来的正统性,唐朝的史书为隋炀帝网罗了一大堆夸张的罪名。如果隋炀帝如此好色如命,对张丽华有染指之心,那《陈书》不大可能为其避讳的。而《资治通鉴》则成书于北宋,目的是给大宋的皇帝总结历代兴衰经验。所以对于可能造成江山危害的各种经验教训司马光都收入了书中,成为大宋皇帝治理国家的参考。
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可能产生更多的传说,所以杨广意图染指张丽华的传闻很可能是后来才出现的。杨广在前期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可是相当自律的,既不娶姬妾来讨好母亲独孤皇后,也不像太子杨勇那样奢靡。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在储位争夺中最后胜出。至于杨广的各种荒唐放荡都是他成为皇帝之后才发生的事儿,在成为皇帝之前,他可是隐藏得很好的。所以《陈书》中的记载更可能是历史事实。张丽华很可能不过是杨广为了争夺储位的一个牺牲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