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室都流传出不少宫闱丑闻,而且民间的老百姓对这些事情也是趋之若鹜,于是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在宋朝数百年的国祚中,也有不少宫闱秘事流传出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宋太宗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数百年来被发展成无数个不同的版本,民间说书人讲起来也是津津乐道。甚至还流传出赵光义找人作画的事情,而且在市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荒唐图画。可是我们从历史学考据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个不值一驳的政治谣言。只是这则谣言的背后,却藏着各种暗潮汹涌的阴谋和算计。
按照民间传说,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故事发生在南唐被灭之后。南唐被北宋灭亡后,南唐后主李煜一家被作为俘虏送到了东京汴梁城。宋太祖赵匡胤封李煜为违命侯,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同年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据说赵光义在位时常招命妇入宫,小周后每次入宫后数日不归。回来后她都会与李煜哭闹,甚至破口大骂,骂声传得很远,连外面的人都得回避。民间故事中说小周后入宫后被赵光义强迫临幸,感到受了屈辱,又不敢反抗。所以她回家后只能拿李煜出气,而李煜只能窝囊的接受,不敢反驳。
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宋太宗赵光义的的好色无度,二是描述小周后的妩媚销魂,三是描述南唐后主李煜的窝囊和屈辱。而这个故事便成了古代社会非常出名的春宫戏,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普遍性欢迎。
实际上从历史考据来看,根本无法证实这个事情曾经发生过。事情最早谣传来自于南宋大臣王铚的《默记》,他在文中引用了北宋龙衮的《江南录》简单描述了这个事情。可是我们从《宋史》中得知,《江南录》并非龙衮所著,而是由南唐旧臣徐铉和汤悦所著,龙衮著作的是《江南野史》。
由于《江南录》已经散失殆尽,所以无法得知是否有原文存在。而徐铉的学生郑文宝也曾是李煜的心腹,他所作的《江表志》和《南唐近事》中却没有上述记载。从史学逻辑来看,《江南录》不可能有这种记载。《江南录》原名《江表事迹》,是赵光义下诏编撰的南唐国史,后来编入《宋史》成为其中一部分。赵光义脑子瓦特了,会在国史中写自己的宫闱丑闻?还是徐铉和汤悦活腻了,非得在史书中搞个作死的事情出来?显然这都是不符合逻辑的,《江南录》中也不可能出现这种荒唐的史料片段。
也有人认为是王铚笔误,应该是源于龙衮的《江南野史》。从《江南野史》来看,里面的确是不少所谓的宫闱密闻,却没有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直接叙述。里面有两段与小周后有关,一段是南唐时小周后与姐姐大周后争宠,另一段是小周后奉赵光义旨入宫,返回后痛哭流涕,李煜被搞得很狼狈。第二段与王铚在《默记》中所述有很大相似处,所以被人认为是原文出处。然而这里只有一行字简单写了,而且只写了小周后的哭泣,并没写赵光义强幸,也没有写李煜被打骂。仅凭这短短就一行字就说这件宫闱丑闻存在,实在是太想当然了。
《江南野史》是作为民间野史被收入《宋史》中的,也就是说多半为民间传闻,无法被切实认定的部分。里面也有很多故事被作为了解宋朝和南唐历史的参考,但都是无法证实的。龙衮是搜集南唐旧臣和遗民之间的闲话所著作的,因此仅凭其只言片语难以被切实认定这件事情的存在。从宋朝的官方史料来看,都没有任何小周后进宫的记录。反倒是大肆流传的明清两朝,多引用了王铚在《默记》中的说法,而且还流传出不少画作,以证明这件事情真的存在过。可是我们从这些画作也文人笔记来看,却可以作为编造谣言的证据。
明朝因此时流传得最多的画作是《熙陵幸小周后图》,据说是赵光义强幸小周后时让人当场作画,后来流传出宫廷的。不少著名文人还在上面提拔,甚至带回家临摹,以至于这张图成了明朝春宫图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这个图上却有很多问题,可以认为是元朝文人游戏之作。
首先名字就不对,名字中用了"熙陵"二字,就说明来历问题很大。赵光义死后葬在永熙陵,所以用"熙陵"代指赵光义。如果是现场作画,说明赵光义活着,哪里会来"熙陵"的说法?永熙陵是赵光义死后,宰相吕端与宋真宗一起定下的名字,赵光义怎么会提前用这个名字?
因此从上述的这些考据来看,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存在,赵光义与小周后从未发生过这种事情。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出现,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南宋大臣王铚的著作中呢?实际上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这是南宋初年政治风波不断的一种表现。
王铚是南宋大臣,出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与宋高宗时期。这个时候正是宋朝最为混乱的时期,一方面金军南侵,靖康之变爆发,另一方面各种割据势力让国家处于频临崩溃的境地。王铚是北方南渡的大臣,常在各个军中做幕僚,一度进入枢密院作编修,是倾向于北伐和反攻金国的大臣。
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的谣言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上产生的,其目的就是施加舆论压力,不让赵构继续在太宗之后中选择继承人。当赵构失去生育能力,太子已经夭折,需要从太宗和太祖两支皇室后裔中选继承人。太宗一脉虽然大部分在靖康之变中落难,却还有偏远的旁支存在。而太祖一脉却有大量的近支后裔,受到民间和北方南渡文人的支持。双方争夺的既是国家皇权,也是主和和主战的政治路线,因此各种阴谋手段频发,朝中暗潮汹涌。那时代出现了不少赵宋皇室的黑材料,赵匡胤和赵光义的都有,宋太宗强幸小周后只是其中之一。
最终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在竞争中胜出,成为赵构的继承人,是为宋孝宗。他被认为是南宋最积极进取的儿皇帝,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北宋旧江山,受到了南渡北方人的支持。从他开始宋太宗一脉退出了皇帝之位的竞争,之后的南宋皇帝都是在宋太祖一脉产生。于是关于赵光义的谣言便广为流传,各种宫闱秘闻花样百出。当然这种舆论战在当时对太祖一脉是非常有利的,但对赵光义本人而言却是抹黑和污蔑。这种事情谣言传入民间后愈演愈烈,经过元明两朝的发酵,到清朝被当成可信的正史,居然连《四库全书》都有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