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可能,而是确定。秦可卿不是公主,而是日渐败落的官僚家庭出身的出色女子。
从宝玉对秦氏卧室的欣赏来看,秦氏从前,肯定也享过福的,否则嫁到贾府的短短几年,不足以培养出她高贵而从容的气质。
秦氏中秋节去荣国府赴宴,回来不久生病;秦钟学里打架,秦氏因此病重。从这些来看,她心思重、多愁多感。同时也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生活,并不像表面那样风光。不管是管家赖二,还是亲戚璜大奶奶,都在暗暗地歧视她。所以她的地位,非常依赖宁国府实权人物贾珍的维护。
再看死后托梦王熙凤。预知元春封妃,并没什么奇怪。中国传统一向认为死人具有超能力,况且元春是贾府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得势,只要是贾府中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不可能忽视。
而祭祀与家塾两件事,应该是她的切身之痛、经验教训。或者说,是她的娘家秦家的切身之痛。
这两件事的确高瞻远瞩,但与公主身份毫不相关。不仅毫不相关,并且严重冲突: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孙女、侄女,公主的祖宗也是皇帝的祖宗。就算公主这一支受到政治打压,甚至被夺权、下狱,祖先祭祀自有当权的皇帝操心。失势的王子也好、公主也好,还用担心皇帝不祭祀祖先吗?
因为贫穷而导致家族离散(祭祀是凝聚家族的重要手段)、子孙失学,这显然是秦家的困境:秦钟临死,有“两个远房婶母并几个弟兄”等着分绝户财;而秦钟上学的周折更不用说,连“二十四两贽见礼”都需要“东拼西凑”。
秦家“先前也阔过”,但是败落得太厉害;秦氏受过宠爱,但随着秦业有了亲生儿子,对这个养女的感情势必大大减少;秦氏凭着自己的美貌与性情与才干,获得了贾珍夫妻(以贾珍为主,尤氏是“顺从惯了”)的欢心;娘家的寒微是她的“短板”,暗地里倍受歧视,秦业还诸多要求(从儿子上贾家家塾,到“东拼西凑”二十四两贽礼),秦氏处境艰难;越艰难,越要依赖当权者,结果是身不由己地投入贾珍的怀抱,并最终因此而送命。
临终之时,她反省自己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娘家拖了她的后腿。而娘家拖她后腿,又是因为经济上的贫穷。痛定思痛,她才会对王熙凤托梦叮嘱,希望秦家的悲剧别在贾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