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猎奇的读者,巴不得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楼梦》里,找出一点宫廷秘辛、清史佚事,来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理。但是很可惜,琏琮兄弟,和贾琏贾琮,真的没有什么关系。
清朝中期的皇帝,是多子而著称。康熙有三十多个儿子,雍正有十七个子女,乾隆有十七个儿子。而同一辈的兄弟,一般会用一个相同的字、一个偏旁部首相同的字来取名。中国汉字虽然多,同偏旁的能有多少?可选用的范围并不太大。
在这些字中,常用的有王字旁、水字旁、火字旁等。这些偏旁,皇家爱用,老百姓也爱用;达官贵人爱用,贫民穷鬼也爱用;书香门第爱用,市井人家也爱用。于是,一些喻意美好的字眼,出现较高的重名率,是非常正常的。难道谁给儿子取名,会专门选女字旁的?
别的不说,作品里不就有一个贾宝玉一个甄宝玉吗?林之孝的女儿不是跟宝玉黛玉重名吗?春燕不是跟元迎探惜四姊妹重名吗?还不用说较远的宝珠瑞珠,和贾珠的重名了。
具体到琏琮二字,在乾隆这里,是同父同母的兄弟,都是宫斗戏里强调的“嫡子”。而贾琏和贾琮呢,不仅不是同母,也根本不会是同父兄弟。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提到了一句贾琏的排行,在各种版本中不同,有的是“长名贾琏”,有的是“次名贾琏”。
贾琏在全书都被称为“二爷”,怎么可能是贾赦的长子?难道在贾琏排行的时候,从贾珠那里排过来,到宝玉的时候,却又分来排行了?哪有这么反复无常的?至于和贾珍排行,更是胡闹:怎么能放着自己的堂兄贾珠,去和亲戚家的贾珍排行?
贾琏只会是次子,是贾赦的第二个儿子。长子没有出现,应该是像贾敬的哥哥贾敷一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没有结婚生子,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所以作品中提得不多。这当然是一个漏洞,但只要一句话就能弥补。考虑到《红楼梦》至作者溘然长逝,尚未完稿,有这样小小的漏洞也不算奇怪。
冷子兴明明白白地说,贾赦只有两个儿子。他是王夫人陪房周瑞的女婿,又以贩卖古董为生,从业务方面考虑他也当然会对豪门比较关注,他的话是可靠的。那么,贾琮就不会是贾赦的儿子。
不是贾赦的儿子,也不是贾政的儿子,血缘上与贾琏比较疏远。所以贾琏贾琮,和永琏永琮,能有什么关系?
也许你会反驳:既然不是亲兄弟,为什么贾琮经常出现在贾赦房中?唉,这个问题参考一下贾蔷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了。
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与贾蓉“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被显赫的族长收养的族侄,与贾蔷这族兄“常相共处”,而贾琮呢,根本只是在贾赦屋里出入,与贾琏也并不亲近,有什么难理解的?
这种跟着族叔族伯过活的孤儿,一般会在成年后搬出去自立门户。贾珍就在贾蔷十六岁时“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而贾琮呢,在第五十四回的元宵家宴上,“命人将贾琮贾璜各自送回家去”。
注意,这天的晚宴是在荣国府花厅,而派人送回家的是贾珍——如果贾琮还住在荣国府中,用得着“派人”“送回家去”吗?同列的贾璜可是住在贾府之外的!
很明显,这时的贾琮,也已经搬离了荣国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如果是贾赦的儿子,哪怕是庶子,就像贾环在贾政屋里的地位,会搬出去住吗?
说到这里,情况就很清楚了:贾琏是荣国府长子嫡系,而贾琮则是比较疏远的亲戚,多半是孤儿,才会被荣国府的大老爷贾赦收养。但是贾赦冷淡,邢夫人寡情,贾琮在这里生活,未必会得到很好的照顾。
贾家是个大族,“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在京中有八房,宁荣二府不过是其中两房。这样庞大的家族,同一代的兄弟可能有几十上百人,起名又全要用同一个偏旁。出现两个相同的名字,难道不会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