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归途如虹
一般来说,一个身体健康,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是不太可能会去思考生死问题的。但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却与众不同,小小年纪的他就对生死问题有着很独特的理解。
第十九回里,贾宝玉就对袭人说过:
“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
第三十六回里,贾宝玉对袭人说道: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第五十七回里,贾宝玉对紫鹃说:
“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第七十一回里,贾宝玉对大家说:
“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贾宝玉的这种生死观,在大部分世人看来,只不过是“疯话”、“呆话”,是随便说说而已。其实,这些话都是贾宝玉的肺腑之言,是他对生命本质和生死意义的感悟。
贾宝玉的这种生死观和儒家所推崇的生死观是大相径庭的。儒家推崇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努力实践来实现生命价值的崇高和不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对于死亡问题,孔子的观念是“未知生,焉知死?”。贾宝玉则不同,他觉得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臣良将,看似死得轰轰烈烈,是为了道义而死,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死得并没有价值。
在贾宝玉看来,杀身并不一定能够“成仁”,舍生并不一定能够“取义”。他追求的不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在他看来,死在女儿的眼泪和柔情中,才算是死得其所。作为一个唯情主义者、唯美主义者,贾宝玉觉得非功利的、充满温情的、浪漫的、自由闲散的生活才适合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怜香惜玉、悲天悯人、和姐姐妹妹们一起享受温暖和雅趣,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当然,这样的追求自然会被很多人视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但是贾宝玉就是有一种“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精神,始终我行我素,“那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不仅不会像贾敬那样追求长生不老,反而对死亡有所期待。他不忍心看到少女嫁人生子后变老,变成面目可憎的“鱼眼睛”,也不愿意为俗事而操心,更不愿意直面男权世界的污浊。秦钟、柳湘莲、尤三姐、尤二姐、柳五儿、晴雯、芳官等人的悲剧一次次地打击着他,使得他看透了世道的黑暗和不公。可是,他却无力改变,也无力抗争。所以,他对彼岸世界是充满了期待的,对主流价值观是怀疑的。更让他痛苦的是,他看不到这个世道有结束的可能,有变好的可能。
所以,贾宝玉追求的死亡是彻底的寂灭,是到达“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是在化灰化烟之后被大风吹散,是不要再托生为人。他不期待未来,不奢求来生,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当时的世道。作为一个至情至性之人,贾宝玉的追求是得不到理解和成全的,他的人生价值是得不到认可的,所以贾宝玉是迷茫的。
贾宝玉的痛苦也是曹雪芹的痛苦,这样的痛苦是个性意识觉醒后发现无路可走的痛苦,是追求自由平等而不得不面对封建礼教的巨大压力的痛苦,是愤世嫉俗却又深感自身无力补天的痛苦,是对旧的价值信仰深深怀疑,又发现新的理想如此朦胧的痛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进入公众号认证微店
更多好货等你来!!!
纵横谈
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从前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当下谈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