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贾元春是怎么入宫的?听一听贾母怎么说?

贾元春是怎么入宫的?听一听贾母怎么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爱写作的老于 访问量:552 更新时间:2023/12/6 3:01:54

贾元春是怎么入宫的?很多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1.一个疑问,贾母表扬薛宝钗时,说家里的四个女孩都不如她,透露出什么信息?

贾元春是通过选秀女的方式入宫的吗?很多人理解当然的以为会是这种方式,其实不然,这一点贾母表扬薛宝钗时明确暗示出来。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母和薛宝钗展开互夸模式,薛宝钗借着贾母表扬王熙凤之际,当众表扬贾母,贾母则以更美的赞誉来回敬她。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贾家的四个女孩子,自然是元、迎、探、惜四个人。

有人说四个女孩子中不包括贾元春,暗指林黛玉。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林黛玉此时没有嫁给宝玉,即使嫁给宝玉,也不是贾家的女孩,而是贾家的媳妇,所以贾母所说四个女孩子,首当其冲的就是贾元春。

贾元春入宫封为贵妃,为何还不如薛宝钗?薛宝钗作为一个选秀失败者,贾母这种表扬,难道真的是讽刺,如果是讽刺的话,为何还会私下在王夫人面前表扬她呢?

所以,贾母表扬薛宝钗是真。那么薛宝钗比贾元春优秀的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事实:

贾元春不如薛宝钗优秀,她参加选秀女也一定会落选,所以她不是通过选秀女的方式入宫的。

2.皇宫选秀女的模式,表明贾元春不可能通过选秀的方式入宫

选秀女是清代挑选后妃的方法。

秀女每三年在八旗内部挑选一次,其目的在于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

清朝从顺治时明确规定,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薛宝钗选秀女却与此略有不同。

《红楼梦》第四回写道: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从字面来看,薛宝钗参加选秀主要是为满足两种需求:

一是参加选妃嫔,二是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

贾元春的职务是女史。

女史之词,最早出自《周礼天官》中的一句:“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所以,女史其实是王后的秘书,也是一种女官。

这种女官不可能是通过选秀入宫的。

3.贾母跟江南甄家四个婆子谦虚客套的一句话透露,贾元春入宫是甄家人所助

江南甄家与贾家是老亲,是世交。

江南甄家与皇家交往非常密切。

贾元春省亲前,贾琏的奶妈说起往事,透露出江南甄家的与众不同。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哎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泥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红楼梦》第十六回)

老太妃生病后,甄家奉旨进京入宫探视,江南甄家顺道派人到贾家拜访。

真人面前自然不能说假话,贾母与四个管家婆子说起甄家人时隐晦地透露出真相。

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

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

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甄家二姑娘,神龙见首不见尾,身份地位远高于贾家,所以贾母才会说不自尊自大。

贾元春此时已是贵妃,甄家二姑娘的比她还尊贵,表明她应该是皇帝后宫中的重要人物。

甄家与贾家关系密切,贾元春入宫,只能是走了熟人“推荐”路线进宫。

其实这种“推荐”方式出现不止一次。

贾探春最终远嫁,代替公主和亲,也是熟人“推荐”。

贾探春和贾元春是姐妹,两人当王妃的方法路径一致,充分印证贾元春不是通过选秀,而是通过“人事”进入宫。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功校订/《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标签: 贾元春薛宝钗林黛玉贾母贾家

更多文章

  • 贾赦讨鸳鸯,贾母却骂王夫人,她最后说出迁怒骂人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贾赦,贾琏,贾母,王熙凤,罗玉凤,大太太,中国古文献,鸳鸯(红楼梦),王夫人(红楼梦)

    红楼梦演义176:贾母抽丝剥茧道因由,鸳鸯软语温言熄愤怒上一回讲到王熙凤生日捉奸贾琏与鲍二媳妇,惹怒了贾赦。他一边召见贾琏回去骂了一顿,恨铁不成钢。一边没过几天,突然派邢夫人叫来王熙凤,说要替他管贾母讨要鸳鸯为妾“生子”。要说贾家丫头那么多,鸳鸯又不是倾国倾城,着实没必要为了她背负“不孝”的名声儿。

  • 红楼梦里,贾母为何不能早早明确宝黛婚事?

    历史解密编辑:乐言悦读标签:宝黛,宝钗,贾母,林黛玉,薛姨妈,贾宝玉,红楼梦

    因为古代民俗未婚男女订婚后就不能见面了,女方要和男方甚至男方家人隔开,直到结婚当天男女双方才能见面。贾母如果早早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定了亲事。就意味着林黛玉要去贾家以外的地方居住,直到林黛玉和宝玉结婚后,宝黛才能见面,林黛玉才能在贾家受贾母的照顾。到时候林黛玉要受出嫁后的妇人规矩伺候公婆管理内宅家事,要

  • 贾母为挽救贾府做了6项工作, 她献了青春, 献终身, 又牺牲了孙女

    历史解密编辑:少女说娱标签:贾府,贾琏,贾政,贾赦,林如海

    《红楼梦》里,贾母自嘲是“老废物”。其实她为了挽救贾府殚精竭虑一辈子。她奉献青春,献终身;奉献终身,献孙女。第一、贾母为了贾府奉献了青春、中年和老年。王熙凤是孙子媳妇,上面只有公婆、叔婆还有奶奶婆婆。贾母嫁进贾府时,是重孙子媳妇,上面有公婆,奶奶婆婆,太奶奶婆婆,中间有姊妹妯娌。贾府是公爵府,钟鸣鼎

  • 《红楼梦》里的老祖宗贾母,为什么爱吃粥?内藏养生大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黛玉,宝玉,富贵,贾母,薛姨妈,薛宝钗,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最爱吃粥且吃的粥最精致讲究最有营养的人,大概就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了。说到贾母爱吃粥,小说第五十四回的回末文字,应该是集中展现最明显的一次了。这一回里写贾府正月里放烟花玩乐至深夜,贾母说夜长更深,有些饿了,要吃夜宵,然后凤姐儿便说出已经备好了夜宵,一个是鸭子肉粥,一个是枣儿熬的粳米粥。显然,

  • 贾母调教的女孩就连丫头都很优秀,贾府的子孙却很差劲,是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木槿读书标签:贾府,贾政,贾赦,贾宝玉,林黛玉,宝玉

    红楼梦中贾府很有智慧,调教出来的女孩都很优秀,就连丫头也非常出色,为什么贾府最终还是败了呢?红楼梦里,有几个丫头,都是贾母一手调教出来的,那就是紫鹃、鸳鸯、晴雯、袭人,这几个丫头都非常优秀。贾母调教的丫头紫鹃是贾母身边的鹦哥,后来跟随林黛玉后改名为紫鹃,她在红楼梦中堪称完美,作者赞颂她为“慧”紫鹃。

  • 红楼梦:如果没有贾母的偏爱,王夫人啥也不是

    历史解密编辑:姜子说书标签:贾政,贾赦,贾琏,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薛姨妈,王夫人(红楼梦)

    红楼梦:如果没有贾母的偏爱,王夫人啥也不是!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源为二玉演二

  • 难怪贾母不为宝黛完婚,你看黛玉自己怎么说的,很多人都忽略了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宝黛,贾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堪称柏拉图式的天花板,如此三观相投之人都没能修成正果,实在令人惋惜,许多人会以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惨结局是因为王熙凤的“从中作梗”。其实不然,贾母在接林黛玉进入贾府后就可以为林黛玉指婚,但她为什么迟迟没有将黛玉许配给宝玉。得知黛玉刚进入贾

  • 贾母将吃剩饭菜赏给儿孙,宠谁给谁?你错了,可不止宠爱这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宝玉,李纨,平儿,惜春,袭人,贾母,罗玉凤

    贾母把东西送给,或者说是“赏”给儿孙,最高调的是凫靥裘和雀金呢。很明显,她特别喜欢宝琴与宝玉两个人,才会给予这样华丽珍贵的东西。至于说“剩饭菜”的赏赐,其实不是贾母独有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就由鸳鸯分派:“他们吃不了这些,挑两碗给二奶奶屋里平丫头送去”、“素云那去了”、给袭人“命人也送两样”。既然

  • 贾母那么疼林黛玉,为何黛玉去世当晚,贾母却看都不看一眼?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林黛玉,黛玉,贾宝玉,红楼梦,贾环,林如海,罗玉凤,贾母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红楼梦》讲述的是贾府的兴盛衰亡,讲述的是贾宝玉与一众女子的恩怨情仇。而在《红楼梦》故事之中,林黛玉必定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之一。林黛玉祖籍姑苏,出身于诗书清贫之家,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科举探花,曾官至扬州巡盐御

  • 贾母为什么把紫鹃送给林黛玉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言悦读标签:紫鹃,贾府,贾家,贾母,林黛玉

    贾母为什么把紫鹃送给林黛玉呢?讲道理,林黛玉跟着贾母住,屋子里的打扫卫生有婆子们做,端茶递水有小丫鬟们。原本雪雁和王嬷嬷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多。真真委屈不到林黛玉。那贾母为什么还要把身边的得力丫鬟紫鹃送给林黛玉呢?1、林黛玉初次进贾府,很多地方都不熟悉,对贾家错综复杂的人员关系也不熟。有个熟悉贾家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