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洞,作为八大处的第七处寺庙,遥居翠微山顶,成为八大处海拔最高的寺庙, 巍峨峻峭,苍莽雄浑。
宝珠洞原本不是寺名,此处最先有的洞,而后依托“洞”才建的寺庙。它始建于清朝第六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即1781年,临近山崖。
要想来到山顶宝珠洞可不容易,由于位置高,离开第六处香界寺后,要登219级山路台阶后,才初步到达附近位置。
登到山顶后,首先就可看到一座关帝庙,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关老爷是武财神,据说是他创立中国最早的财务制度,后来人们就把关羽敬为财神爷了。
关云长红颜长髯,金甲绿袍,威仪凛凛。周仓牵赤兔马在左;关平捉青龙偃月刀在右,都十分威猛。
关帝庙最奇怪的是门前抱柱的对联,上下联各十个字,分别有10个月10个日,不仅难懂还难念。
过关帝庙向南行进,便可看到一座精致的清式牌楼。牌坊外额题有“欢喜地”,内额题有“坚固林”,金光闪烁,分外醒目。匾额上都钦有硃印“乾隆御笔”。
走进宝珠洞的这一路,到处都留有乾隆皇帝的“足迹”。
距牌楼不远,有一个已经斑驳蚀损的天然巨石,上面隐约可见行草诗文,落款处可辨别为一枚硃印“乾隆御笔”痕迹。这是乾隆十三年初冬,即1748年,弘历皇帝闲游宝珠洞时留下的三首七言绝句,分别是:
其一:极顶何来洞穴深,仙风吹送八琅音。
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
其二:
是处真称迥出凡,天花馡馥落云岩。
恰如观象淡周易,六位成章索得咸。
其三:
天半轩斋一倚楹,初冬风物值清明。
即今一晌拈吟处,何似去年望里情。
宝珠洞整体规模比较小,寺门朝东北,殿宇面东南。分为上下两层,院落东南是三开间卷棚顶敞亭,名叫“眺远亭”。
临崖凭栏远眺,真可一目千里,就是站在这里可以远眺北京城,一收眼底。
悬崖之下是观音大士殿,观音殿后崖之上建有阿弥陀佛殿三间,配有两间耳房。
观音殿面阔三间,门额题有“诸法正观”,殿中供奉着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观音殿”左侧门额题有“宝珠洞”。两侧有对联:宝珠神灯迎八方香客,桂芳和尚播四海福音。
而神秘的洞,就在观音殿后面巨大的砾岩内,这个洞高不足六尺,深有一丈多。洞壁上一颗颗卵石,黑白相杂、晶莹光润,恰似珍珠粘连闪烁,因而得名宝珠洞。据说是由海岫(xiù)和尚挖凿的。
曾经,在这个宝珠洞内曾供奉着一尊肉体真身贴金佛像,像前放置有一块牌位,上面写有:钦命赐紫圣感堂中兴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
旁边供案上一玻璃匣中盛装其生前所穿着的缎制黄巾紫履。可惜在上世纪中后期被彻底摧毁,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汉白玉石坐像。
桂芳和尚,又名海岫,河北人,幼年出家白衣庵。清朝康熙皇帝年间进入圣感寺(就是现在的第六处香界寺),精研佛理、戒行超众,深得康熙皇帝尊重。
因此,康熙皇帝在重修圣感寺后,亲自任命他为香界寺开山第一代住持。桂芳和尚毕生功业尚有《御制圣感寺碑文》和康熙御制诗为证。碑曰:“寺僧海岫,笃实持躬,勤劳砥行,箪瓢布衲,十载经营,重新殿庑。”
其实,桂芳和尚还有一个“鬼王菩萨”的封号,北京西山一带至今仍流传着许多“鬼王菩萨”的故事。
传说一:香妃被乾隆皇帝老妈崇庆太后赐死,乾隆由此犯了相思病,治不好,都说是香妃鬼魂作怪,就请桂芳和尚进宫超度,乾隆皇帝治愈了,都传说桂芳和尚是能治鬼魂的活佛,于是乾隆便赐封他为“鬼王菩萨”。
传说二:桂芳和尚圆寂时,是在宝珠洞中坐化的,享年一百四十岁。乾隆皇帝念其救命之恩前来吊唁。但见桂芳虽死犹生,双目直视京城,恐怕有碍大清社稷安危,旋即在宝珠洞前勅建观音大士殿以遮其目;又在洞顶建阿弥陀佛殿以压其气。又赐额“欢喜地”、“坚固林”以示褒奖抚慰。
在这今日看来,宝珠洞寺院周围的格局也确实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
走过这个洞,往上走就是阿弥陀佛殿,供着三世佛陀立像,中间是佛祖释伽牟尼,两边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不过现在的佛像均是后来所塑。
也就是站在这个阿弥陀佛殿前,真正可以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远远望去北京是很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