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皇族整体的脑回路都很不正常,兄弟相欺、叔侄相忌这些都是常态,而高纬发现高长恭(兰陵王)这个堂兄能力强于他,甚至有希望挽回北齐败局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继续重用高长恭,反而找机会给他赐毒酒。
这件事情整得高长恭自己都无语了,所以他也没解释,也没哭着喊着要高纬给他一个公道,欣然饮下毒酒赴死。
其实北齐这个政权,整体的发展趋势是“高走低开”的。
北齐脱胎于东魏,当年北魏孝武帝因为不满高欢的摄政,为了摆脱束缚,带着人马跑去投靠宇文泰,此时的宇文泰是一个新兴的“顶级军阀”,孝武帝以为自己可以拿捏宇文泰,却不知自己是从一个虎穴,逃到了另一个狼窝。
眼看着孝武帝跑了,高欢立即把元善见册立为新皇帝,并且迅速迁都邺城,自己掌控了大权,而宇文泰也没有浪费孝武帝自己送上门的机会,找了个乱伦的理由杀掉了孝武帝,立元宝炬为新帝,都城为长安。
如此一来,天下就有了两个魏政权了,于是后世人把宇文泰摄政的魏称为“西魏”,高欢摄政的魏称为“东魏”。
其实在一开始,东魏的实力是强于西魏的,因为东魏继承的是北魏的老底,家大业大,可惜的是,东魏的高氏家族,始终走的是“家族路线”,兴衰全靠家族里出个有脑子的领导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反观西魏,则是以宇文泰为首的“八大家族”形成军阀集团,凝聚力更强,决策也更全面。
因为西魏走的是宇文泰所创立的“府兵制”新路线,所以西魏的制度优于东魏,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就会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西魏在等东魏犯错,出一个昏君,而东魏则是天天忙着算计兄弟、叔伯,各自猜忌,内斗的戏份比外战还要精彩。
大器晚成,宗室兰陵。
兰陵王可不是游戏人物那么简单,北齐的乾明(公元560年)元年,齐废帝高殷在登基后,给自己的堂兄弟高长恭册封为王,称号用的乃是北齐徐州的兰陵郡名,所以史称兰陵王,但这一次册封是“虚封”,所以兰陵王只是一个封号罢了。
高长恭的地位来自于他的父亲,北齐的第二位奠基者高澄,高澄乃是高欢的嫡长子,也是高欢能力最强、最合格的继承人,在高欢去世后,东魏政权还能牢牢把握在高氏家族手中,就跟高澄有关,高澄被人比拟为魏朝时期的“司马师”,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奠基者。
后来高澄被人刺杀身亡,他的弟弟高洋便接过了父兄经营好的东魏,正式改朝换代,创建了北齐,然后高洋感念高澄的付出,追封高澄为“齐襄文帝”,这也就意味着高澄也成为了北齐的“皇帝”之一,而高澄和历史上的司马师不同的是,高澄他有儿子。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局面,高澄明明是被追封的皇帝,可是他在世的儿子们却被打压针对,高澄的嫡长子后来就被高湛活活打死,而四子高长恭则是一直都被边缘化,不仅没有官职,更没有什么册封,活得根本就不像个宗室,也就直到北齐建立后的第七年,才被稍微重用。
公元558年,高洋象征性地给侄子高长恭封了一个乐城县公,并且给他仪同三司的加衔,到了第二年,才适当让他外放当官,可这种当官的日子没多久,高洋就驾崩了,高殷登基,高殷登基后,虽然是给高长恭册封了个郡王,但却是处处提防高长恭(因为高澄的几个儿子,都有合法的皇位继承权),所以又开始“雪藏”高长恭。
也是从高殷开始,北齐开始衰落,因为高殷这个人就很喜欢猜忌,对于家族亲人最是不放心,而在高殷试图推动改革之时,遭到了北齐皇室的反弹,他的祖母娄太后(高欢妻子)下令把他的皇位废除,然后让高欢的嫡三子高演成为北齐新的皇帝。
高演登基后,他开始重用高长恭,或许是在政变过程中,皇族内部动荡导致无人可用了,所以高演只能开始重用这些曾经被边缘化的高家人,高长恭得以担任军中职务,开始正式参与战场。
只不过高演自己也有一大堆问题没处理好,他登基时也有自己的弟弟高湛的帮助,于是高演答应高湛,在他驾崩后,皇位将传给高湛,可这话在不久后成为了“空话”,因为高演准备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件事导致高湛十分不满。
后来高演因为杀害了高殷,心中有愧导致病重,在病榻上,高演忽然想到如果不把皇位给高湛,那么他的儿子都要像高殷一样被篡位被杀,想到深处时,高演害怕了,于是找来高湛,把皇位堂堂正正传给高湛,希望高湛能善待他的子女,高湛自然是嘴上称是,高演不知道的是,他们高家人,早就都疯了。
高演这皇帝只当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其实他在位时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只可惜命太短,幸运的是,高湛即位后,没有再次针对高长恭,也继续重用高长恭,公元562年,高长恭被封为“巨鹿郡公”,实封食邑一千户(这一次就是实封的爵位)。
而高长恭第一次展现强大的军事天赋,乃是在公元563年,北周和突厥合围北齐并州之战时,高长恭的“以少胜多”。
河清二年,突厥人和北周的大将杨忠(杨坚父亲)一起讨伐北齐,而高长恭则是先在恒州奋战击败了突厥,让突厥提前退出了战场,这给北齐的整体战局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不过高长恭的使命还没有结束,高湛让击败了突厥的高长恭,立即配合并州刺史和大将斛律光前往洛阳解开北周对洛阳的包围。
可是北周包围洛阳的军队很强,而且北齐的人数不多,要真的正面冲突,只能是失败,于是高长恭便带着五百人和并州刺史、斛律光分开三路,他带着五百人冲进了北周的“包围圈”,借助两军的“战甲”相似的优势,在北周军队内部展开突破。
而高长恭又怕洛阳城中的守军不认得他,于是便脱下头盔和北周军拼杀,这次突袭让高长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北周军被一路杀得溃逃,连续三十里地,都是北周人丢弃的战甲和辎重,这一次以少胜多,让高长恭名声大噪,在军中的威望直线飙升。
不久后,将士们为了纪念这次高长恭的“天降神威”,创作出了一首军舞曲,名为《兰陵王入阵曲》,而这所谓的“入阵”,说的就是兰陵王胆大地冲入北周军的包围圈,从中拼杀突围时的英勇。
高长恭也是因此被高湛任命为“尚书令”,风头一时两无,只是高长恭没想到的是,这个《兰陵王入阵曲》,竟然成为他后来被赐死的一个重要根源。
高纬善妒,兰陵赐死。
高湛虽然心眼也很小,当皇帝后还是除掉了高演的儿子们,但是他对高长恭并没有刻意地打压,或许他并不是很担忧高长恭会造反的问题,不过高湛对高澄的嫡长子高孝琬却真的是非常之狠,因为高孝琬天天仗着他是文襄帝嫡长子的身份嚣张跋扈,后来被高湛活活打死。
而高长恭解了洛阳之围后,也被高湛安排到各个州担任刺史,偶尔也参加一些和北周、突厥之间的战斗,但都不大,公元565年,突然发生天空异象的事情,有官员提醒高湛,这是上天警示他要“禅位”的征兆,或许是高湛知道自己手上的亲人之血太多,于是心虚禅让皇位,让太子高纬提前登基,自己当了太上皇帝。
可高湛不知道的是,他这个儿子高纬,也不是什么心胸宽广的皇帝,高纬即位后,曾经问过堂兄弟高长恭,当年他带着五百兵士冲入北周阵中,难道就不怕发生什么意外吗?
如果是面对正常的皇帝,那么回答肯定是要尽忠尽职、感人肺腑的,而高长恭也觉得自己的兄弟是个正常人,于是他便回答:
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长恭特地把这个事情说成“家事”,为的就是体现亲近,可人家高纬听到的却不是什么亲近,因为在高纬心里想着的是:
“好你个高长恭,你居然说这是你的家事,你还把自己当成皇子呢,看来这个人的狼子野心也到一定程度了,断不可留”。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虽然高纬一开始在心里没表现出来,但是内心却已经把高长恭处死个百八十遍了,而此时的北齐,还真的是人才凋零了,高长恭因为还年轻,反而渐渐成为中流砥柱,高纬不想着怎么搞好和高长恭的关系,还想着排斥高长恭,如此一来,北齐不亡谁亡?
公元569年,太上皇帝高湛驾崩,高纬得以全面掌控北齐政权,可惜高纬真的不是个明君,北齐在他的掌控下,生存得很简单,但在一开始,高纬不得不重用高长恭,因为高长恭是北齐当时为数不多能够战胜北周的将领之一。
公元571年,高长恭被任命为“太尉”,不久后与斛律光一起出兵击退了北周的宇文宪。
在同年五月,高长恭又开启了和北周郭荣的“定阳之战”,在定阳之战中,因为太宰段韶病重,无法指挥战斗,只能把战斗指挥权交给高长恭,而高长恭也没有辜负段韶的嘱托,用计围困了北周新建的定阳城,让定阳城内无粮可食,出来找粮的士兵也全部都被高长恭俘获,这让北周对北齐的钳制之计失效。
次年,高长恭因功得封“大司马”,地位盛于一时,可是这却不让高长恭觉得有多么光荣,因为他开始发现,高纬不是什么正常的皇帝,高纬总是猜忌他、提防他,监狱高纬和他父亲高湛有“伤害亲人”的前科,高长恭也开始提防高纬,也开始用一些方法减轻高纬的“猜忌”,比如贪腐贿赂。
当高长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他却是行为越来越“低级”,因为他面对别人的“贿赂”从来都不拒绝,贪污手段可谓是要多简陋有多简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贪官,怕别人不骂他似的,高长恭以为自己人品出现问题,有瑕疵,便能够让高纬放心,却未曾想,高纬绝不会因此放过他。
在高长恭贪污的时候,他的亲信尉相愿就曾问过他是不是为了防止高纬的“猜忌”从而行这种漏洞百出的贪污之事,高长恭没有否认,而尉相愿则告诉高长恭,这样做反而是糊涂的,因为高纬根本就不是正常人的想法,他不会因为高长恭的人品不行、名声不好听就放过他、反而会因为高长恭的能力突出,还是高澄之子从而置他于死地。
这些话让高长恭吓了一跳,其实高长恭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而是一直不愿意相信,他不想在国家危难之际隐退,可是不隐退并不是办法,他的亲信们给他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卸甲归田”,交出大权,让自己一点威胁都没有,那么高纬就有可能放过他了。
事实上,高长恭被“过河拆桥”已经成为定局了,当时的北齐纯粹就是天塌了,高个子顶着,高长恭不知不觉成为了高个子,他根本逃不掉,高纬这个人脑回路很奇怪,他既表现出要针对高长恭的意图,又不得不靠高长恭救命,而高长恭,也没有在高纬的逼迫下想着造反。
就这样,两人之间的恶劣关系拖着拖着,一直到公元573年,高纬终于决定“赐死”高长恭,而高纬赐死高长恭也没有说什么理由罪名,就是摆明了要高长恭自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兰陵王也没有再多废话,毅然喝下高纬的给予的毒酒,去世后被追赠太尉。
不过高纬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国门就被北周攻破了,高纬沦落到要投靠陈朝的地步,最后还因为被人诬告谋反从而被处死,高纬的结局也算是为兰陵王高长恭陪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