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祸盛唐(二九)史朝义被逼弑父,只因他威胁到史思明的首领地位

福祸盛唐(二九)史朝义被逼弑父,只因他威胁到史思明的首领地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4620 更新时间:2023/12/29 12:25:18

安史之乱的两大首脑安禄山史思明的结局非常相似,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两人都是在叛军势力最为强大时被杀,而杀死他们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在他们死后叛军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给唐军平乱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从史书上看,安庆绪史朝义在弑父的出发点上非常相似,都是为了与弟弟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在部下的支持下进行的。然而具体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们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前面已经对安庆绪弑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本章节则聚焦史朝义,解析一下他弑父的具体原因。

按照史书记载,史思明被杀的原因是他喜爱小儿子史朝清,想要立史朝清为太子,并多次扬言杀死史朝义。史朝义为了自保,在部下的支持下发动兵变弑父,夺去了叛军的控制权。史朝义弑父后,又派心腹张通儒返回范阳杀死史朝清,成为叛军中独一无二的首领。从这个记载看,史朝义弑父的出发点与安庆绪几乎完全相同。因此也很多人说史思明被杀是轮回报应,因为他和安禄山叛乱,所以走的也是安禄山的结局。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却发现在事情的细节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针对的目标也是截然不同的。

前面分析过,安庆绪弑父实际上是部下推动的结果,安庆绪与安庆恩的权力争夺只是借口而已。实际上当时的叛军大权都掌握在安禄山手里,由于安禄山在利益分配上不符合部下将领的需求,才促使叛军将领发动了兵变。安庆绪只是叛军将领发动兵变的由头,是政治上的筹码和工具。

史朝义面对的情况却与安庆绪截然不同,他并非安庆绪那种在军中缺少势力的太子,反而在军中有着规模不小的心腹和军队。实际上史思明在被杀之前,叛军已经不是完全掌握在他手中。除了他掌控的叛军精锐外,史朝义也掌握了部分军队,剩下的一部分则留在范阳,由史朝清掌控。

与性格懦弱,把军权交给严庄等叛军将领的安庆绪不同,史朝义手中的叛军数量是不小的。史思明在邺城之战后反攻唐朝,在夺去洛阳后又在河阳三城中与李光弼大战,还抓住邙山之战的契机击退唐军,重新占据了战略的主动权。在此期间,史朝义独自领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很多部下的推崇。而史朝义爱惜士卒的风格也受到部下的认可,这与史思明动辄虐待部下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史朝义在叛军中是颇得军心的,这与傀儡状态的安庆绪完全不同。所以在弑父的主动权上,史朝义远远大于安庆绪。

从弑父的必要性上看,史朝义也比安庆绪小得多。安庆绪弑父时正是安禄山称帝之后,朝中对于太子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安禄山立了安庆恩的母亲段氏为皇后,下一步就是立安庆恩为太子,所以安庆绪不得不求助于各部将领。而各部将领又在安禄山称帝后的利益划分上有矛盾,所以与安庆绪一拍即合,双方达成了弑父的一系列安排和协议。可是史朝义弑父时形势并没有如此急迫,实际上从当时情况看也不是争夺储君之位的良机。当时史思明带领大军攻潼关和陕州,与唐军的大战正激烈。此时弑父风险极大,很可能造成叛军崩溃,得不偿失。

从史朝义当时面对的环境看,完全没有弑父的必要。虽然史思明嘴上叫嚣要杀掉史朝义,但并没有动手的机会。一方面史朝义在军中势力不小,强行动手会引发兵变。另一方面,他们正在与唐军作战,史朝义单独负责陕州一路的攻防。临阵杀死大将,得益只能是唐军,这对叛军丝毫没有好处。史思明就算要杀死史朝义,那也得等局势缓和之后。要么是他攻入关中之后,要么是战败退守洛阳。在战争的过程中杀大将,这种蠢事史思明是干不出来的。况且史朝清远在范阳,就算史思明想给史朝清开路,也不急于这一时。

史朝义虽然与史朝清有争权的情况,但迫切性并不大。史朝义在前线带兵打仗,史朝清在范阳镇守,两人没法直接产生矛盾。就算史思明要做什么,千里迢迢的也会给史朝义留下充足的反应时间,所以史朝义没必要在仗打到一半时弑父。如果他弑父的原因出于太子争夺,那至少应该等到打完仗再动手。这样既能减少动手的风险,也不会留给唐军渔利的机会。所以对弑父时机的选择上看,史朝义是非常不明智的。但从他对军队的控制看,他又不是安庆绪那种被部下绑架的情况,可以说他主动发起兵变的行为是不太合理的。

实际上史朝义当时也是充满矛盾和犹豫的,在他的部下骆悦等人前往驿站之前,史朝义还千万叮嘱不要伤了史思明。而史思明也不是当时被杀,他是在被擒拿到史朝义面前后,又经过了骆悦等人的劝说,史朝义才决定将史思明处死。由此可见史朝义弑父并非被逼无奈的选择,这与安庆绪截然不同。因此按照史书上以安庆绪弑父的情况来类比史朝义,在细节方面是说不通的。综合史书的记载来看,史朝义弑父的原因与史朝清争权无关,他决定弑父很可能是对皇帝之位的觊觎,而非为了争夺储君太子之位引发。

从当时叛军面临的形势看,在战略上取得了对唐军的主动权,前途一片光明。虽然史朝义在攻陕州时被卫伯玉击败,但军力上仍旧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另一面史思明已经带兵准备直扑潼关,打出了两路在关中合兵攻长安的架势。从这个战争态势上看,唐军非常被动,而叛军则有极大的希望再次夺去长安。在如此光明的形势面前,史朝义却掉头选择了弑父,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可如果顺着这个军事战略分析,却发现史朝义弑父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一旦攻陷长安,可能史朝义的末日的到来了,所以他必须在攻陷长安前杀死史思明。

长安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在宋朝之前。当初安禄山先后攻陷洛阳和长安,便给了他取代唐朝的希望。对于史思明而言,攻陷长安同样有着很大的政治意义,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皇帝的地位得到叛军各部的承认。史思明的皇帝位是杀死安庆绪后自立的,从政治上讲就是伪政权,并不具有太强的号召力。而很多安庆绪被杀后投靠史思明的叛军中,对史思明能够灭亡唐朝也是持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再加上史思明对待下属严苛,常常因怒而虐待下属,所以叛军中军心并不稳定。

与史思明相反,史朝义在叛军中声望很好,一度威胁到史思明对叛军的控制权。史朝义很仁义,也很体恤下属,所以拉拢了不少军中宿将,得到很大的支持。这从史朝义能单独领军攻打陕州就可以看出,他在叛军中的地位已经可以与史思明分庭抗礼了。在这种情况下,攻入长安就成了父子俩争夺叛军中政治主动权的重要目标。可是在这个目标上,史朝义有着天然的劣势,因为他是史思明的儿子。不论他立下多大的功劳,在政治上都会被看作史思明的政绩。而长安的特殊政治意义,甚至可以给史思明无限的加持,这对史朝义非常不利。

无论是谁攻陷长安,史思明在叛军中的声望都会达到顶峰,政治号召力甚至可以覆盖天下。这样的情况下,史思明可以用任何理由罢免史朝义的兵权,名正言顺的立史朝清为太子。这样的情况对于史朝义来说完全是死路一条,这才是他必须弑父的原因。如果史思明不能攻陷长安,那史朝义和史朝清还可以争夺一下,甚至史朝清都不可能是史朝义的对手。因此长安成为了史朝义是否能继续执掌兵权的关键,本质上也成为了和史思明争夺叛军控制权的关键。由于身份和地位的天然劣势,史朝义没法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向史思明下杀手。

从史书来看,史朝义还是希望和平解决他和史思明之间的权力问题,这从史思明在柳泉驿活了一夜就可以证明。但最终父子俩并未在权力分配上达成统一意见,而史思明也不想放弃大权,所以迫使史朝义选择了弑父这种罪大恶极的处置方式。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史朝义弑父本质上是和史思明争权的结果,与史朝清方面的关系并不大。即便没有史朝清的存在,史朝义仍旧会选择弑父。因为他在军权上对史思明产生威胁,而史思明攻占长安又占尽了政治上的先机,两个矛盾无法调和,那必须有一方退出,或者付出血的代价。

更多文章

  • 杨坚为什么能夺得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杨坚,宇文,宇文赟,宇文邕,宇文护,周宣帝

    天下兴亡,朝代更替,史之必然。一代代君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王朝。有的君王通过反叛起义开国,有的君王通过为人臣而篡其位开国,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们今天所说的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众所周知,杨坚就是通过谋朝篡位而建立霸业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轻易地成功拿下了当时

  • 正史上的杨坚,到底是怎么篡夺自己外孙的皇位?没人阻止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杨坚,皇位,皇帝,杨忠,宇文赟,周宣帝,宇文邕

    杨坚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隋朝,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南北朝后期,一方面大家对于改朝换代这件事,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谁给的利益大就更愿意拥护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之前北周的周宣帝实在太过荒唐,失去了人心,最后只留下一个小皇帝在位,这才让杨坚钻了空子。那么杨坚是如何一步步篡夺政权的呢?这就要从杨坚的父亲杨忠开

  • 结束南北朝分裂的隋文帝杨坚,为何在太子的人选上出现了巨大偏差

    历史解密编辑:话情谈心标签:杨坚,皇帝,杨素,隋炀帝,南北朝,隋文帝,独孤伽罗

    作为一个皇帝杨坚无疑是最为优秀的,他的政绩不亚于秦皇汉武,大隋王朝虽然历时三代君王30年而亡国,但他给大唐王朝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作为帝王,杨坚又极为残忍,他篡位登基,北周宇文一族也被他铲除殆尽。大隋虽然富足。但民间十分贫困。在选择太子问题摇摆不定。但必须说明的是的杨广是合法登基,不存在弑君篡

  • 杨坚是如何走出篡位第一步的?

    历史解密编辑:迷人小千金标签:杨坚,遗诏,宦官,周宣帝

    一般来说,给大领导当秘书的人,在大领导即将离世的时候,都会想办法为自己找一条后路。周宣帝身边,也有两位类似秘书的人物,就是郑译和刘昉。周宣帝临终时,已经说不出话了,于是郑刘二人一合计,决定在遗诏上面做文章,取悦一位大人物,为自己的未来铺路。被郑刘二人相中的大人物,就是国丈杨坚。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

  • 相士劝杨坚别出宫,杨坚大怒:若回来便斩杀你!相士:你回不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王朝说历史标签:杨坚,皇帝,出宫,杨忠,武帝,相士,隋炀帝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皇帝。首先,他是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并且为了斩草除根还杀死了年仅八岁的北周后主静帝宇文阐。另一方面,杨坚登基之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巩固权力,减免赋税,创立科举制度,派杨广南下灭陈,统一南北。不过,晚年

  • 隋文帝杨坚

    历史解密编辑:渭南日报标签:杨坚,隋炀帝,宇文赟,杨素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小名那罗延。隋弘农华阴(今华阴市)人。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十三日出生于冯翊(今大荔县)般若寺,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代周称帝杨坚之父杨忠,曾随宇文泰在关西起兵,是西魏、北周开国功臣。由于父亲的功勋,杨坚十五岁时被西魏朝廷授予散骑常侍、车骑

  • 微电影《“雷锋”杨广和》开机拍摄,主演你肯定非常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阳信,微电影,滨州市,“雷锋”杨广和

    通讯员 王洪磊李新睿3月3日,在滨州市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暨美德阳信和信用阳信试点工作启动仪式上,阳信县首部电影短片《“雷锋”杨广和》启动拍摄。作为地地道道的阳信人,杨广和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用恒心和爱心感动着人们,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成为美德阳信和信用阳信的一张闪亮“名

  • 电影短片“活雷锋杨广和”在阳信县顺利杀青

    历史解密编辑:闪电新闻标签:郑飞,电影,杀青,隋炀帝,阳信县,活雷锋,杨广和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3日讯 经过紧张的拍摄,3月10日,电影短片“活雷锋杨广和”在阳信县顺利杀青。这部电影主要以阳信县河流镇刘庙村“全国学雷锋标兵”杨广和为原型,讲述他把传承、发扬和宣传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以此激励全县人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弘扬正能量,以

  • 电影短片《“雷锋”杨广和》在阳信开机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阳信县,滨州市,电影短片,“雷锋”杨广和

    3月3日,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滨州市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暨美德阳信和信用阳信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在阳信县举办,同时,电影短片《“雷锋”杨广和》开机仪式举行。一直以来,滨州市大力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美德滨州和信用滨州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今年,滨州市创新实施“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其中,

  • 回民活雷锋杨广和又做好事:临危不惧,半夜里灭火

    历史解密编辑:滨州网标签:杨广和,雷锋,阳信县,滨州,滨州市

    滨州日报/滨州网阳信讯 6月24日,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大寺杨村村民杨广和冒着生命危险为村民救火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和点赞。6月24日凌晨3点多,正在熟睡中的杨广和被“救火啊”的急促呼救声叫醒,他跑出屋门,远远地看到一村民的一排南屋里火势正猛,他一边打119电话报警,一边火速赶到现场救火。一开始他用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