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栋,这个名字对于明末历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耳熟能详:他是嘉定三屠的制造者,曾经擒杀过两位南明君主,把永历皇帝追得到处跑,最终却作为南明王朝的将领战死于赣州城之下。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645年,在这一年的中旬,清军南下,弘光王朝在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原先准备北伐的高杰部南明官军由于主帅高杰在这一年的年初于睢州被明朝叛将许定国谋杀,所部官军群龙无首,在清军南下之时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便彻底溃败了,成千上万的溃兵准备渡过长江逃往南方,守卫长江的郑鸿逵部水师不仅不协助高杰残部逃跑,而且还开炮轰击正在渡江逃跑的溃卒,死者不计其数。高杰的残部见逃亡无望,干脆投靠了清军,其中的重要将领有提督李本深、总兵杨承祖,以及徐州总兵李成栋,高杰残部仍有数万人之多。
在南京失守,弘光皇帝蒙尘之后,各地的抗清斗争愈发激烈,最著名的莫过于江阴之战,六万余义军坚守江阴县城81天,杀伤清军数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嘉定县的抗清起义,昆山县的抗清起义,活动于太湖一带的吴易部水师,仍在坚持抵抗的原明朝政府军有曾经和黄得功称兄道弟的镇南伯黄蜚、吴淞总兵吴志葵、把总吴之藩等人。因此,清王朝在江南的统治十分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成栋等新降明军就成为了镇压地方反清斗争的主力。
在1645年这一年,已经成为清王朝吴淞总兵的李成栋进行了多次针对反清势力的军事行动,最著名的莫过于镇压嘉定人民反清起义,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嘉定三屠,占据崇明岛的荆本彻部明军有官兵5000人,战船150多艘,也被李成栋部击败,荆本彻战败逃跑。
李成栋随后进攻松江义师,命令手下的官兵用红布裹头,假冒镇南伯黄蜚的援军。八月初三,清军抵达城下,守城之人见其是明军装束,不知是诈,将城门打开。清军蜂拥入城,刚入城就扽掉裹头布,一下子露出金钱鼠尾,松江义师大多数出于义愤而组织起来的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是清军正规军的对手,前明中书舍人李待问、教谕眭明永、尚宝司丞徐念祖、兵部右侍郎沈犹龙等起义首领,要么在巷战之中阵亡,要么自杀,全城百姓遭到清军屠戮,死伤惨重,就这样,松江的反清起义被李成栋部清军镇压下去。
八月初六,李成栋进攻柳湖一带的吴志葵、黄蜚部明军水师,二部明军曾经进攻过苏州,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被迫退到柳湖,李成栋知明军大船在湖中运转不灵,于是顺风纵火,明军大船全部被焚毁,黄蜚、吴志葵部水师两万余人全军覆没,二人被俘,先被押送到江阴城下劝降,无果,后押送南京,不久牺牲。
李成栋攻灭松江义师之后,又开始派兵进攻金山卫,金山卫指挥使侯承祖为卫所世袭军官,其部下理论上来说有万余人,毕竟是世袭之卫所兵,究竟有多少战斗力,实际兵力还有多少人,不言而喻。但面对李成栋的进攻,侯承祖和他那些看起来柔弱不堪的卫所兵们却予以迎头痛击,清军“缘城上者,手刃立尽,屡进屡却,久 不能拔”,八月二十四日,江阴失守,李成栋以大军来攻,城中有人贪生怕死,偷偷向清军投降,打开了金山卫的水门,清军从此攻入城中,侯承祖带领部下巷战,但是难挡清军的强大攻势,最终全军覆没,侯承祖之子侯世禄在战斗之中被射中40多箭,然后被清军擒获,面见李成栋,侯世禄破口大骂,李成栋又羞又怒,将其处斩,侯承祖本人也被俘虏,有人劝其投降,侯承祖说“吾家自始祖以开国勋,子孙不替,食禄二百八十年;今日不当一死报国哉?!”于是在文庙前被杀,清军在巷战之中仅被杀500余人。
这就是李成栋先生在1645年给自己的满洲主子所立下的“赫赫战功”,看着确实挺吓人,这似乎也证明了网络历史爱好者中的那句著名暴论:降清足饷之后的明军战力飙升。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战绩根本就不算什么。嘉定、松山等地的“明军”究竟是些什么人?那就是一些被剃发令激怒的老百姓,清朝正规军对抗毫无作战经验的武装民众,结果可想而知,但事实上,嘉定民众在殉难之前依旧让李成栋部清军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再说侯承祖、吴志葵、黄蜚、荆本彻这些李成栋的前同行。黄蜚在崇祯年间任关辽登津水师总兵官,北事坏,引余众南下投靠弘光政权,与靖国公黄得功交好,二人因为都姓黄,以兄弟相称,黄蜚随黄得功阻击清军于荻港,黄得功中暗箭而死,所部溃降殆尽,黄蜚领水师继续抗清。吴志葵麾下也是水兵众多,这些人的战斗力如何呢?当初,吴志葵等义师进攻苏州,所部官兵不敢进,只有参将鲁之玙带领300人冲进城内,城内军民响应,结果鲁之玙竟被清军设伏击杀,然后城外的吴志葵部“争赴船走,沸声若雷”,迅速溃败逃跑,吴志葵部的纪律也是一塌糊涂,该部官兵在松江打砸大掠,街上的店铺有不少被军士砸毁,吴志葵、黄蜚二人最后合兵一处,黄蜚手下的官兵估计不会比吴志葵强哪里去。就是这样一支无纪律无士气的“水”军,被从明末农民战争的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高杰旧部打败,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右佥都御史荆本彻的崇明岛水军也是这个道理。
再说侯承祖,在前文已经说了,侯承祖家族是世袭金山卫指挥使,如果按照明初的标准来说,金山卫明军的人数达到了一万余人,是正常卫所兵力的两倍,但这些毕竟都是世袭之兵,就算纸面兵力还能保持一万多人,又还能有多少战斗力呢?再看之后的历史,李成栋所面对的敌人要么是人数稀少的隆武帝卫队,要么是闹着玩儿一样的广州绍武政权,要么是陈子壮、张家玉等人新招募的义勇,除了永历政权将领焦琏指挥的桂林守军之外,真的没有势力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强敌。所以,李成栋部在反正之后为何取得如此糟糕的战绩,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