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将军的视力不好,在部队里可是蛮出名的,因为他多次因此遇到危险,也为此闹了不少笑话。
1930年,时任红三军团第二支队政委的黄克诚,在一次战斗中,受命伏击前来“围剿”的敌军。
战斗很快打响,敌方深知遇伏前景堪忧,一时间竟然打出了背水一战的气势,与红军战士缠斗起来。由于战况胶着,黄克诚可能是冲得太前,竟然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他赶紧四处寻找部队踪迹。当时已经是黄昏了,并且他的眼睛高度近视,加上战况激烈,眼镜片上又已经布满了灰尘和汗水,黄克诚只能循着枪声寻找部队。但黄克诚还没确定自己该往哪走,就确定了一支部队正在往他这来。
由于无法分辨是敌是友,直接掉头跑又容易挨枪子,黄克诚索性大踏步地朝对方走去,考虑弄清楚情况后,再见机行事。
黄克诚
很不幸,这支部队恰是“围剿”部队。本来看见了个戴眼镜的红袖章,寻思着是个大官,准备先拿下再说。结果这个红袖章看见他们还不跑,反而迎了上来,这一时间整个部队的心都在犯嘀咕。看着这人自信洋溢的越走越近,前排士兵终于忍不住拿枪对准了他,以此来缓解下内心的“压力”。黄克诚这时虽然离得近了,但还是没看出是不是自己人,只能看出这支部队的衣服很整齐。不过在发现对面已经开始瞄自己的时候,他还是知道走岔路了,当即便是一声大喝“别打枪!”。也不知是不是这一声真有效果,敌方虽然立刻就开了枪,但还是全部打歪。黄克诚在话音未落时就已然卧地伏倒,听见子弹在耳边嗖嗖飞过,无奈一个转身,从边上的山坡翻滚下去。
虽然身体在磕碰着陡峭的山坡往下坠去,但此时的黄克诚神志还是清醒的,他感觉这次算是有死无生了。
黄克诚将军
不过摔到坡底后,黄克诚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有意识,稍微缓了一阵,他更是察觉到除了眼镜,帽子,和身上背的皮包找不到之外,身上零件竟一个不缺,甚至还没有中弹。更意外的是从那么高的山坡上滚了下来,却还没受什么大伤,黄克诚心中不由暗道一声侥幸。
天色已暗,眼镜也不知丢到了哪里,再想找部队更加困难了。不过黄克诚很快发现,在远方依稀可辨有喊杀声与交火声,于是顺着声音摸了过去。
等他走到了公路边的树林,发现这的人黑压压一片,再细眯着眼,仔细辨认后,发现他们带着红袖章。在断定了是自己人后,黄克诚便上了公路,同人群往前跑去。他边跑便四处询问自己的部队,在得到位置后,赶忙返回。
战友们见黄克诚回来了,不由得大吃一惊,以为他死而复生。原来,为了保障政委平常的出行,部队给黄克诚安排了个视力很好的警卫员,在与敌人激烈的战斗中,警卫员虽早被冲散,但还是远远的就盯着了黄克诚,正往他那赶呢,就发现他和敌人遭遇,被一排枪给打下山坡。警卫员只得急忙返回部队,报告“政委牺牲”。指战员们还在高喊“为政委报仇”的口号与敌人拼杀时,却发现黄克诚又回到部队,只能说一时间是又惊又喜。“死而复生”的传奇经历,竟也在部队里传开。
黄克诚
由于眼镜对黄克诚而言过于重要,以至于他每每打下一座城镇,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眼镜铺子买眼镜,通常一买就买两幅,留一副当备用。不过当时眼镜的制作水平肯定和如今有些差异,黄克诚将军的度数很高,配的眼镜大概也就是让他能基本辩物看书的程度。
1931年,中央苏区继续进行反“围剿”作战。5月底,黄克诚所在的第三师奉命主攻建宁城。为了速战速决,减少资源消耗,也为了尽量避免进入惨烈的消耗战,黄克诚与师长彭邀亲上前线,把指挥所直接推到了建宁城下,观察具体与实时情况,指挥作战。
由于指挥所离得实在太近,敌方虽然不知道他俩是指挥,但一看黄克诚戴着副眼镜,反光实在太明显,有点像在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敌方的机枪手感觉他们过分了,自己水平本来就一般还要被人拿镜片晃,直接转动机枪对准他们。
黄克诚虽然带着眼镜,但他甚至连对方机枪手的动向都没看清,幸好师长彭邀手疾眼快,一把拉住黄克诚伏倒在地,在敌方一轮扫射完后,两人飞快跑到就近的工事里,才算是幸免于难。刚松口气,彭邀立马找到了问题所在,指着黄克诚的眼镜就笑道:“敌人这一梭子弹,就是冲着你这副眼镜来的。人家知道戴眼镜的必定是个大官,想拣个大便宜。可惜的是,敌人技差一着,否则,把我也捎带上报销了。”
黄克诚也知道自己的眼镜在战场上容易被当成目标,非常危险,但他依旧要上前线,彭德怀都来说过:“下次作战,你不许也跟着抡大刀。戴着那么大一对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儿。”虽然黄克诚的“官”经常是做政委方面的工作,在后方会更为稳妥,然而他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
彭德怀元帅
黄克诚由于小时候得病没钱医治,时间一久就落下病根,在学校的时候还被当成“痨病鬼”过,后来进了军队,身体好了点,但终究也受到了些影响。刚开始在红军的他,其实是担任团长,感觉自己身体不太好,视力不行,便又向陈毅申请来一个团长,认为自己做政治工作比较好。
然而他的政治工作,重点就是在前线“做”。他在前线遇险的经历很多,这是因为就爱上前线作战。黄克诚的自传中写道:“一段时间,我经常上前线,同战士们一起作战、谈话,因而与基层官兵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战士们对我很有好感,说这个指导员不错。他们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对我说。我由此体会到,政治工作人员只有深入第一线,起带头作用,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才能得到战士们的信任。”这些话里充分地展示了黄克诚将军的政治精神与革命风貌。
黄克诚
除了在前线作战,因为眼镜遭受些额外的风险,黄克诚的近视,还在部队里也闹过不少“笑话”。
在战争年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在激烈而又残酷的战争中,能取得些许放松,舒缓一下紧张神经的不错办法。我军战士们就很善于用开玩笑,来调节心情与气氛。黄克诚常常担任政委,因为政委管生活,他经常和战士们谈心,做思想工作,关系都比较好,所以战士们偶尔也会和政委开开玩笑。
一次,黄克诚正与部队在夜间行军。由于近视度数实在过高,所以一到晚上,黄克诚的眼睛几乎就可以说是停止工作。对此,无奈的他只能在每次夜间行军的时候,往脖子上系个毛巾,让前面的战士带着他走。
这天,黄克诚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面的战士不动了,他还当出啥事了,上去拍拍肩膀,问道:“怎么不走了啊?”结果话说完,周围就传来了一片笑声。原来,停在他前面的是一匹骡子,他的手正拍在骡子的屁股上。
6.黄克诚
另一回行军,还是晚上不好走路,一个活泼的小战士跑到黄克诚跟前,表示:来吧,政委,我怎么走你就怎么走。黄克诚很开心的同意了。结果走了会,小战士发现政委好像是真的看不清路,自己咋走他就咋走。
这一下,黄克诚很快就发觉本来挺平坦的路,变得不太平了,不仅得隔三差五的蹦一下,偶尔还得跳个水坑。由于黄克诚跟着小战士做动作的表情极为认真,而路上其实并没有什么障碍或者水坑,很快没一会,战士们就纷纷笑了起来。黄克诚反应过来,不由也跟着笑道:“你个调皮鬼!”
然而,虽然黄克诚的眼睛不太好用,但是陈毅元帅却和战士们说过:“你们的师长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陈毅元帅
这个“千里眼”,主要体现在了黄克诚将军对事物发展那极具前瞻的洞悉与把握。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可以说直接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在合作开始后,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受时势和新体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建制,政治机关的功能也大为削弱,部队中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这一细节很快就映入了黄克诚的眼帘,他在部队做政治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的意义和重要程度。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黄克诚明白了这可谓是一种极为有效与狠辣的“阴谋”。他很快便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这个建议很受中央重视,经过诸多方面的考量的讨论,很快就被采纳,这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可以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黄克诚右二
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然而我国的革命道路还远远尚未完结。9月14日,在这个局势转变即将到来的重要环节,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这一建议与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东北由于矿产资源丰富,种类也齐全,地理位置也较特殊,自近代以来,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无论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还是军阀时代的张作霖,亦或是日本在此为侵略所为,都使得东北地区成为当时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而工业不仅意味着枪支弹药等武器,也能带来衣物罐头等补给,更无论其自有的经济价值。无论如何,东北当时战略价值极深,对于我国革命事业也至关重要。
很快,中共中央就做出了回应。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他也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黄克诚将军之所以能够如此的深谋远虑,这与他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与思考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黄克诚自述中的早年经历,便可以看出些端详来。
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很穷,他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参与劳动,然而父亲又很严格,完不成就要受惩罚。刚满五岁的时候,天不亮他就得出门拾粪,起晚了还要被打。虽然这些当时在农村地区,算是比较寻常的事情,但也因其寻常,便可窥见世道的艰辛。
然而幸运的是,黄克诚很快得到了认识世道与改变世道的机会,并且抓住了。
黄姓在当地村里是大姓,有一百多户,黄克诚有许多的长辈,亲戚众多。在他九岁的时候,族中正想找个人去上私塾认点字,也不求什么飞黄腾达,只希望能写个状子,祭文什么的“家里事”的时候,不用求人。可能是由于黄克诚的眼睛天生便有些近视,家里的人把他看成了“读书材料”,所以便选中了他。
在私塾里,黄克诚也算不负众望,由于机敏刻苦,很快地得到了先生的表扬,这也让亲戚们愿意让他继续读下去。这一读就是五年,期间,虽然黄克诚字认得不少,书也背得很多,但私塾先生不讲解经意,弄得黄克诚对自己背的东西不明所以,因此他很不满,就向家里提出了要换先生。
旧时私塾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他停学一年,但从这件事中也已经能看出黄克诚喜欢寻根问底的态度。
15岁的时候,家中感觉就这么他就这么中断读书,有点太可惜了,还有点“沉没成本”的意思,毕竟那五年给私塾先生的钱并不算少,至少黄克诚自己家里是拿不出来的。合计之后,又把黄克诚送去读了好几年私塾。
18岁时,一天同村的黄锡珍从县城回乡,劝黄克诚去县城里读书,家里边对这件事的反应很大,因为在当时去县城读书,算是一件很有脸面的“大事”。家族虽然众说纷纭,但最后还是决定支援他去县城读书。
无论如何,当时家族的帮助让黄克诚很受感动,他也决定要好好读书。当时他上的县立小学是规定三年毕业,他只用了一年半,外带着勤工俭学,便考上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这个,不用交学费的学校。
在学校里的第一学期,刻苦用功的黄克诚不仅学习许多新的知识,还更多的接触了当时的许多社会思潮,不过传统教育出身的他当时对于这些没有深入了解过的东西,只是抱有旁观的心态。然而一场不幸很快到来,黄克诚得了重感冒,这在当时可不算什么简单的病,如果不是年轻,这场恶疾很有可能会致命。因为没钱就医,也没钱购买滋补养品,后来慢慢恶化成了形成慢性气管炎,因为时常咳嗽,一段时间里,黄克诚还被看作是痨病鬼,在学校里很不好受。
黄克诚左
也就是这段不好过的时间,黄克诚开始逐渐对未来,自己,过去有了更深的思考。不明白自己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第二学期,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因为伙食问题,学生开始闹学潮了,也就是进行罢课,游行等社会活动。黄克诚作为学生的一员,虽然被动的卷了进去,但是对于活动的热情并不高,因为他自觉并未了解这其中的内涵。也有些“群而不党”的思想。
然而学潮一闹,黄克诚也就不用上课了。这段时间,看到了学生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一面,不禁心生钦佩,他也开始思考:“是什么力量驱使袁痴他们那样勇敢忘我地去进行斗争?为什么我就没有这种力量?”
他开始大量阅读了报刊,资料等诸多进步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与民族现存的危急。由此,他也从中悟出了道理:“我看到,不光是我一个人苦于无出路,整个中华民族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既然国家、民族、社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个人出路还从何谈起?”并“立志要为国家、民族、社会寻找出路。”
黄克诚因为深于探究而不尝轻入,然而一旦找到方向,他的热情也完全的迸发了出来。
当时的社会思潮复杂繁琐,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从封建小农,到被列强破坏后形成半殖民半封建,又有军阀政府的各种买办阶级,相互盘杂,错综繁茂,
想要能够真正的看清当时中国的全貌,并寻找到适合她的思想与出路,哪怕是现如今已经度过那个时代的我们,都有些头晕目眩,更何况当时身在局中的广大群众。
黄克诚也在思潮中艰难前行,但已然立下为国家寻求出路觉醒的他,探究精神一旦发动,便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经历,思考,经历”,积极参加过一次次活动,深刻进行一次反思之后,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如他自传中所言:“经过三年的摸索、探求,先是在国内的各种救国方案之中,我选择了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的道路,进而又在国际的各种思潮之中,选定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郑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动摇的。”
简单以结果论的角度来看,黄克诚无疑早早的便预见了未来,这就是他“千里眼”的非凡之处。而“千里眼”的来源,便是他那勇于探索,追寻本质,寻根问底的态度,以及为心中真理奋斗终生,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