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福康安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他先后率军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保卫西藏的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统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此外,他参加制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福康安画像
转战台湾
在甘肃发生回民事件以后,东南的台湾又爆发了林爽文起义,以天地会的教义相号召,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起义者在林爽文领导下,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与清军展开激战,连克数县。清廷命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前往台湾府镇压民变,两相接触,农民军处在主动地位,声势更加浩大,连常青所驻府城也处于包围之中。由于常青镇压不力,乾隆又在五十二年(1787年)七月改派福康安为将军,与参赞大臣海兰察同赴台湾作战。十一月,福康安一行渡鹿仔港(今台湾彰化西南鹿港),登岸后,由新埤进兵,以主力进攻包围诸罗县城的农民军,双方交战至仑仔顶,农民军从竹围中出而抵御,福康安令军队原地不动,自领巴图鲁侍卫冲入起义军中,起义军不幸战败。诸罗一战,福康安以扭转战局、解除城围。 同年十二月,清军继续对起义军进行围剿,福康安又统兵由内山搜至打铁寮诸社,分兵堵截海口及各要隘。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在老衙崎俘获林爽文。
前次诸罗被包围时,福州将军恒瑞在盐水港(今台湾台南县西北盐水镇)观望迁延,拥兵不救,请朝廷另派援兵。乾隆知情后遂命福康安弹劾恒瑞,问他妄请添兵,摇惑军心之罪,但福康安并未问及此事,而且在奏疏中为恒瑞多方开脱,称他作战奋勉,仍请将恒瑞留于军营。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乾隆帝严厉责备福康安袒护亲戚,本想从重治罪,但因平定林爽文有功,从宽免其深究,只传旨严行申饬。林爽文起义失败以后,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继续督兵赴南路镇压农民军余部,将农民军追至台湾最南端的郎峤,水陆并发,将南路起义军首领庄大田俘获。至此,台湾的农民军被全部镇压下去。清廷命在台湾郡城及嘉义县为他各建生祠塑像,在紫光阁绘二十功臣图像。当年,福康安即调任闽浙总督。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因越南滋扰广西边境,乾隆又将他调任两广总督。七月,和珅之弟、巡漕御史和琳参奏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用湖广粮船私运木材,由此讯得福康安捎信索购一事,乾隆严旨令福康安自劾,罚其三年的总督养廉银,加罚公俸十年,革职留任,但马上即减免。可见和珅、和琳兄弟与福康安居对立之势,乾隆帝对此自有处理办法,使这一文一武之臣都在宠渥之中。
驱廓保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以西藏当局征收贸易税太重为由,派兵入侵西藏边境。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廓尔喀又再次兴兵,直犯班禅额尔德尼驻锡的日喀则,而驻藏大臣保泰临阵退缩,竟想把达赖和班禅移至青海。清廷闻报,即派福康安为将军,与参赞海兰察、奎林(福康安堂兄)率巴图鲁侍卫入藏,迎击入侵的廓尔喀。九月二十九日,福康安自京启程,由山西、青海一路驰驿赴藏。翌年正月初三到达青藏边界,正月二十日抵拉萨。从西宁至拉萨,全程四千六百里,途中步行六十天。
福康安抵藏后,乾隆帝命他迅速出兵作战,不使廓尔喀军队有喘息之机,以尽快收复失地。福康安在各路人马到齐后,即行进剿。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四月二十七日,福康安由今西藏南部边境的第哩浪古进兵,五月六日行至擦木附近,福康安乘夜色潜兵进攻,兵分五队,两路深入敌寨左右山梁堵截;二十八日,终于攻克防守坚固的碉寨,夺取了擦木。 攻下擦木之后,福康安所部军队直趋济咙。五月十日,福康安分兵出击,成功地占领济咙的廓尔喀军寨子,收复了济咙。至此,清军廓清了自擦木至济咙边境的廓尔喀军。
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五月十三日,福康安又率军由济咙出发,沿路攻打敌寨,直抵距阳布一百余里的雍雅(今尼泊尔境内)。廓尔喀举国震惊,因此乞降。福康安至热索桥以后,以为抵阳布必将“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甚骄满,拥肩舆挥羽扇以战”,自比诸葛亮,于是士兵也产生懈怠思想,廓尔喀军趁机而入,因此清军也伤亡惨重。廓尔喀国王表示退回在扎什伦布寺劫掠的财物,今后再不侵犯西藏。这次入藏征讨廓尔喀的胜利,保证了清朝边境的安宁和西藏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维护了清朝国家的领土完整。
乾隆帝对征廓尔喀之役的主要统帅福康安也倍加赞赏,于是实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忠锐嘉勇公,福康安被列为首功之人。在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又将福康安授为领侍卫内大臣,并照王公名下亲军校之例,赏给六品顶带蓝翎三缺,令福康安于其得力家人中,酌量给戴,以示宠异。 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七月,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命福康安会同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西藏宗教首领共同筹议办理西藏善后事宜,双方经过会商,共提出一百零二项条款。乾隆五十八(1792年)年正月,经清政府修订为二十九条,即《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改革并充实了多项方针,加强了驻藏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死后哀荣
乾隆六十年(1795)二三月间,清政府调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率领七省兵力十余万人,分路镇压苗疆起事。八月,聚集在平陇的起义军推吴八月为苗王,石柳邓、石三保为将军。福康安、和琳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九月,吴半生被俘获。十二月,吴八月被俘。初战告捷,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由于长途跋涉和紧张作战,福康安病倒在军中,但他仍继续督战,终因积劳成疾,在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病逝军中。同年六月,石三保被诱至坳溪被俘。起义领袖相继遇害,起义军开始失利。九月,额勒登保代替先后病死军中的福康安与和琳为统帅,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至十二月,起义军的最后据点石隆寨失陷,石柳邓战死于贵鱼坡,苗疆至此平定。乾隆帝万分悲痛,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配享太庙,并建立专祠以致祭。不过,后来的嘉庆帝并未像其父亲那般褒奖福康安,多次追加谴责他在军中挥霍无度。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帝将福康安儿子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
参考资料: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