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真的是被吕四娘暗杀?笔者:这样的记载只出现在两本野史中

雍正真的是被吕四娘暗杀?笔者:这样的记载只出现在两本野史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2836 更新时间:2024/1/15 12:23:47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没错,笔者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就是这位清世宗雍正。

提起雍正相信没有几位朋友不知道,因为这几年清宫剧热播,尤其是《康熙朝》与《雍正王朝》最火。除却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以外,雍正本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起码在笔者看来,他绝对是清朝最勤奋、对百姓最好的皇帝。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说的这些跟题目有什么关系吗?您先别急,饭是一口口吃的,话是一句句说的,直入主题未免有些太没有礼貌了。笔者先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雍正本人的事迹,毕竟要提到标题中的吕思娘,就不得不提到雍正的所作所为。

雍正本人在登基后发布的第一条诏令是这么说的:

“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

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说,他在没当皇帝之前的那几十年里看了太多的结党营私、欺君罔上,所以深知百姓的艰难,所以他要向汉文帝学习,做一位明君。

而事实上雍正也是这么做的,他上位以后先是巩固了自己的帝位,毕竟没有一个稳健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好的政令也是白搭。然后又清除了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埋下的一些祸患之后,雍正也开始雄心勃勃的大改革。

他先是以岳钟琪远征准噶尔失败为由设立了军机处,并以此保证自己下的每一道命令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同时大力任用一些汉人官员,并采用不问出处只问才华,当即提拔他们,雍正一生中最信任的四位大臣有三位都是汉人。

同时,雍正大力彻查康熙年间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比如国库亏空、皇亲国戚贪污腐败等。但有一点笔者想要说明一下,我们在历史上总是说雍正给乾隆留下了很多银两,但事实上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国库银两也只有2000万两,与抗下给他留下的差不太多,当然,皇帝私库有多少笔者并不清楚。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雍正为了保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废除了实行了千年的人口税(以前家里有几个人,就要交几个人的税),并采用摊丁入亩的方式保证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也就是这些举措让清朝国力快速恢复,也让清朝人口暴增,一直从康熙年间的1亿增长到了乾隆年间的3亿至4亿。

在这里笔者要提到一个人,他叫陈振龙,如果没有他将番薯的幼苗带入清朝,这个人口暴增不过是一个笑话。

好了,今天的主角要登场了。文字狱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起源于明朝发扬光大于清朝的一场文化灾难。本质上就是任何对清朝不利的文章都要被抹除,同时还要被问罪处罚(一般来说都是问斩),而文字狱到了雍正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到后世的乾隆时期则发展到了顶峰。

而标题当中的吕思娘之父名为吕留良,是一位文人,因为在文章中出现了对清朝不利的言语,所以被逮捕入狱并处死。而吕思娘在得知罪魁祸首就是雍正后,就潜入皇宫中刺杀了雍正。

但问题在于,这个吕思娘刺杀雍正仅仅存在于《满清外史》以及《胤禛外传》当中,而这两本都是清朝末年的野史,全书基本上都是清朝的黑料。至于《清史》等官方记载,根本没有这一说。可如此一来,年仅58岁,正值壮年且没有不良嗜好的雍正是怎么死的呢?(史料记载,他从生病到咽气只有三天,而且事发突然)

笔者翻遍了史料,终于在乾隆继位后下发的一道圣旨中找到了答案: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间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

原来雍正因为一直忙于政务,为了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就在皇宫内养了很多道士,而这些道士就负责为雍正炼制强身健体的丹药。

不仅如此,乾隆还下过一道旨意,即:

“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即严行拏(ná)究、立即正法,决不宽贷。”

从这儿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乾隆很怕有人将雍正的死因传出去,试想一下,如果雍正真的是病死,为什么乾隆要担心有人传出去?所以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那些被遣散了的道士们所炼制丹药,毒死了雍正,而乾隆担心有人造谣中伤,所以才将他们遣散,并禁止他们在外面胡说八道。

可怜雍正一生为国为民,虽然有过但整体来说也是功大于过,但如此一位伟人竟然被丹药毒死,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更多文章

  • 雍正帝怎么驾崩的?被吕四娘刺杀?下葬时无头颅?以金铸头代之?

    历史解密编辑:灿烂的世界让我心动标签:雍正,吕四娘,康熙,太监

    作者:静心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携李莲英雪地散步,182斤的瑾妃珠圆玉润

    历史解密编辑:影视剧新番标签:光绪,瑾妃,端方,清朝,二战,李进喜,李莲英,慈禧太后,军事条约,军事同盟,地方官员,晚清老照片

    晚清末年虽然处于一个贫穷落后且社会凋敝的年代,但是彼时已有照相机流入清朝,为后人拍摄了当时大量的人物旧照和百姓生活场景。而本组珍贵的晚清老照片中不但有慈禧太后携李莲英雪地散步时的合影旧照,而且还可以看到紫禁城里182斤的瑾妃到底是何等珠圆玉润之美态。彼年的慈禧太后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是晚年时期的她依

  • 1912年,光绪皇帝“瑾妃”的留影,长得一副苍老面孔身材非常臃肿

    历史解密编辑:游戏精品站标签:瑾妃,慈禧,宠爱,面孔,光绪帝,骑士团,老照片,中国古文献,宣统帝退位诏书

    这是1912年,光绪皇帝“瑾妃”,一张罕见的留影,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长得一副苍老的面孔,身材也非常臃肿,由于瑾妃一直得不到光绪皇帝的宠爱,她整天过着出家修行般的淡然生活。不过凡事都要两说,虽然她因貌丑没有得到光绪的宠爱,但是慈禧对她还是不错的,毕竟这样的女子对老佛爷来说,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 清末照片,出嫁新娘低头垂目面黑如炭,瑾妃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一百年前的时光,白驹过隙。晚清给人的厚重感不仅仅止于文字,还有那些散乱的照片。历史“大致如此”,却远没有影视剧里那般光鲜亮丽。过去的人和事,用老照片来展现,便可以重返历史现场,也会为此感慨万千。分享一组清末时候的老照片,感受一下那沧桑巨变!清末京城的普通百姓,一位坐在门槛上,另两

  • 清代宫斗到底有多残酷! 道光帝遗孀食用了瑾妃送来的吃食暴毙

    历史解密编辑:王艺雯健康知识标签:道光帝,瑾妃,光绪,宫女,咸丰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道光帝的一生当中有17位妃子,豫嫔尚佳氏便是其中之一。在道光帝的17位妃子当中尚佳氏并不是很出众,出身也比较低微,并不受道光帝的宠爱。根据史书记载:尚佳氏为满族正白旗包衣,曾祖母为雍正皇帝生母的侄孙女,在她未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父亲兄长都是闲散的

  • 晚清时期,紫禁城永和宫内的合影,中间端坐的是光绪皇帝的瑾妃

    历史解密编辑:射手娱评标签:瑾妃,珍妃,晚清,紫禁城,光绪帝,骑士团,慈禧太后

    照片是晚清时期,紫禁城永和宫内拍摄的一张合影,正中间端坐着的是光绪皇帝的瑾妃。光绪皇帝一生后宫只有三人,除了皇后外,就是瑾妃和她的妹妹珍妃,但和妹妹不同的是,瑾妃并没有得到光绪帝的宠爱,甚至还曾经因为受妹妹珍妃忤逆太后的牵连而被降为贵人。在这种环境下,瑾妃过得小心谨慎,她把自己的开支除去必要的支出外

  • 清朝灭亡后,光绪皇帝的瑾妃,端康太妃的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欢乐娱乐君jun标签:光绪,瑾妃,珍妃,慈禧,太后

    这是光绪皇帝的瑾妃,瑾妃成为端康太妃后照片留下了不少,但她年轻时的照片却少之又少,本组照片基本都是在清朝灭亡后拍摄的。瑾妃作为珍妃的姐姐,没有受珍妃的牵连,能在慈禧身边活下来熬出了头,是个有智慧的人。瑨妃特别能吃,要说她最爱的东西,那就是天福号的酱肘子。作为光绪的妃子,在隆裕太后去世后,宫内的地位待

  • 光绪瑾妃用楷书记账单,字体让现代人汗颜,远胜许多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艺术博览标签:光绪,隆裕,瑾妃,慈禧,珍妃

    清末的瑾妃也就是端康皇贵妃,她是他他拉氏家族的人,传说中盛宠的珍妃是她的妹妹。除她们两姐妹之外,光绪的后宫也只有一个皇后,这个皇后还是光绪不愿意娶的隆裕。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选妃上只选了十五岁的瑾嫔和十三岁的珍嫔。慈禧不想让妃子多了来分侄女的宠爱,虽然说隆裕本来就无宠。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 光绪帝的瑾妃记账清单曝光,字迹堪比印刷体,不是书法胜似书法家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光绪,珍妃,瑾妃,慈禧,溥仪,隆裕皇后

    光绪帝有三个妃子,隆裕皇后、珍妃、瑾妃,这三个妃子里瑾妃是最容易被大家忘记的一个,她没有隆裕皇后深厚的背景,也没有亲妹妹珍妃得宠。她和珍妃岁数仅差两岁,身材长相却天差地别,珍妃长相出众,她长得脸大脖子粗,还有一个矮冬瓜身材,网上很多人调侃清朝妃子长得丑就是因为看了她的照片。尽管瑾妃这么不起眼,她也是

  • 晚清老照片:1瑾妃170斤肥头胖耳,敬懿太妃被驱出宫孤老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菜讲体育标签:太妃,瑾妃,婉容,珍妃,光绪

    自晚清王朝于1912年宣布灭亡后,曾久居紫禁城里的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瑾妃、敬懿太妃等人,亦是要一同被迫搬出皇宫。临走前,170斤的瑾妃忍不住泪洒当场,痛斥着曾经风光耀眼了几百年的大清王朝,就那样被贼人窃入手中。然而不管彼时的她心中有多少愤怒难平,最终为了保其周全,亦是只得仓皇搬出其深以为荣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