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鉴真东渡》剧情简介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国僧人荣睿的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和能工巧匠,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的尊敬。
江苏省演艺集团把这段历史搬上了歌剧舞台,展开一幅恢宏大气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用弦索铿锵的歌剧全新演绎一段中日间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该剧通过一渡幻海、二渡愿海、三渡迷海、四渡觉海、五渡心海、六渡慧海六个颇具禅意的篇章,以真实的人物和虚幻的场景,歌颂了鉴真慈悲普渡的悲悯情怀、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
一渡幻海时,是在东海海域,风浪滔天,长明灯摇曳黯淡,鉴真师徒陡遭海难,困陷岛礁上。鉴真朗朗诵经声安伏乱境,众僧重拾信心,共度劫难。法灯长明,破开虚苦幻海。
二渡愿海时,扬州大明寺日本留学僧荣睿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律宗戒法。静空、静海及众弟子争辩不已,鉴真力排众议:“我为法事,何惜身命。”于是发弘愿东渡。起行之时,官府以勾结海盗之名扣押僧人船只,静空质问众僧究竟何人诬陷告密。当出演鉴真的田浩江唱出“一束光,一点火,一盏长明灯穿越银河天宇”时,鉴真对弘法的渴望,对东渡的向往,一下子扑面而来。
之后,经历了三渡迷海、四渡觉海,鉴真于唐朝天宝七年漂流至海南岛,当时海南岛瘟疫肆虐,岛主冯夫人和巫师认定是漂流至此的僧人作祟,欲施火刑。鉴真临危不惧,反用草药解救众生,播下觉海慈航菩提心。
五渡心海时,荣睿客死他乡,静空辞行告退。弟子离散,希望渺茫,鉴真更遭受双目失明的打击。长明灯常在不灭,鉴真大彻大悟。静海等弟子始终追随,心海澄澈。
在鉴真六渡大海中,最深不可测、最难以逾越的就是人之“心海”。友人不幸亡故,门徒背道而驰,大师本人双目失明,最初的承诺是否还要兑现?从“无奈无望无情在吞噬我的信念”到“初衷宏愿、百难不悔”,这几句唱词,耐人寻味。
终于,六渡慧海,功德圆满。鉴真东渡成功,登岸扶桑,让大唐之风,佛音戒法闻于奈良城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奈良唐招提寺和扬州大明寺长明灯千年不灭,光耀慧海,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世代友好。
“即为法事,何惜身命”,歌剧《鉴真东渡》歌颂了鉴真初心不改,誓死传教的信念。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和能工巧匠,将大唐的文明成就在日本传扬。时至今日,中国扬州大明寺和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长明灯,彼此依然遥相辉映,映照出鉴真东渡传法的感人画面。
歌剧《鉴真东渡》不仅在音乐创作、戏剧结构等方面大胆创新,在舞美设计方面,也颇具看点。以简洁实用的全舞台白色松紧条装饰,在灯光的渲染下,形成多变的舞台空间看点。在与演员的配合下,时而是大海的波浪,时而是一道道闪电,时而是一扇扇大门,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为了契合鉴真大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该剧汲取了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音乐元素 ,并在第二幕中出现了扬州瘦西湖、大明寺等景点的投影。剧中,当日本遣唐僧荣睿穿着木屐亮相时,舞台右侧,一位身穿日本服饰的演员演奏的正是日本古筝,而伴随唐代僧人出现的中国古筝则在左侧出现,一左一右,遥相辉映,巧妙的上演了中日音乐对话,演绎了两个国度在文化上的某种同源流淌和交互沟通,体现了本剧所要表达的鉴真精神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