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研需要察真鉴真
作为上级部门、机关人员,到下级单位尤其是到基层开展实地调研是很有必要的,是遏制不良机关作风、走好群众路线、弥补惯常办公机制不足、增强感性认知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但同时,调研方和被调研方对调研的态度与认识如何,调研搞的实不实,又决定了调研的进程与成效,如果没有对基层应对调研策略的基本了解,没有严谨务实的调研作风,调研又很可能投入了资源、浪费了力气,却得不到想到的结果,甚至与调研预期背道而驰。所以,如何开展调研,是调研组织者和实施人都必须考虑清楚的重要问题。
在国家层面对于调研工作以及调研作风的相关要求中,都强调避免指定路线、盆景式调研等问题,这些也是基层应对调研的常见策略,即通过打造一条指定路线,将工作中的亮点、成绩予以集中展示。这些亮点及成绩,员工表露的精神状态、办公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整洁良好,不一定为虚,但却并不是全部真实,是剔除了平常态下的一般和差,就像是一个人去面试或是去相亲,展现的落落大方、温文尔雅、风流倜傥、处变不惊等,只保留下一时一地之刻意的坚持。正如各种汇报材料、简报报告等,都是谈起成绩不惜笔墨,谈起问题点到为止。所以调研既要看成绩,更要看常规工作机制报不上来、看不到的问题。
蹲点调研相对于一般的半天时间、听汇报看现场的调研,其特点及优势就是蹲点二字,通过蹲守在某个点位,通过三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融入式观察体验,可以看到一个单位难以长时间掩饰的真实,即便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还是会刻意呈现良好,但基层真实仍会以不同方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尤其是在接触的人员上,可以范围更广,那些有问题有情绪有诉求的人员也有更多机会表达。这样,看到与常规渠道获取信息不一致的信息越多,越能够弥补惯常工作的不足,越能引发调研人员的对照思考。
当然,蹲点调研并不是以找问题、以找到被掩盖的问题为目标,而是看到真实的平常样态,而是听取更广泛的基层群众的真实心声。而且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包容,敢于并且善于听取不同的观点与声音,民间智慧就承载于街谈巷议之中,一些关键信息也往往掺杂于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中,对这些信息保持敏感、做好收集、验证、鉴别,有助于调研人员形成对基层实践或是更全面或是更深刻的认识与判断。
同时,还应注意到,即便是对同一人同一事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与观点,调研多了也容易陷入左右为难、众说纷纭的境地,需要在获得群众真实表达的基础上,再进行事实真实的鉴别,形成自己的内心确信。调研切忌人云亦云,更切忌被个别人的情绪主导,要注重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要善于对个性问题、极端问题中梳理共性问题、总结一般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助力科学合理的决策。
实践是复杂的,调研不是简单的走走看看,蹲点调研要保障基本质效,必须多看多问多走多思,从耳听之实、眼见之实、感受之实中鉴别出根本之实、关键之实,以实为据,提升制度机制和治理对策针对性有效性,使调研成果指导并转化为实践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