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对内又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弄的是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
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晋阳,一路所向披靡,最终攻取长安,代隋建唐,年号武德,史称唐高祖。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其实开创唐朝基业的时候,李建成的功劳都逐渐被忽视掉了。
就拿潼关之战来说,李建成大败隋名将屈突通。围攻长安时,也是李建成率先攻入城中。唐朝建立后,又剿灭突厥扶植的军阀刘黑闼、平定山东。这桩桩件件,也是军功累累,再加上是李渊长子,所以被封太子也无可厚非。
但错就错在他嫉妒心强,李建成当上太子后,作为储君,就常驻宫中,处理政务,与朝中文官关系好。而李世民则常年征战,带兵出征,并多次建功立业,与武官关系较好。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威信和功劳与李世民相比,略逊一筹,因此便心生忌惮。
又担心自己将来的皇位有所威胁,因此便处处与李世民针锋相对。至于齐王李元吉,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知道自己能力不如李世民,索性就站在大哥这边。假以时日,除掉李世民,那么他也就离皇位更近一步了。试问,生在帝王家,有几个对皇位不感兴趣的?
《旧唐书》里曾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当然是齐王李元吉说的: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李世民不在,那么他将来取代东宫李建成的位置就易如反掌。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站在大哥李建成的这一边,因为他要通过大哥李建成联合除掉李世民。
所以后来就多次联合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进行栽赃陷害排挤,那李世民手底下那些人也不服气啊,于是双方就明争暗斗。但唐高祖李渊其实也忌惮秦王李世民,所以多次偏袒太子李建成,站在李建成这边,这也让李建成逐渐掌控了局面。
为了挽回局面,公元626年,李世民听从手下人建议,决定奋力一搏,最终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即又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
此事过后不久,李世民便处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并且,李世民还纳了四弟李元吉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媳,齐王妃为妻。
为什么李世民杀了四弟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又要将李元吉的妻子纳为己有呢?
李世民之所以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怕的就是日后这些侄子会心生叛乱。要知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如果将来一旦谋反,结果不堪设想,刚刚初建的大唐基业也会受到威胁,天下必将大乱。
将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杨氏纳为己有,主要也有多方面的因素:
1、齐王妃杨氏出身名门,是隋朝宗室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史载“杨氏玉貌雪肤,眉目如画”。
《控鹤监秘记》:其从子昌宗,年近弱冠,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刺王妃。
意思就是说长得很漂亮,年纪轻轻便嫁给齐王李元吉为妻,后来被封为王妃。李世民也是正常男人,自古英雄爱美人,所以他也难过美人关,当然这也算是玄武门之变中胜利的“战利品”,而且他对齐王妃也确实是真爱。
《新唐书》里就曾有记载:“太宗杀其弟齐王元吉,纳其妃杨氏,有宠,生曹王明。长孙皇后崩,帝欲立杨氏为后,纳魏徵谏,乃至。”
大致意思就是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妻子纳入后宫,并且很宠爱,后来还生下一个儿子,名为李明。长孙皇后驾崩后,李世民还曾想立这个齐王妃杨氏为皇后,但遭到了谏臣魏徵的阻拦,此事才最终不了了之。
2、出于政治需要,上面说过,齐王妃杨氏是隋朝宗室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这背后就是关陇集团。无论是前面的隋朝建立,还是后来的唐朝初建,其实也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
不然,年纪轻轻的杨氏怎么会嫁给齐王李元吉为王妃?其实都是出于政治需要。而李世民将齐王妃杨氏纳入后宫,实际上也是在安抚关陇集团杨氏一族。唐朝初建,李世民又刚经历玄武门之变,根基尚且不稳,利用对齐王妃杨氏的厚待,来安抚背后的关陇集团杨氏一族,这才是李世民想要的。
综合来说,李世民将弟媳齐王妃杨氏纳入后宫,一方面是齐王妃杨氏确实很漂亮,出于个人私心;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起到安抚关陇集团背后的杨氏一族。
唐朝之所以被有的人称之为“脏唐”,大概就是因为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兄弑弟,杀侄夺弟媳,再到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又将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纳为己有等等这些原因。
但话说回来,生在帝王家,哪能做到片叶不沾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也是古代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吧!